春節時間為什麼比較長
⑴ 代表建議將春節假期延長為10天,春節假期為何如此備受重視
代表建議將春節假期延長為10天,春節假期為何如此備受重視?
一、春節是人們心中最差數畝重要的傳統節日,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每年過年的時候,全國各地的人們都會盡量趕回家,跟自己的家人團聚,哪怕就團聚幾天,他們也會不遠千里往家趕,甚至很早就開始買車票,做准備,即使車上再擠,他們也不願意停下回家的腳步。因此,這也能看出春節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有多重,不少人在外面拼搏了一虛森年,過年就希望能過和家人一起熱熱鬧鬧的過個團圓年,因此,春節也是一個團圓的象徵。是其他節日很難替代的。
⑵ 中國人過春節的習俗已經延續了四千多年為什麼春節能夠延續這么長時間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又俗稱「過年」,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對於中國人來說,春節不僅僅只是一個節日,更多的是合家團圓的日子,是億萬中國人的情感的聚合。最初,年是與農作物生長的周期性和人類生產勞動的周期性相關聯的,莊稼獲得好收成,百姓們都會慶祝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節日。經過千百年思想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才演變成我們現在的春節。正所謂,「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對於在外漂泊奮斗的人來說,春節是他們一年最嚮往的日子。春節將至,提前買好車票,拎著大包小包的禮物,滿載著對家人的期盼,跋山涉水回到那個自己出生的家,見到許久未見的父母或兒女,享受親情的滋潤,路上的辛勞與煩惱也就煙消雲散。
人們回家不僅僅是一次親情的聚會,一次禮物的饋贈,更重要的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春節到來,不論是離家多遠的人,都會盡可能地趕回家裡和親人團聚,眾人齊聚一堂,共度佳節,展現出對未來一年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春節文化的重要特徵,在於團圓與和諧。
春節是中華民族團圓的節日,幾千年來已經融入了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脈中。古語有雲,百善孝為先,一年忙到頭的人們,離家再遠,事務再忙,也得回家。幾代人在鞭炮聲中、在歡笑聲中享受著人間溫暖,骨肉情深體現得淋漓盡致。
每年春節,祭祀祖先的活動更是傳統孝道的一種延伸,寄託著人們對祖先的尊敬與思念。年幼的兒孫們在春節的各種儀式中耳濡目染,不自覺的就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中了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宣揚了孝道文化。春節文化內涵中的和諧,不僅僅代表著祝福,更是中華民族集體人格的體現,希望每個人都能快快樂樂、和諧相處,與家人、親友、鄰居、同事保持和諧,這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時代在變化,不斷賦予春節新的內容,也不斷給予春節佳節新的挑戰,雖然內容上不斷增新,但基本的形式和主題卻始終保持不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正是因為春節具有如此強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
無論怎麼變,它祝福吉祥如意的深層含義沒有改變,它祈求事事順心的美好願望不會改變,始終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必定會一代一代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