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和家長待時間長了想吵架
⑴ 為什麼和父母總是要吵架啊!
1.代溝—他們不理解你
2.他們太愛你了-過分的關心
你可以多與他們溝通-讓他們知道你心裡所想和你所做的事,這樣可以不讓他們擔心。同時也要理解他們,要知道他們所做的都是為了你好。
總之:多多溝通,多為對方著想,吵架自然會減少!
⑵ 為什麼和父母在一起時間長了要吵架
是因為每個人接受的知識不同,產生的觀點也不同,當各自的觀點有了不同,在一方沒讓步的情況下就會有吵架,這也是增進感情的一方面,當然,作為兒女的要讓下父母,畢竟養育了你那麼久,也全是為了你,那怕父母是錯了,我們下一代讓一下也不為過,這也是孝心!
⑶ 是不是長大後長期和父母住在一起就容易吵架啊
正常,有代溝了嗎。很多時候大人總是有意無意的將自己的意識強加於孩子,孩子會本能的抗拒,因為沒人願意永遠被人當三歲小孩。但吵架還是應盡量避免,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如果不能讓他們理解,就先冷處理一下,不要急於讓他們接受。盡量做好自己的事情,用實際行動讓父母放心滿意吧。還有就是要爭取獨立,這很重要,只有真正做到獨立,才能證明自己,父母才會覺的自己的孩子長大了,也會感到欣慰的。
⑷ 為什麼越長大越喜歡和父母吵架
我覺得,不是,我作為其中一個,我覺得並不只是逆反心理。我兩三個月被放在家裡,從小我的父母吵架打架都會打電話回來,我爺爺奶奶也總愛打架吵架,我爺爺有的時候還說我奶奶是不是不想活了。小的時候,他們生氣,那我當出氣筒,我生病了沒有人關心,我難過了,他們卻說哭什麼哭,家裡又沒有死人,我被他們冤枉了,卻沒處傾訴。他們對我和我弟弟的教育就是暴力,辱罵。小的時候我覺得可能我真的錯了,或者自己安慰自己說我長大了,他們就可以聽取我的意見了,可是越長大我卻發現,我的父母很多時候真的是不可理喻。我們沒法溝通,他們以為辱罵我,打我,是讓我乖乖聽話的唯一方法,可是卻在我看來,我並沒有乖乖聽話。我從小的環境讓我的脾氣變得有些不好,但是我出於對父母的尊重我會忍著,可是我慢慢發現他們越來越不可理喻。連我叔叔,也就是我爸爸的弟弟都說我爸爸不可理喻。我都父母總覺得他們說的做的都是對的,他們對於我們就是成績好他們就開心,如果有一次下降就會被他們辱罵。我從小到大不止一次想過自殺,我甚至嘗試過,可能我就是心理不健康的人,可是我的心理根本早已無法健康,他們每次罵我都說你怎麼不去死;你死了算了;你他媽個偷人生的;那雜種;你信不信我現在就回來去把你的名字從戶口上注銷;從今往後你不是我都女兒!;是不是我把你打不死!
我向他們要生活費,卻感覺我在犯罪,他們喜歡和別人攀比,那我們當籌碼,每一次考差就說,你看看別人,再看看你,你有什麼用,什麼都不會做,你要什麼就給你什麼。我想說,我上次要買個資料,可是他們非得給我吵一架。就在今天早上,我的爸爸卻說我買資料是幌子,是在騙他的錢。我在學校的生活費有限,我連一點多餘的錢都沒有,我自己從生活費裡面節省出來,去買自己要用到的東西。我記得有一次我說我胃不好,有胃炎,我媽媽卻說,我活這么多年從來不知道胃病是什麼。可是他自己都在吃胃葯,我算什麼?他們用他們以為正確得不得了的方式辱罵我。這真的是叛逆嗎?還是真的已經心死了!
⑸ 為什麼成年後還跟父母一起住會經常有矛盾
一起生活那麼久,誰都難免會犯糊塗的時候,我呢,其實我剛開始也是懂得寬容,理解,我忍受著,去安慰,試著去理解。
隨著時間的成長,腦子里就容納了很多雜碎的苦惱事,雖然經歷的事沒他們多,也沒那麼激烈,但是心裏面似如多了自己沒用的評論,開始懷疑人生,難道生活不應該舒舒服服,開開心心不是更好嗎,這個社會我帶著假面具也是短時間,好不容易在家還不能摘下來,在家心情都會暴露出來,按道理說都是生活中的求生者,一邊吃苦一邊享受,往往在苦的時候談論著彼此的不堪,要是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誰願意這樣。
聊天的時候情緒低落,心浮氣躁,各論各不易,我實在找不到怎麼安慰,又是如此現實,就因為沒對象,喜歡玩游戲,也看過很多賺錢之道,原來這些賺錢之道不過是人家為了謀取利益的書籍罷了,什麼狼道,鬼穀子,對於我們這些家庭條件差的,真的出社會真的是壓著的無奈的,但畢竟我們年輕,總有好奇心跟好勝心,說真的講到生活感到現實的給我的感受,我真的無法把我未出世的孩子來到這世界來受苦,韓國人現在生育率幾乎為0,可見壓力有多大,中國現在離婚率高,結婚率低,明明白白的就是房價高得要命,生了個嚴重的病還得傾家盪產,請問原因在我們這些年輕人嗎?現在做什麼不要錢,也是這樣所以無論是是我,還是給父母的壓力也是很大,處處操心,處處還得保養。
別覺得我想得多,我父母覺得他們想得更多,喜歡跟我比他們比我苦,但這是我必須承認的,但是這壓根不是控制我們的理由,我有自己喜歡做的事,他們就喜歡以周邊的所有事物來比劃我們,這里不對,那裡不對,當然了,我一直忍著,但我還是會偷偷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心裡總會有罪惡感,要是不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呢錯過了就後悔,其實也挺矛盾的,選啥都是錯,都是過失。
他們每次吵架都是晚上,時間久了我晚上常常失眠,總會想到不開心的事,應該是我已經習慣了晚上自我救贖的這樣一個狀態,所以每次跟父母聊天他們都覺得我無所事事,跟沒事一樣,其實我都爛在肚子里了,我爸呢有什麼說什麼,心情不好了還得調侃幾句,他說我變了,翅膀硬了,說不動了,我覺得我是跟他學的,氣人不,哈哈,當然是為了堵住他這無處安放的嘴,本來在家好好的,他一來,氣氛就開始變得緊張,我是發自內心的不太喜歡他這樣,就好像他也不喜歡我這樣一個道理,相互的,他呢講話真的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我實在是忍不住了在這里分享一下,他說他死了都不需要我去拜他,爺爺呢他說他自己照顧,不需要我照顧,當然了,我心裡交織,今夜無眠了,有時候我想糾正他的錯誤,可他已經習慣了自己就是對的世界了,他為人處事就是這樣,誰都不服,感覺自己一點錯都沒有,有次跟我姐吵架,原因有二,一就是我姐在群里說家裡好亂,別人家都好,我們家就怎麼怎麼樣。爸也發現並發狠話叫我姐刪了怎麼怎麼樣,我姐就刪了。我姐花錢也是大手大腳的,但是也是有本事掙錢的人,我覺得她跟其他女孩子比起來真的已經算不錯了,應該是我姐的一些地方讓他不高興了,直接在群里亂發我姐做雞呀,哪有這樣說自己女兒的,真的是挺鬧心的,夠狠的了,因此他們才大吵一架,我姐還因發吐槽家裡的跟他道歉了,分好誰有過之過,結果他呢還覺得自己一點錯都沒有,我說就算沒有我姐先道歉了你也退讓一步大家都好,這下可好,直說是我姐的錯,現在我兄弟,我,我姐,甚至我媽都拿他沒辦法。
我想很多人都卡在這里了。
記住,如果對面的你也同樣發生不順的事,忍著點,明天就好了,嚴重的就試著隔離一段時間,當人心情煩燥不好的時候解釋不清楚的。
自我反省,自我提升就好了,不然你連你自己都改變不了,怎麼去改變一個和你心不連接的人呢。
⑹ 為什麼經常和父母吵架
我是一名退休人員,經常被稱為大伯大哥的人。我來說說,如何。
首先,我也有過和你類似的感覺,父母面前很受約束,有理說不出,主意說出來沒人聽,痛苦。隨年齡增長,覺得有許多事父母看得還是比自己看得更遠,與父母的矛盾小了。再後來,回憶往事,越來越覺得在我年輕時父母的話是對的,對父母敬意更深了,在自己心中他們更「偉大」了。
你與父母之間,生長的年代不同、社會環境不同、家庭環境不同,遇事有不同看法,有時對立,很正常,這就是代溝。誰家都會有。
在你的問題中,只說出了你的感受,並沒有說出具體事例,我就揣摩著說一說。
現在,在父母對年輕人的要求方面,造成矛盾的,很多是父母嫌年輕人讀書或工作不夠努力,玩耍(上網、打球等等)、交友(電話簡訊、聚會等等)太多,你感覺他們處處在限制你們。你知道他們心裡怎麼想嗎,他們是擔憂你們在將來的日子裡輸在起跑線上。十幾歲二十幾歲,其實還是人生的起跑階段。以在企業供職(當工人吧)為例,你和幾乎同時參加工作的其他人相比,剛開始差別並不大。如果在兩三年裡,由於平日的微小差異,你的工友他被提為工班長你仍是普通工人,你倆的環境就變了。他每天都要和車間主人見面回報領取任務,見多識廣,你所見還是班組那些事。要提一個車間副主任了,首先從班組長中考慮,他在列你不在列。他成為最年輕的幹部,你仍是基層工人。到退休年齡了,你是老工人,他已經是單位領導了。各種差別,不要我再說了吧。
其實,讀書、工作、創業,道理都一樣,差別就是這么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作為父母,你們現在經歷的事情,他們已經經歷過了,經驗教訓早在心中,和你講不下去,難免上火,其實是不願意你們再走彎路。
再來說家庭決策方面。年輕人往往考慮成功方面多,考慮失敗或者效果受限等風險方面少,而父母正相反。這是引起家庭矛盾的經常性的因素。以家庭購買房子改善居住條件為例,年輕人往往偏愛大而好的(必然是貴的),而父母首先考慮的是「就錢吃面」,差距就出來了。多數家庭要貸款,在收入預期上可能又有差距,家庭矛盾就尖銳了。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起伏,他們都經歷了體會到了,而年輕人體會就很可能不太深。當然,年輕人也有把事情看對而了父母看錯了的。我們家03年就在兒子的強力推動下貸款買房,現在看省了十幾萬,按我的主意就省不了錢。
其實,戀愛結婚、婚禮、購買其他大件,也與買房有相似之處。
現在,你和父母之間有些矛盾,怎麼辦?我看首先,遇事你心平氣和地說出你的觀點,如果他們不聽,就按他們的方法辦。其次,如果你的主意不是優於他們與他們的各有利弊,那就說都不要說。如果你的主意確實好,那就說服他們,讓他們心悅誠服地按你的主意辦。
隨著你的年齡增長,你、他們都會變,慢慢地你的發言權會越來越大,他們也會逐漸地採納你的主意。你到我這個年齡,可能會有比我更深的體會。
最後,祝你事業成功,家庭和睦,事事順心。
⑺ 跟爸媽在一起的時候總是忍不住和父母吵架,怎麼辦
如果父母當時發火說了你,你感覺很委屈的話,可以過一段時間,等到父母氣消得差不多了。主動和他們提出來,父母都是愛子女的,他們情急之下發火也是為了更好的教育你,父母的閱歷比我們更加豐富,所以做事情的決定也一般要比我們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