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為什麼隨時間變化而變化
⑴ 戰略和戰術有什麼區別
一、側重點不同:
戰略側重於略 略是計謀的意思、戰術側重於術 術是方法的意思 簡言之 戰略側重計謀、 戰術側重方法。
二、針對范圍不同:
戰略是國家或一方勢力根據形勢需要,在整體范圍為經營和發展自己的勢力或能力而指定的一種全局性的有指導意義的規劃和策略。
而戰術是指在特定的局部地區,為維持和發展本地區的作用和能力、掃除已經或將要出現的威脅而採取的手段。
三、時間長短不同:
戰略是依據形勢需求指定的長期方略。其對時間上的作用,往往可以維持幾年或幾十年,戰術是有特定時間的,會隨著戰爭不斷變化,其在時間上不及戰略長。
(1)戰略為什麼隨時間變化而變化擴展閱讀
戰略,是一種從全局考慮謀劃實現全局目標的規劃,戰術只為實現戰略的手段之一。實現戰略勝利,往往有時候要犧牲部分利益,去獲得戰略勝利。戰略是一種長遠的規劃,是遠大的目標,往往規劃戰略、制定戰略、用於實現戰略的目標的時間是比較長的。
爭一時之長短,用戰術就可以達到!如果是「爭一世之雌雄」,就需要從全局出發去規劃,這就是戰略!例如863計劃,這是戰略!需要至少2年以上時間去做 去完成!企業規劃 5年後 10年後 要獲得目標,這種長時間 大范圍 的規劃就是戰略!
1.作戰的謀略。
唐高適《自淇涉黃河途中作》詩之十一:「當時無戰略,此地即邊戍。」 清葉名灃《橋西雜記·楊忠武公訓子語》:「公一生戰略,具載國史。」
2.指導戰爭全局的計劃和策略。
對戰術而言。洪深《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上篇五:「兵書上說得好:戰略與戰術乃二個全異之行動。戰術是關於戰斗諸種行動之指導法,戰略乃連系配合各種戰斗之謂。戰略為作戰之根源,即創意定計;戰術乃實行戰略所要求之手段。」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一:「敵人最初的計劃,據傳是將採取大迂迴的包圍戰略。」
3.比喻在一定歷史時期指導全局的方略。
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調動一切積極力量,為了建設社會主義。這是一個戰略方針。」鄧小平《高級幹部要帶頭發揚黨的優良傳統》:「我們一定要認識到,認真選好接班人,這是一個戰略問題。」
參考資料:戰略—網路 戰術(指導和進行戰斗的方法)——網路
⑵ 為什麼企業戰略控制具有相對性且其變化趨勢是什麼
因為在制定大的企業戰略時,沒有哪一位分析家能精準的預測出所有有關因素將如何的作用,將如何受環境或人們感情的影響,或受聰明的對手的想像力和有遺失的對抗活動的影響。因此任何戰略都只具有相對的適應性。
企業戰略其中既包括競爭戰略,也包括營銷戰略、發展戰略、品牌戰略、融資戰略、技術開發戰略、人才開發戰略、資源開發戰略等等。企業戰略是層出不窮的,例如信息化就是一個全新的戰略。
(2)戰略為什麼隨時間變化而變化擴展閱讀:
當一家公司實施的戰略,競爭對手不能復制或因成本太高而無法模仿時,它就獲得了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只有當競爭對手模仿其戰略的努力停止或失敗後,一個組織才能確信其戰略產生了一個或多個有用的競爭優勢。
此外,公司也必須了解,沒有任何競爭優勢是永恆的。競爭對手獲得用於復制該公司價值創造戰略的技能的速度,決定了該公司競爭優勢能夠持續多久。
⑶ 戰略和戰術的區別是什麼
很多人搞不清「戰略」的概念也分不清「戰略與戰術的區別」,希望本文能幫到部分對企業戰略認知較為模糊的經理人。
在進入正題前,推薦大家先看一本戰略管理方面的經典著作:《戰略管理必讀12篇》。不要再為自己的無知找借口,如果你不具備企業戰略管理的基礎知識,那麼就先從好好讀一本書開始吧!因為本文探討的只是關於企業戰略管理中的鳳毛麟角,很多時候你無法孤立地看待問題,包括「戰略與戰術的區別」這樣的問題也同樣如此。
長期、可持續的優異業績是戰略的終極目標,只有在公司能夠保持自身和對手之間的重大差異時,這個目標才能實現。電子商務方案、全面質量管理、時間競爭、標桿學習和旨在提高運營業績的其他戰術盡管非常可取和必不可少,但它們通常很容易模仿。此類行動帶來的業績增長充其量只是暫時的。
⑷ 戰略的意義
一、戰略就是企業的方向,方向錯了再多的努力都是白費
很多企業不願意花很多的時間在戰略研究和設計上面,這會導致什麼結果呢?那就是會導致你工作的方向發生偏差。有一句俗語我想大家肯定都聽說過:「不努力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沿著錯誤的方向努力干。」這句話就是充分說明的戰略的重要性。比如說,有的企業明明自己的產品根本不如強勢競爭對手的產品,但是仍然將所有的資源投入到這個產品中,完全不去想如何設計出差異化的產品。還有的企業,明明在所處的競爭范圍內有著強勢的競爭對手,但是自己就是不信邪,非要和強勢競爭對手在這個區域內拼個你死我活。這些都是我們身邊活生生的例子,這些現象歸根到底都是戰略規劃出現了問題。但是很企業卻很少在戰略方向上來查找原因,只是在具體的戰術環節上,比如說銷售技能,人力資源啊,財務管理啊等方面,這些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問題,可以說這些企業都是投錯了醫,問錯了葯。
二、戰略決定企業的未來,今天的現狀就是過去的戰略所導致
戰略是和經營計劃不一樣,戰略是對未來三年到五年的規劃。而經營計劃只是明年一年的具體計劃。因此,戰略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但是有的企業會說,三年以後的事情太遠了,我們現在考慮不了那麼遠的事情,因為我每天都是在求生存。沒錯,這也許是你的現狀,但是你有沒有考慮過,正式因為你整天都是考慮生存的事情,才導致你幾年下來你仍然只是考慮生存。因為你沒有花時間和精力去准備你的核心優勢和能力,你沒有為你能夠在市場中站住腳跟進行系統的規劃和設計。到最後,你會發現,你現在是什麼樣,你過幾年以後還會是什麼樣,而且很有可能還不如現在,因為你的競爭對手在進行著戰略准備,他們會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和核心能力,最終將你打到。因此,如果你要想未來過的更好,那就從現在開始進行系統的規劃和准備,因為戰略決定了你的未來,你必須得在當緊急的事情和未來的准備之間做一個平衡,從而最終擺脫越來越緊急的狀態。
三、戰略決定著公司的運營,沒有戰略,運營管理就會混亂不堪
當一家公司的戰略明確之後,隨即它的定位和具體發展策略也將會明確,這樣企業的整體運營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必須按照公司既定的戰略規劃方向來進行系統的規劃,從而最終才能體現公司的戰略定位和策略。如果沒有戰略來框定范圍的話,那在企業內部各個運營環節就會像沒有準繩一樣,沒有具體做事的標准和評價指標,最終造成混亂的運營格局。我們在後面的課程中會給大家系統介紹如何根據自己的戰略規劃來進行價值鏈環節的匹配,以及戰略績效指標如何進行設計的問題。
四、戰略規劃決定著公司資源的分配和投入
對於一家公司來說,公司的資源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戰略規劃的核心就是對資源進行最高效的分配,避免資源的浪費和低效使用。如果公司沒有戰略規劃,那麼對資源如何使用企業就沒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會經常出現到處都在救火的現象,到最後就會出現最關鍵的環節卻沒有資源可用的現象。另一種情況,當企業對戰略進行系統規劃之後,基於對內外部環境的了解,會為對公司競爭范圍的選擇制定明智的決策。這樣就會解決類似「市場區域范圍選多大、產品線設計幾個」等方面的問題,從而將公司資源聚焦使用,讓投入產出比最大化。
⑸ 新中國建國以來外交戰略有何重大變化為什麼有這些變化
新中國建國以來外交戰略的變化及原因:1,新中國建立之前,中國的外交並非絕對的「空白地帶「。無論是毛澤東領導的延安革命者與美國有關方面的軍事交往,還是周恩來指導下的對西方左翼人士的工作,或者是中國共產黨在共產國際的復雜學習過程,直到新中國建國前期中蘇在對日作戰和收復中國東北問題上的多重協調,<及爭取工作>,都帶有「外交」的印記和「國際關系」的皺形,是新中國外交的准備適應階段,是當代中國對外關系的重要「前史」。看待新中國建立後的外交方位,不能脫離對這段歷史的回顧與思索。2,毛澤東時代的中國,比起蔣介石政權的狀態,在對外關繫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個國家亦不再是任人宰割和欺辱的對象。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外交,也有一些值得回憶和推崇的重大戰略舉措和創造,<比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締造、中美交往的大門的開啟、三個世界思想的提出等。然而,由於特殊的國際、國內條件,尤其是國際冷戰大格局以及「繼續革命『的內部邏輯,新中國建國前三十年間,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始終存在著某種緊張對持、令人倍感壓力的狀態,中國一直處於國際體系的相對邊緣位置,中國在國際社會的『造反者』形象大於『建設者」作用。3,鄧小平啟動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年,中國成了經濟全球化進程最重要的受益者之一,中國也逐漸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以經濟建設和改善民生為國內重心的指導方針,同時帶動了對外關系和整個國際戰略的調整變化。中國經濟從一個瀕臨崩潰\缺少活力的狀態,轉變成一個充滿生機\增長迅猛的形態,中國多數民眾擺脫了長期困擾他們的貧困落後的生活局面,朝著小康水平的方向邁進,並且在此過程中大大增強了個人的自主性和法權意識,中國外交從「文化大革命』前後一個相對被動和矛盾的狀態變為沉穩堅定,目標明確,越來越有想像力和大國氣勢的新興外交。不論磨合過程出現了多少新的問題與矛盾,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朝著總體積極和建設性的方向大步邁進。中國與當代國際體系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中國的進步構成當代國際進步最顯著的成就之一。 總結:外交與內政始終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新中國建國以來的六十年間,中國外交的各種問題與主要成就,雖然很大程度上受制於國際大格局的變動,它更是國內政治、指導方針和總體局面的直接延續。打鐵先要本身硬。中國對自身的設計及塑造方式,根本上決定著中國對外部世界的看法與應對。中國本身的進步,直接影響著中外關系的發展演化。從20世紀後半葉的發展線索觀察,人們有理由對未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展持樂觀態度。
⑹ 戰略的歷史發展
自有戰爭以來,戰略便出現於人們的戰爭實踐活動中。隨著戰爭和社會的發展,戰略經歷了形成、發展和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
古代戰略
夏、商、周是中國古代戰略開始形成的時期。早在氏族社會末期,如傳說中的黃帝部族與蚩尤部族的涿鹿之戰,以及進入奴隸社會之後的夏啟伐有扈的甘之戰、商滅夏的鳴條之戰、周滅商的牧野之戰等,有關戰爭的謀略已略具雛形,初步涉及到對戰爭勝負因素的分析,,認為有德不可敵,哀兵可吉,師出有律,失律凶也;強調運用謀略、戰法和陣式,如爭取與國,剪敵羽翼,乘勢而動,量力而行,伺隙擊弱,機動進退,車徒配合等。這在《尚書》、《周易》以及《軍政》、《軍志》等古籍中皆有記述。
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戰略迅速發展的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和戰爭持續時間的延長,在籌劃和指導戰爭全局時,重視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對戰爭的作用,強調義兵、義戰,注重變法圖強,富國強兵,並從戰爭的長期性上著眼戰略指導問題。齊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晉文公的「聯秦制楚」,吳國的「三分四軍」等,都是這一時期戰略運用的典型。戰國時期,還出現了諸侯國「合眾弱以攻一強」和「事一強以攻眾弱」的聯盟戰略,如合縱抗秦、連橫破縱、遠交近攻等。秦為統一六國,還實施了一系列進攻戰略。這一時期產生了《孫子》、《吳子》、《孫臏兵法》、《司馬法》、《尉繚子》、《六韜》等一大批著名兵書,奠定了中國古代戰略理論的基礎。其中尤以《孫子》為最。《孫子》揭示了戰爭的普遍規律,論述了駕馭戰爭克敵制勝的許多原理原則,比較系統地闡述了軍事戰略理論。
秦漢至清朝是戰略進一步發展的時期。秦朝以牆(長城)制騎,「用險制塞」(《史記》),實行軍事築城安邊設防的防禦戰略。漢高祖劉邦文武並用,治國治軍,富國強兵,重視基地建設。漢武帝由單純防禦轉入攻勢防禦,實行「以騎制騎」之策,注重發展騎兵集團,採取長驅千里出擊、遠程奔襲、正面沖擊、翼側迂迴的騎兵進攻戰略,並實行兵農結合,軍屯實邊,強邊固防政策。秦漢修馳道,疏江河,重視全國性的交通網建設。兵書《黃石公三略》論述了民本思想,認為:「制勝破敵者,眾也,以弱勝強者,民也。」《淮南子》中的《兵略訓》闡明了政勝、眾勝、謀勝之道。三國時期,在多極斗爭中,聯盟戰略運用最為出色,如諸葛亮的「聯吳抗曹」、孫權的「聯魏擊蜀」。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古代料敵審勢,因情定策制定戰略的典範。馬謖的攻心戰,運用惑敵、誘敵、動敵、誤敵等計謀均收良效。隋唐時期,在用兵上更多地表現為軍政兼行,恩威並用,分化瓦解,各個擊破;採取中外相維、重首輕足、內重外輕、居重馭輕和扼制要地的戰略布局,居關中,以臨四方,便於機動和控制;對據險養威,建立基地,堅守城邑,圍城打援,輕騎急襲的運用也很成功。著名的兵書《唐太宗李衛公問對》,闡明奪取主動權,致人而不致於人的用兵原理原則,發展了古代兵書中的奇正觀,探討了一系列戰略理論問題。宋朝為抗擊騎兵攻擊,利用江河堅城為屏障,並在築城防禦中增加了火力要素,使城市防衛戰法頗有創新。宋朝堅持辦武學,培養高級軍事謀略人才,頒布了第一部軍事教科書《武經七書》,並有《虎鈐經》、《武經總要》、《何博士備論》、《守城錄》、《歷代兵制》、《百戰奇法》等匯輯性和專題性的軍事名著,論述了戰略理論問題。元朝攻打南宋時,採取騎兵和火器相結合,實行遠程戰略迂迴和步、騎、水軍聯合多路進軍的進攻戰略。明朝實行防禦戰略,沿長城一線因險制塞,以點制面,以牆制騎,精兵機動與城守結合;在沿海地區,則陸海結合,分區分要點設防。明朝的著名軍事著作有《武備志》、《登壇必究》、《籌海圖編》等,論述用兵要則、軍事地理、海防理論等戰略問題。清朝前期採取了徐圖漸進,長期消磨的戰略,削弱和破壞明朝的戰爭潛力。從康熙帝開始,一改歷代「牆守」觀念,提出以「蒙古為長城」的戰略思想,在安邊固防中取得重大成就。
中國歷史上眾多的農民戰爭,在戰略上也有其特色。主要是:利用時機,揭竿而起;除暴安良,廣收人心;飄忽不定,流動作戰;乘虛蹈隙,以戰養戰,等等。
在西方,古代希臘、馬其頓、羅馬、迦太基等進行的戰爭,對西方古代戰略的形成和發展有較大的影響。當時戰略所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訓練和裝備軍隊,組織遠征,組織協同,規定作戰線,實施機動,爭奪交通線,籌集人力、物力,支持持久戰爭等。5世紀之後,歐洲各國先後進入封建時代,戰爭長期在騎士制度支配下進行,戰略發展緩慢。15世紀之後,歐洲一些中央集權國家形成,火葯、火器的運用使西方各國軍隊裝備編制及戰略隨之發生了較大變革。義大利N.馬基雅維里的《戰爭藝術》等軍事著作,在西方軍事學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改革軍隊編制,運用炮兵,實施一翼突擊的機動作戰等戰爭實踐活動及其戰略思想,對西方近代資產階級戰略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有重要影響。
中世紀戰略
中古時代的軍事戰略關鍵,在於支配財富的經濟基礎,因為後者意味著屆時能有多少兵力可用在戰場上。在中古初期,由於所有的財富均來自於農田和牧場,所以鄉間都是主要的攻防地區。隨著時代的發展,城鎮透過貿易和工業,逐漸演變成重要的控制點,儼然成為財富的中心。
城堡的攻防往往是戰爭的重要元素,因為它們護衛著農地。居住在城堡中的戰士會控制鄰近的地區。隨著城鎮的發展,它們也需要防禦工事的修築。防衛與攻取城鎮,逐漸地比爭奪城堡變得更為重要。
在戰場上的軍隊會用計取得重要的防守點並攻掠鄉間地區,或制止敵軍採取同樣的軍事行動。野地戰通常會持續到粉碎敵軍的侵略行動為止。例如在1066年的杭斯丁之役,就是由盎格魯-薩克遜人群起作戰,制止諾曼人的入侵。不過,盎格魯-薩克遜人失敗了,而諾曼人在征服者威廉的領導之下,則在隨後數年的征服戰中,逐步確立在英格蘭的控制權。955年的萊區菲爾德之役,日耳曼人與來自東方的馬札兒侵入者作戰。在奧圖一世的帶領下,日耳曼人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終結了馬札兒人的入侵。在732年,鐵錘查理打敗了摩爾人,終止了回教徒的入侵,並把勢力擴展到西班牙。
克里斯、波提耶和亞琴科特等戰役,是法軍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力圖阻止英軍入侵的抗戰行動,但是法國人在這三場戰役中均告失敗,使得英國得以入侵不斷。不過,在這個案例中,英國人的入侵並未能讓他們建立永久的控制權,而法國最終卻贏得戰爭。
十字軍企圖在聖地奪取並保有重要的據點,藉以維持這個地區的控制權。十字軍東征期間的諸多戰役,都為了互相突破彼此的控制權。薩拉森人在薩拉丁的領導之下,於1187年贏得哈丁之戰,為奪回耶路撒冷鋪下成功之路。
近代戰略
16世紀之後,是歐洲資產階級近代軍事戰略的形成與發展時期。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一系列被迫處於內線作戰的戰爭中,善於有節制地使用兵力,運用頻繁的機動和翼側攻擊的戰法。英國的H.勞埃德論證了基地、作戰線、地形、戰場面積、軍隊數量等的相互關系及其在戰略上的運用。18世紀,拿破崙一世在長期戰爭中,創造了許多新的作戰方法。他強調選定主要作戰方向,快速機動,集中優勢兵力,以突然迅猛的進攻,出其不意地襲擊殲滅敵人,並建立強大的預備隊等原則。C.von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是資產階級軍事理論的經典。A.H.若米尼的《戰爭藝術概論》是西方全面論述戰爭和戰略理論的著作。這些著作,對資產階級戰略理論的發展起了較大的作用。
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以使用坦克、飛機、鐵甲艦等新式武器裝備為基礎的戰略理論相繼問世。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德國H.K.B.von毛奇的速決進攻戰略;德國A.von施利芬的速決和殲滅戰略;美國A.T.馬漢的以海權論為中心的海軍戰略。20世紀初期,爆發了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世界而進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初期交戰雙方都信奉速決進攻戰略,企圖通過強大兵團的機動作戰,迅速結束戰爭。然而,在綿亘的陣地上實施攻防戰和持久的消耗戰,使戰爭陷入長期僵持局面。戰略指導落後於戰爭現實的情況甚為明顯。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無產階級的戰略理論。他們強調無產階級專政的首要條件就是無產階級的軍隊,創立了關於組織城市工人武裝起義奪取政權的學說,提出了人民戰爭、積極防禦的戰略指導原則。列寧在領導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及其以後的國內戰爭和粉碎外國武裝干涉的戰爭中,全面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戰爭思想並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支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提出了建軍原則。這些先進的戰略指導原則,奠定了無產階級戰略理論的基礎。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開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林則徐、魏源等一些有識之士提出「師夷制夷」的主張,而後,真正意義上的洋務運動開展起來,引進西方的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倡辦兵工船務,模仿西方軍制,移用西方操典,建立新式海軍,編練新式陸軍。清朝政府在戰略上內外並重,注意邊防、海防要塞建設。但由於政治上的腐敗,清軍在中日甲午戰爭和抗擊八國聯軍入侵戰爭中遭到慘敗,「師夷制夷」的戰略主張未能實現。這一時期魏源編著的《海國圖志》敘述了世界各國的地理分布和歷史政情,提出富國強兵抵禦外侮之道。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起義戰爭,採取略城堡,舍要塞,專意金陵,據為根本的遠程奔襲戰略,長驅湘鄂,直取南京,建立了天朝,後因內訌和戰略指導失誤而歸於失敗。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朝建立民國為目的,採取團結海內外愛國力量,籌集款械,聯絡會黨,組織武裝起義,先在一二個省舉事,爾後張勢於全國的戰略,終於取得了勝利。中國近代的戰略反映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特點。
現代戰略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G.杜黑的空中戰爭理論,德國E.魯登道夫的總體戰爭理論,英國J.F.C.富勒的機械化戰爭理論,對世界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都產生過影響,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些參戰國的軍事戰略。德國A.希特勒承襲了施利芬、魯登道夫和富勒等人的殲滅戰、總體戰爭和機械化戰爭理論,採取以閃擊戰為核心的進攻速決戰略,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軍事思想保守落後,迷信馬奇諾防線,實行消極防禦,很快失敗。美國採取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發揮海軍和空軍優勢,開辟第二戰場,迫使德國處於兩面作戰的困境。蘇聯實行積極防禦,扭轉了戰爭初期的被動局面,進而組織戰略反攻和進攻,逐次圍殲法西斯軍隊的重兵集團。中國人民堅持持久抗戰,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對太平洋和歐洲兩大戰場都起到了巨大的戰略配合作用。反法西斯同盟國家軍隊的聯合作戰,終於贏得了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戰略的總體謀劃與協調,集中主力於主要戰場,陸軍、空軍、海軍的戰略運用與作戰協同,經濟戰、能源戰、交通戰的運用以及使用核武器等新的實踐,使現代軍事戰略的內涵更為豐富。與此同時,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中國等一些國家和地區人民革命戰爭的偉大實踐,使現代革命戰爭戰略得到了很大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核武器制勝論和核威懾戰略在一段時期內成為美蘇兩國軍事思想和軍事戰略的基礎。中國一再聲明,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主張徹底銷毀核武器。無核和少核國家堅持反對核軍備競賽,同時重視研究對付核戰爭、防備核突襲,探討在核條件下軍隊建設和作戰的一系列戰略問題。與此同時,美蘇之間還展開一場以發展空間武器為重點的對抗與競爭。國際形勢雖處於相對和平時期,大戰可能打不起來,但局部戰爭和軍事沖突此伏彼起,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維護國家利益,注重應付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與軍事沖突,已成為世界許多國家軍事戰略謀劃的主要內容。
中國革命戰爭戰略的形成和發展 長達20多年的中國革命戰爭,是中 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民戰爭。伴隨著革命戰爭的歷史進程,中國革命戰爭戰略也經歷了形成、充實、豐富和發展的過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採取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的總戰略,在國民黨統治薄弱的地區,廣泛發動群眾,積極開展游擊戰爭,從而形成了實行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建設根據地相結合的工農武裝割據局面。紅軍在總結井岡山斗爭時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隨著戰爭的勝利發展,紅軍實行了由游擊戰向游擊性的運動戰的戰略轉變,並在反「圍剿」作戰中採取了誘敵深入、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及充分准備、慎重初戰,集中兵力打運動戰、速決戰、殲滅戰等一系列作戰原則,粉碎了敵人多次的重兵「圍剿」。後來,由於「左」傾冒險主義者堅持消極防禦,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在1935年1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召開的遵義會議之後,紅軍在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等領導人指揮下,採取高度靈活機動的運動戰的作戰方針,突破敵人重兵集團的圍追堵截,勝利地到達陝北,完成了戰略轉移。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創立了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戰略理論,解決了堅持積極防禦,依靠、動員、組織和武裝廣大人民群眾,實行人民戰爭,建設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人民軍隊為骨乾的武裝力量,建設革命根據地,以及軍隊的作戰指導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1936年12月,毛澤東又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戰爭觀和方法論,揭示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和規律,總結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戰略防禦及其作戰原則等歷史經驗,從而奠定了中國革命戰爭戰略的理論基礎。
抗日戰爭時期,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編第四軍,全國人民結成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從時代的特點入手,分析了抗日戰爭的特點和規律,制定了放手發動群眾,動員一切力量,實行全面的、全民族的人民戰爭路線,確立了持久戰的總方針,並提出了正面戰場實行高度的運動戰,敵後戰場實行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戰略方針,以及內線持久的防禦戰和外線速決的進攻戰的具體作戰方針,實行了由土地革命戰爭後期的運動戰向抗日戰爭游擊戰的戰略轉變,把游擊戰提高到戰略地位,創建了抗日武裝力量和敵後抗日根據地,領導軍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在此期間,毛澤東撰寫了《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和《戰爭和戰略問題》等重要著作,就抗日戰爭的形勢、特點、發展趨勢、戰爭目的、戰爭的指導路線、戰略方針、戰略階段、作戰形式、作戰方針、戰略指揮原則、根據地建設、戰略轉變、武裝力量建設和游擊戰爭等一系列戰略問題,進行了系統論述,創立了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理論,使中國革命戰爭戰略理論趨於成熟。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科學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制定了以殲滅國民黨軍隊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為主的戰略方針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原則,實行了由抗日游擊戰爭向國內正規戰爭的戰略轉變。中國人民解放軍通過幾年作戰,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在這一時期,毛澤東撰寫了《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將革命進行到底》等論著,全面地闡明了解放戰爭的特點和規律,提出了解放戰爭的戰略方針和以打殲滅戰為核心內容的十大軍事原則,解決了戰略進攻,特別是大兵團作戰的戰略決戰、戰略追擊問題,以及廣泛動員人民群眾,實行人民戰爭,加強兵種建設等問題,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革命戰爭戰略理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抗美援朝戰爭和幾十年的鞏固國防、抵禦侵略、保衛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維護國家利益和尊嚴的斗爭中,戰略理論又有了新的發展。
抗美援朝戰爭,前期為戰略反攻階段,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的密切配合下,執行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的陣地戰、敵後游擊戰相結合的戰略方針,進行了5次戰役,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打回到三八線附近。後期為戰略防禦階段,中國人民志願軍採取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陣地戰為主,進行以坑道為骨乾的陣地防禦和反擊作戰,採用「零敲牛皮糖」的戰法,粉碎了敵方多次局部進攻,迫使美國在停戰協議上簽了字。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以劣勢裝備與優勢裝備的敵人作戰,在同敵人大量的空軍、炮兵、裝甲兵作斗爭,粉碎敵方生物、化學武器襲擊,進行諸軍種、兵種聯合作戰,實行人民戰爭,組織現代化的後勤保障以及戰略指導等方面,都積累了許多新經驗,更加豐富了自己的戰略理論。
和平建設時期,中國始終堅持積極防禦戰略。中國堅定地貫徹執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維護國家的領土主權完整和安全,保衛「四化」建設,保衛人民的和平勞動。中國人民解放軍服從國家建設大局,以現代化建設為中心,時刻保持警惕,不斷提高軍政素質和戰鬥力,掌握應付現代戰爭的能力,多次進行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1985年,中央軍委對國際形勢作出新的判斷,確定軍隊建設在指導思想上實行戰略性轉變,由准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狀態,轉到和平時期建設的軌道上來,提出了軍隊建設和國防建設的一系列方針原則,對戰略作了必要的調整,戰略理論又有了新的發展。
中國革命戰爭戰略的基本原則
在長期的革命戰爭和建國後保衛祖國的斗爭中所確立的中國革命戰爭戰略的基本原則,經過長期戰爭實踐的檢驗,具有豐富的內容,並隨著戰爭實踐的發展而繼續發展,不斷充實新內容,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深遠的指導意義。歸結起來,這些原則主要有:
①為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服務。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國家利益和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體現。軍事戰略必須為實現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目的服務。
②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路線,使主觀指導與客觀實際相符合。在戰爭實踐中力求做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揭示戰爭的特點和規律,並運用這些規律於自己的行動;調查研究,知己知彼,從實際出發,規定戰略方針和原則,正確處理好需要與可能、平時與戰時、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的關系;學習前人的歷史經驗,掌握戰爭的普遍規律,並重視自己的經驗,著眼於戰爭的特點和發展,掌握戰爭的特殊規律;在一定的客觀條件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爭取戰爭的勝利。
③建設一支由中國共產黨絕對領導的以人民軍隊為骨乾的武裝力量。根據國家安全利益面臨威脅的程度、現代化戰爭的要求和履行職能的需要,確定武裝力量發展的方針原則、規模、速度和水平,並將其納入國家總體建設規劃。在服從國家經濟建設的前提下,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著眼於增強綜合國力,堅持精乾的常備軍與強大的後備力量相結合、常規力量與戰略核力量相結合、軍事實力與戰爭潛力相結合,不斷提高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的自衛作戰能力。
④實行積極防禦。這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對外政策所決定的。中國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首先挑起戰爭,侵略別的國家。中國只有遭到侵略時才奮起自衛,堅決進行還擊和反擊,消滅來犯之敵。實行積極防禦,堅持後發制人,強調:充分准備,不打無准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寓攻於防,防攻結合,靈活運用,把戰略上的防禦與戰役、戰鬥上的進攻結合起來,把戰略防禦與戰略反攻和戰略進攻結合起來,通過積極的攻勢行動,大量殲滅敵人,奪取戰爭的勝利;靈活運用作戰形式和斗爭形式;立足於在復雜困難的情況下作戰,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在與強敵作戰和全面戰爭中,力求拖住敵人,持久勝敵;與弱敵作戰和局部戰爭中,力求速戰速決。
⑤動員和依靠人民進行戰爭,實行人民戰爭,堅持為人民利益而戰。人民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動員、武裝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在多領域、多方面以多種斗爭手段和形式進行的群眾戰爭。實行人民戰爭要求做到:建立和完善高度集中統一的戰略領導機構,保證平時和戰時的戰略領導與指揮;走富國強兵之路,從長計議,統籌安排,平戰結合,軍民兼容,在搞好經濟建設的基礎上,搞好軍警民一體的武裝力量建設和戰備建設,提高防衛作戰能力;根據現代戰爭的要求,發展武器裝備,探討以現有武器裝備克敵制勝的新戰法;發揮多種武裝力量和多種斗爭形式、多種作戰形式在保衛祖國、抵禦侵略中的整體威力;加強國防教育,增強建設和保衛祖國的榮譽心、責任感,做好戰時的動員工作,發揮政治工作的領導與保證作用,等等。
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這是實施積極防禦戰略的主要方法。戰略的奧妙就在於集中兵力。集中兵力能改變進退、攻守、內線與外線、劣勢與優勢、弱與強、不利與有利、被動與主動的形勢。集中優勢兵力,是指把主要兵力集中使用於主要的戰略方向上,構成有利的戰略部署,使用於關鍵性的時間和地點,有重點地打擊敵人,以求速戰速決;選擇有利的戰機,包圍殲敵較弱的一部分,務期必克,得手後再及其餘,各個殲滅之。通過這一戰法的運用,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轉化敵我力量對比,贏得戰爭的勝利。在現代條件下,集中優勢兵力,不僅強調重視兵力兵器數量上的優勢,也強調重視質量上的優勢,並採取嚴密的戰略偽裝、電子對抗、佯動等措施,適時集中強大而有活力的軍隊。
⑦保持戰略領導與指揮的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主動性是指軍隊行動的自由權。它在戰爭中表現為戰爭指導者的強有力的主觀指導和軍隊積極的作戰行動。 主動性同戰略領導與指揮的正確和軍事力量的優勢是分不開 的。奪取並保持主動,有賴於正確分析和估計敵對雙方的客觀情況,科學決策,正確處置軍事、政治和外交等行動;保存並集結最大而有活力的軍隊,造成由局部到全局的優勢與主動;採取多種欺騙、偽裝等辦法,造成敵人的錯覺和不意,陷敵於困境,使其喪失優勢和主動,使己獲得優勢和主動。
靈活性是指靈活地運用戰略戰術和兵力。它是基於客觀情況審時度勢而採取及時恰當的行動對策的一種才能。人民解放軍作戰,歷來堅持有什麼武器打什麼仗,對什麼敵人打什麼仗,在什麼時間地點打什麼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揚長避短,趨利避害,隨機應變,不拘一格。戰略目標的確定,作戰樣式的選擇,兵力兵器的使用,斗爭手段和形式的運用,都應具有靈活性。因敵、因時、因地、因部隊、因任務、因條件制宜,靈活處置,以獲得戰略效益。
計劃性是指對一切戰爭行動都有周密的計劃,預先做好各項准備工作。凡屬戰爭准備與實施的全局性的重大問題,都應周密計劃,預有準備。實事求是地制定戰略計劃,力求符合敵對雙方的客觀情況,從困難著眼,多手准備,多種方案,並隨著情況的變化和戰爭的發展,適時修訂或改變計劃,使之適應新的情況,處置裕如。
⑧高度的集中統一領導與指揮和機斷行事相結合。有關戰爭、軍隊建設和國防建設的戰略決策,戰略領導與指揮權高度集中於中央軍委,同時注意完善各級領導與指揮機構,明確職責,協調各種力量,發揚軍事民主,發揮各級領導和部門以及廣大指戰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情況發生根本變化、指揮聯絡中斷或情況緊急時,下級領導和指揮員,可根據上級總的意圖,機斷行事,從戰略全局和整體利益出發,敢於負責,採取積極措施,努力完成任務,並盡快報告上級。
⑨進行有利的戰略決戰,避免不利的戰略決戰。決戰是解決戰爭勝負的重要途徑。在戰爭初期敵強己弱的情況下,應保存軍力,避免進行戰略決戰。當出現有利的條件和形勢,具有決戰的力量並有取勝的把握時,則慎重選擇決戰的方向,把握好決戰的時機,適時進行戰略決戰,圍殲敵重兵集團,解決戰爭的勝負問題。
⑩適時實行戰略轉變。戰略轉變是指因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化或因戰爭的戰略階段的轉換而進行的戰略上的調整和改變。它是全局性的轉變,主要是作戰對象和戰略方針的轉變,也可能是由於戰略階段或歷史時期的轉換而引起的戰略任務、戰略方向、作戰形式和方法,以及軍隊建設和國防建設指導思想上的轉變。實行戰略轉變的目的,是為了加速戰局的發展,掌握戰略主動權,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或者是為了促進軍隊現代化建設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實行戰略轉變,強調審時度勢,精心策劃,周密准備,確定戰略轉變的時機、內容和措施;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既反對保守主義,按固定的思維模式行事,囿於以往的經驗和做法,不著力研究新情況採取新辦法,解決新問題,也反對冒險主義以及任何不切實際的,甚至一意孤行的主張和做法。
⑺ 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國共雙方的戰略態勢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變化過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變化
國民黨由強轉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守
共產黨由弱轉強,戰略守備轉為戰略進攻
原因:
簡單講,土地改革+政治思想工作+不打消耗戰,只打能獲取戰略物資的有利的戰役=國民黨的俘虜兵轉變為解放軍的有生力量(解放軍越打越多)+裝備數量越多越先進
具體來說:
1.堅決不啃骨頭,哪裡肉多狼少就去哪裡,蠶食戰術,
2.打完帶著物資就跑,堅壁清野;
3.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讓敵人分散兵力,守衛更多的城市,兵多士氣正旺就帶著它到各地旅遊,你累了我就去打你,肥的拖瘦,瘦的拖死。
4.土地改革+政工工作=爭取民心,取得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支持
5.情報工作,依靠嚴密的組織力量滲透進入鬆散的國民黨內部,淮海戰役開打後,國民黨一個軍的兩個二把手(副軍長,都是地下黨員)做好一切准備後對軍長講,我們要帶著隊伍起義,您老人家去留隨意。
6.經濟戰,農村包圍城市,怎麼包圍,糧食啊,棉花啊,煤炭啊都不往你國統區運,你物價不得漲得比現在的房價還厲害,經濟不走向總崩潰才怪。
⑻ 戰略變革的原因、戰略變革的方法和戰略變革的管理理論
戰略變革(Strategy change)
目錄
[隱藏]
1 戰略變革的涵義
2 戰略變革的種類
3 戰略變革的實施
4 企業戰略變革的主要方式
[編輯]戰略變革的涵義
1. 變革與革新、轉化的區別
① 變革是指用現行的計劃和概念將企業轉換成新的狀況的漸進和不斷變化的過程。
② 革新是產生新的構想和概念,並把它付之於企業管理的過程。
③ 轉化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受動盪的外部環境影響而發生迅速、質變的過程。
2. 漸進性變革是戰略變革的主要形式
傳統的觀念認為,戰略變革是一種不經常的、有時是一次性的、大規模的變革。然而,最近幾年,使企業的戰略成熟化往往被認為是一種連續變化的過程,一個戰略變革往往帶來其他變革的需要。顯然,企業生命周期當中基本的戰略變革相對來說是不經常出現的,而漸進性的變化(可能是戰略性的)是較為頻繁的過程。因此,在很多情況下,漸進性的變化導致戰略變革。
(1) 漸進性變革與革命性變革的區別
企業為了適應環境和生存而實施的變化是可以按其范圍來劃分的(即變化的程度是漸進還是革命性)。漸進的變化是一系列持續、穩步前進的變化過程,使企業能夠保持平穩、正常運轉。漸進的變化往往在一點時間上,影響企業體系當中的某些部分。而那些革命性的轉化是全面性的變化過程,使企業整個體系發生改變(見下圖)
(2) 漸進性變革的發展階段
因此,從長遠來說,企業可能會發展,改變其戰略。但是,約翰遜和施樂斯在1989年指出,這種變化是漸進的。因為從企業的角度來說,漸進的變化易於管理,對企業體制運作的滋擾程度比革命性的變化要小(見下圖)
① 連續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制定的戰略基本上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僅有一些小的修正。
② 漸進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戰略發生緩慢的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是零打碎敲性的,也可能是系統性的。
③ 不斷改變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戰略變化呈現無方向或無重心的特點。
④ 全面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企業戰略是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發生革命性或轉化性的變化。
如果一家企業的戰略經常發生質變,那麼這家企業是無法正常運轉的。事實上,企業所處的環境不可能變化得這么快。然而,約翰遜和施樂斯告誡人們,環境中的變化不一定緩慢,企業的漸進變化有可能趕不上前者。因此,如果漸進階段落在了環境變化的後面,那麼,企業可能適應不了環境,結果不得不進行革命性的戰略變革。
[編輯]戰略變革的種類
戴富特在1992年對企業為了適應環境和在市場條件下生存而推行的戰略變革進行了分類,共有四種類型:
1. 技術變革
技術變革往往涉及企業的生產過程,包括使之有能力與競爭對手進行抗衡的知識和技能。這些變革旨在使企業生產更有效率或增加產量。技術變革涉及工作方法、設備和工作流程等生產產品和服務技術。
2. 產品和服務變革
產品和服務變革是指企業的產出,包括新產品或改進現有產品,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市場機會。
3. 結構和體系變革
結構和體系變革系指企業運作的管理方法,包括結構變化、政策變化和控制系統變化。
4. 人員變革
人員變革是指企業員工價值觀、工作態度、技能和行為方式的轉變,目的是確保職工努力工作,完成企業目標。
[編輯]戰略變革的實施
考特爾和施萊辛格在1979年指出,採用下列過程可以使變革的設計和實施容易得多。
1. 分析當前的形勢
確定發生變革的原因和必須處理這些變革的緩急性。同時,還要確定利用機會的方式,概括所需變化以及變化的影響和含義。
2. 分析環境因素
鮑曼和艾什兩人在1987年將環境因素劃分為任務和非任務因素。任務因素與具體變化有關,其中包括:
① 設計和實施變革所需的數據之多寡。
② 引進變革的速度。
③ 可用於管理變革資源的可獲性。
④ 企業要有多大決心才能確保變革能夠被接受和實施。
⑤ 收集人們對某項變革可能有的反應。
非任務性因素與變革無直接的關系,而且往往不會隨著時間過去而改變,其中包括:
① 現行對參與變革的行為規范。
② 變革動因和變革對象之間的關系。
③ 推動變革人的領導風格。
3. 變革戰略的選擇
最終戰略決策必須與第一和第二階段的分析相符。
4. 監控實施過程
監控有助及早發現和處理沒有預見到的問題,以及確定變革戰略是否順利實施,並以此為借鑒,為今後變革戰略創造條件。
最後需要提及的是,實施可以說是戰略管理中最關鍵的一部分。因此,在戰略制定、評估和選擇過程中的每一步都要考慮到實施戰略所需的條件。
[編輯]企業戰略變革的主要方式
(一)調整企業理念
企業戰略變革首選的理念是得到社會普遍認同的,體現企業自身個性特徵的,促使並保持企業正常運作以及長足發展而 構建的反映整個企業經營意識的價值體系。它是企業統一化的可突出本企業與其他企業差異性的識別標志,包含企業使命、經營思想和行為准則三部分。調整企業理 念,首先,確定企業使命,即企業應該依據怎樣的使命開展各種經營活動,它是企業行動的原動力;其次,確立經營思想,指導企業經營活動的觀念、態度和思想, 給人以不同的企業形象;最後,靠行為准則約束和要求員工,使他們在企業經營活動中必須奉行一系列行為准則和規則。調整企業理念,給企業全新定位,這是一種企業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變革,只有在這種不斷地演化、漸進變革中,才能夠構建新的企業戰略,企業才能重生,才能得到發展和壯大。在重新調整企業理念時,首先與行業特徵相吻合,其次在充分挖掘原有企業理念的基礎上賦予其時代特色,最後企業理念和競爭對手有所區別。
(二)企業戰略重新進行定位
如何實施戰略定位是戰略變革的重要內容, 根據邁克爾·波特的觀點,幫助企業獲得競爭優勢而進行的戰略定位實際上就是在價值鏈配置系統中從產品范圍、市場范圍和企業價值系統范圍三方面進行定位的選擇過程。產品的重新定位,對於明星產品,由於企業競爭力和市場吸引力強,也是高速成長的市場領先者,對其要多投資,促進發展,擴大市場份額;對於「金牛」 產品,由於具有規模經濟和高利潤優勢,但有風險,對其維持市場份額,盡可能多地榨取市場利潤;對於問題產 品,雖然產品市場吸引力強,但由於要加大投資,因此主要考慮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收回成本;對於「瘦狗」產品,企業的對策就是盡快地售出剩餘產品然後轉產。 對於市場和企業價值系統的重新定位,由於企業作為一個獨立的組織,其競爭優勢來源於研發、生產、營銷和服務等過程,來源於企業的價值鏈配置系統,就是這個 系統在市場與企業之間不斷地傳遞有關價格、質量、創新和價值的信息,從而為企業營造和保持新的競爭優勢。
(三)重新設計企業的組織結構
在進行組織結構設計時,要圍繞戰略目標實現的路徑來確定不同層級的管理跨距,適當的管理跨距並沒有一定的法則,一般是3至15人,在進行界定時可以依據管理 層級的不同、人員的素質、溝通的渠道、職務的內容以及企業文化等因素。在設計組織結構時,還要充分考慮企業各部門順利完成各自目標的可能性,以及在此基礎 上的合作協調性、各自分工的平衡性、權責明確性、企業指揮的統一性、企業應變的彈性、企業成長的穩定性和效率性、企業的持續成長性。通過重新設計企業的組 織結構,理清各部門的管理職責,改變指揮混亂和權責不對等的現象,從而提高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