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恐龍為什麼冬眠時間長了

恐龍為什麼冬眠時間長了

發布時間: 2022-05-21 14:16:40

Ⅰ 恐龍怎麼過冬

恐龍時代開始全球都是熱帶雨林,沒有冬天,只有旱季和雨季,後來大陸向兩極地區飄移,很多恐龍遷徙,剩餘的恐龍冬眠,五六個互相靠在一起,這樣的成活率高,但也死一半差不多

Ⅱ 恐龍為什麼不能活到現在

恐龍不能生存至今的因素有很多,目前科學界還沒有定論,但有一點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恐龍不能適應當時的環境(氣候)變化,所以滅亡了。 恐龍為什麼會滅絕呢?科學家們主要有以下幾種推測: 一、寒冷說:有一段時間,地球上突然變的十分寒冷,恐龍沒有冬眠的習慣,再加上恐龍身上沒有皮毛來保暖,也就漸漸滅絕了。 二、撞擊說:有一天,恐龍們在無憂無慮地盡情吃喝,有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塵埃把太陽著住了,地球上一片黑暗。因為沒有陽光的照射,植物大量枯萎、死亡。可憐的食草恐龍被餓死了。隨著食草恐龍的消滅,食肉恐龍找不到足夠的食物,也漸漸滅絕了。 三、偷蛋說:地球上的哺乳動物越來越多,它們經常偷吃恐龍蛋,使恐龍漸漸死亡。 四、傳染說:突然流行的傳染病,使恐龍傳染上了傳染病,也就滅絕了。 五、氣溫說:因為全球氣溫下降,使恐龍蛋只能孵出雄性的小恐龍,不能孵出雌性的小恐龍,所以不能繁殖後代,就漸漸滅絕了。 我認為恐龍滅絕最可能的原因,是地殼變動改變了恐龍的生存環境,恐龍因為不適應而大批死去,直到滅絕,在七千萬年以前,地球上氣候溫暖,沼澤遍地,湖畔平原上到處生長著高大嫩綠的植物。恐龍在溫暖濕潤、食物豐富的環境里,生活得很快活。後來,地殼發生了大的變動,許多湖泊水幹了,附近的植物也枯死了。氣候明顯變冷。身軀龐大的恐龍們在冷風中凍得瑟瑟發抖,飢寒交迫,逐漸死去。同時,氣候的變化帶來植物種類的變化,裸子植物被被子植物所取代。恐龍對被子植物不適應,有的中毒,有的消化不良,結果不治而死。那些以食草恐龍為生的食肉恐龍,自然也隨之消亡。 關於恐龍的滅絕,我認為還有一種推測也是比較可信的,那就是行星撞擊說。有一天,恐龍們還在地球樂園中無憂無慮地盡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現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顆直徑10公里、相當於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從天而降。那是一顆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頭撞進大海,在海底撞出一個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氣化,蒸氣向高空噴射達數萬米,隨即掀起的海嘯高達5公里,並以極快的速度擴散。沖天大水橫掃著陸地上的一切,洶涌的巨浪席捲地球表面。巨大的海水力量引發了強烈的火山噴發,同時使地球板塊的運動方向發生了改變。那是一場多麼可怕的災難啊。巨石撞擊地球產生了鋪天蓋地灰塵,極地冰雪融化,植物毀滅了,火山灰也充滿天空。一時間暗無天日,氣溫急降,大雨滂沱,山洪暴發,泥石流將恐龍捲走並埋葬起來。在以後的數月乃至數年裡,天空依然塵煙翻滾,烏雲密布。地球因終年不見陽光而進入低溫中,蒼茫大地一時間沉寂無聲。恐龍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以上眾多說法都是科學家研究恐龍化石推測出來的,沒有一種是完全可信的。恐龍滅絕的確切原因,至今還沒人能解答。

Ⅲ 恐龍是否會冬眠

現生爬行動物,如蛇,蜥蜴等,在寒冷的冬季來臨時,大都停止活動,紛紛鑽入地下的洞穴中,不吃不喝,也不動,睡起大覺。這一覺睡得可真長,一直睡到來年春暖花開時才蘇醒過來,再行復出,再開食禁。

爬行動物是變溫動物,俗稱冷血動物。它們體內的新陳代謝水平比較低,產生的熱量少,加上身體表面沒有像鳥類的羽毛,哺乳動物的毛發那樣的隔熱保溫構造,所以體溫不恆定,會隨著外界環境溫度的改變而變化。當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時,都會影響它們的正常生活。只有在適宜的外界溫度下,體溫處於最適宜狀態,它們才會反應敏捷,活潑好動,四處覓食,繁殖後代。。相反,哺乳動物和鳥類,由於它們具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具有高水平的新陳代謝,體內能夠產生較多的熱量來暖和自己,並且通過身體表面的毛發,羽毛來保溫,通過出汗蒸發和呼出熱氣等形式來散發多餘的熱量-降溫,從而使體溫能夠保持相當的穩定,不受外界環境冷熱的影響。所以哺乳動物和鳥類是屬於恆溫動物。

進入冬季,氣溫慢慢降低,爬行動物的體溫也隨之降低,新陳代謝的速度減慢,最後鑽入洞穴,依靠微弱的地熱和極低的新陳代謝維持生命。冬眠使爬行動物免遭寒冷的傷害,所以是對惡劣的低溫環境的適應。

在中生代,號稱爬行動物之王的恐龍是否也需要冬眠呢?回答應該是否定的。我們設想一下,幾米,幾十米長,重幾噸,幾十噸的恐龍能鑽入地下冬眠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說不能鑽入洞穴,而是不吃不動地「睡」在地面上,形成橫屍遍野的死寂景色,這豈不是滑稽可笑嗎?

有關古地理,古氣候資料表明,在恐龍稱霸的中生代,地球上的氣候比現今溫暖許多,當時沒有明顯的四季變化,沒有明顯的晝夜溫差,南北兩極的溫度也比現在高出許多,沒有嚴寒,全球一片和暖。在趨於平坦的原野上,河流縱橫,湖沼廣布,松柏,蘇鐵,銀杏等裸子植物覆蓋著廣袤的土地,到處是綠色的世界,一派生機勃勃的美妙景象。

恐龍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溫暖,而又食物充足的史前環境里,沒有嚴寒,它們無需冬眠。

Ⅳ 恐龍有沒有冬眠習慣

不冬眠,中生代是恐龍樂園。全球溫度在45以上,甚至會有遷徙到南極避暑的恐龍(那是北極沒有陸地)。而且恐龍是恆溫動物,所以沒有毛的它們,會因適應不了氣候而滅絕。

Ⅳ 恐龍是冷血動物還是溫血動物

目前生物學家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都是根據當前地球上動物的現狀分析的。

冷血恐龍

持「冷血動物說」觀點的學者主要的根據是,恐龍和現在爬行動物一樣,屬於比較低等的動物,鱷魚、青蛙、蛇都是典型的冷血動物。這些動物的體溫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而升降,可以節省體能的消耗,不需要有強有力的心臟維持血液循環,也不需要皮膚上有汗腺,遇到高溫時排汗,用來保持身體各部分恆定的溫度。

大部分冷血動物都有「冬眠」的特性,到了冬季會尋找一個溫度適宜的洞穴,防止體溫降到0℃以下,防止凍僵死掉。可是,難道恐龍也要「冬眠」嗎?那麼龐大的身軀躲到哪裡安身呢?冬眠期間的安全問題怎麼解決?如果不「冬眠」,恐龍又是如何度過漫長的冬季呢?這一系列的問題讓科學家們感到「冷血動物說」觀點所遇到的麻煩。

另外,即使是冷血動物,體溫過高或過低時都缺乏活力,比如鱷魚在35℃左右溫度時才能活動自如。鱷魚主要是靠曬太陽,從陽光中獲取能量,從而把體溫維持在35℃左右。

那麼,龐大的恐龍依靠什麼達到最佳溫度呢?如果也依靠曬太陽,則很難自圓其說,經推測,最重的恐龍達80噸重,如此龐然大物,依靠曬太陽升溫,必須不斷轉動巨大身軀,曬完一面再曬另一面,簡直無法想像!何況恐龍為了生存需要不斷進食,食量非常大,哪有時間整天懶洋洋地曬太陽?

溫血恐龍

另一些學者提出恐龍是「溫血動物」,體溫恆定,就像現在的大象。根據進化論學說——有一種恐龍是飛鳥的祖先,而且最近挖掘恐龍化石發現有軟組織羽毛的痕跡,我們都知道,鳥類都是溫血動物,體溫恆定,羽毛是為了禦寒,所以,「溫血動物說」似乎也有道理。

可是「溫血動物說」也遇到了很大的麻煩,還是恐龍巨大的身軀所引起的難題。最大恐龍身高9米以上,身長20米以上,重量達80噸,需要一顆多麼碩大的心臟才能推動如此大量的血液,維持血液循環滿足身體各部位的需求啊!即使是最簡單的恐龍血液循環系統,一經畫出,立即被人們斷然否決,動物界絕不可能有如此威力的心臟能為其供血。

「溫血動物說」遇到的另一個難題就是「血壓」問題。長頸鹿吸引了科學家,因為長頸鹿能將自己的腦袋舉到離地4.5米高度,又能低頭喝水,這必須有一套特殊的供血系統。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久蹲在地猛地站起來,往往眼發黑,頭發暈,這就是心臟供頭部血液不及時引起的。長頸鹿能將血液壓到離地4.5米高處的頭部,其血壓是人類的2~3倍,心臟既大又厚,泵血有力,可以直接送到高處。有趣的是,當它低頭至地面時,頸動脈的「閥門」會自動調節血量,保持低頭時頭部血壓的穩定,保障長頸鹿既不會出現「腦缺血」,也不會發生「腦出血」。

再看看恐龍,恐龍一般身高達數米,有的長頸鹿還要高一倍,需要多高的血壓,需要什麼樣的動脈「閥門」,簡直難壞了生物學家。至今「溫血動物說」的科學家也無法解釋,恐龍到底是如何保持「恆溫」的?

恐龍體溫與其體型有關

有一種觀點認為,恐龍體溫與其體型大小成正比。在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們總共分析了八種曾生活在侏羅紀早期到白堊紀晚期的恐龍的體溫。這些恐龍的重量在12公斤至13噸之間不等。據研究分析,體重15公斤的恐龍的體溫只有25℃,而體重13噸的恐龍的體溫則有41℃。

Ⅵ 恐龍是否需要冬眠

我們都知道,有很多動物都有冬眠的習慣,在冬季,一些動物的生命活動會處於一種極度降低的狀態,冬眠就是它們對冬季外界不良環境條年的一種適應,如寒冷、食物短缺。我們所熟悉的蛇、蜥蜴、刺蝟、青蛙、熊等都有冬眠的習慣。那麼,恐龍是不是也需要冬眠呢?很多學者給也了較為詳細的答案。

動物的冬眠

在寒冷的冬季來臨時,爬行動物大都停止了活動,鑽到了地下的洞穴,不吃不喝不動,進入了冬眠期。它們一覺可以睡到第二年春暖花開的時候。

一般,很多人都知道,爬行動物是冷血動物,也就是變溫動物,它們體內的新陳代謝水平相對來說較低,所產生的熱量較少,而且,它們的體表沒有像鳥類一樣的羽毛,而且,也沒有哺乳動物那樣的毛發來隔熱保溫,所以,體溫不恆定。它們的體溫會隨著外界環境的溫度而發生著變化。不管外界環境過高或是過低,都會對它們的正常生活造成影響。只有生活在適宜的外界溫度下,體溫處於最佳狀態時,它們才會有靈敏的反應,才會動起來,才有力氣四處覓食,繁殖後代。

哺乳類動物與鳥類,都有著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新陳代謝也快,體內可以產生較多的熱量來使自己的體溫處於恆溫狀態。它們主要通過毛發或是羽毛來保持身體溫度,再通過汗來蒸發和呼出熱氣等形式來散發多餘的熱量,以此來降溫,這樣,它們的體溫就可以保持在一個相對的穩定的狀態下,不會因外界環境的變化而受到大的影響。

臨近冬季,氣溫會慢慢下降,這時,爬行類動物的體溫就會隨著氣溫慢慢降低,新陳代謝的速度會大大減慢。此時,它們就會鑽進洞穴,以微弱的地熱與極低的新陳代謝來維持自己的生命。這樣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免遭寒冷的傷害,可以說,是對惡劣低溫環境的一種適應。

恐龍冬眠之謎

恐龍是中生代動物,是爬行動物之王,很多人會問,恐龍也需要冬眠嗎?如果冬眠,需要多大的地方來供它們冬眠呢?有專家指出,實際上恐龍是不冬眠的,試想一下,一個幾米,甚至幾十米長,重達幾噸,甚至幾十噸的動物,如何鑽進地下,進行冬眠呢?如果說,不鑽入洞穴,而是在地面上,不吃不喝不動的「睡」下去,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說,恐龍是不冬眠的動物。

在古氣候資料中,有學者發現,恐龍所生活的中生代,當時地球的氣候與現在相比要溫暖很多,而且沒有明顯的四季變化,也沒有明顯的晝夜溫差,全球呈現一片溫暖狀態,到處是綠色的世界,而恐龍在這個溫暖的環境中,有著充足的食物,所以,並不需要冬眠。

後來,地球氣候發生了異常,形成了「冰河期」,而恐龍在低溫下是無法孵化的,這可能也是導致恐龍滅絕的一個原因之一。

Ⅶ 恐龍是什麼秘訣的

恐龍滅絕之謎 我們人類,已在地球上生活了二三百萬年,這段歷史應當說不算短了。可是與恐龍的生存年相比較,那還只是一瞬間。 在中生代,地球曾經是一個恐龍主宰的世界,無論是平原森林還是沼澤,到處都可以看到恐龍的身影。它們在地球上一共生存了一億三千多萬年,可是,不知為什麼,後來恐龍竟然絕滅了,一個不剩地、永遠地從地球上消失了。這實在是一樁千古疑案。 一百多年來,不知有多少科學家試圖揭開恐龍斷子絕孫的秘密,但總是不能自圓其說。隨著自然科學中許多學科的相互滲透,近年來又出現了一些新的關於恐龍絕滅的說法。 有的科學家認為恐龍的滅絕是由於氣候變冷。在白堊紀末期六千五百萬年前,整個地球發生了廣泛性寒冷,日溫差增大,冷熱季節交替明顯。使習慣熱帶環境生活的恐龍,不能像蛇、晰蜴那樣進行冬眠,又不像毛皮動物那樣躲進山洞裡避寒。恐龍是熱血動物,沒有禦寒的外表和生理機能,因而無法抵抗和適應寒冷的襲擊,最後被大自然毫不留情地消滅了。 有的科學家斷言恐龍滅絕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大約在七千萬年前,地球發生了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使一些盆地隆起,淺丘開始出現,因而造成水枯林竭:同時海底變化,海平面下降300多米,亞洲、北美洲之間的陸地開始連接起來,大量動物遷移到恐龍棲息處,使食物供應發生困難,以至恐龍處於「斷糧」地步,在嚴重的飢餓中逐漸死亡。 也有的科學家提出恐龍的滅絕是星球碰撞爆炸引起年。在白堊紀後期,有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小行星,猛烈與地球相撞。撞擊時速度為每小時約10萬公里,撞擊時揚起了驚人塵土,塵埃飄浮在大氣中,以至遮蔽了陽光,使地球上持續一段時間內一片黑暗,氣溫聚降,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植物枯萎,使「食物鏈」中斷,恐龍紛紛死去。 還有的科學家推測,恐龍是吃了有花植物中毒而遭到絕滅的。恐龍生活在中生代,植物界的蕨類、蘇鐵、銀杏、松、柏等裸子植物占統治地位,在這些植物中含有許多單寧酸,這些對恐龍並無損傷。但是,在一億二千萬年以前,最早有花植物出現了,這些有花植物組織內常常含有作用強烈的生物鹼,對恐龍的生理產生不利的影響,有的生物鹼——如馬錢子鹼等具有很大的毒性,恐龍大量吞吃了生物鹼,毒素反應引起其嚴重的生理失調,導致死亡。 恐龍滅絕緣於種間競爭、種內競爭——這是另外一些科學家的認識。一種生物的活動,往往直接或間接地危害到另一種生物的生存,因而出現直接或間接的競爭,這種競爭為「種間競爭」。如肉食、獸與草食、獸之間的競爭。在恐龍時代,出現繁殖力極強、在腦發達的肉食類動物,它們大量偷吃恐龍下的蛋,因而導致恐龍斷子絕孫。(我國內蒙古、山東、廣東等地均發現有恐龍蛋化石。特別是粵北始興縣發現世界上目前數量最多,保存最好、分別為34、35枚一窩的恐龍蛋化石,並發現有恐龍化石群。)同種類生物為了生存,互相攻擊、吞噬為「種內競爭」。如霸王龍,是恐龍家族中的惡霸,它的頭就有1.5米長,血盆大口長有利劍般的牙齒,能隨意地吞噬其它草食性恐龍。恐龍有草食性和肉食性之分,有大小之分,大的長度達20多米,如在美國發現的恐龍長27米、中國四川發現的馬門溪龍長22米、重四五十噸;中國雲南祿半發現公雞大小的恐龍,重則以兩計。這種「一物降一物,弱肉強食」的現象,導致了恐龍的最終絕滅。 以上種種說法雖都有一定道理,但每一種說法又不能自圓其說,得不到科學界的完全肯定。如「恐龍吃了有花植物中毒而絕滅」,那麼空中的翼龍、水中的魚龍等,根本不吃陸地上的有花植物,為什麼與其它恐龍同時絕滅呢?而鴨嘴龍、角龍等類群則在有花植物出現後反而更加繁盛了呢?總之,這些生物進化史上的奧秘,至今還沒有完全被揭在兩億多年前的中生代,大量的爬行動物在陸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大地第一次被脊椎動物廣泛占據。那時的地球氣候溫暖,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爬行動物有足夠的食物,逐漸繁盛起來,種類越來越多。它們不斷的分化成各種不同種類的爬行動物,有的變成了今天的龜類,有的變成了今天的鱷類,有的變成了今天的蛇類和蜥蜴類,其中還有一類演變成今天遍及世界的哺乳動物。 恐龍是所有爬行動物中體格最大的一類,很適宜生活在沼澤地帶和淺水湖裡,那時的空氣溫暖而潮濕,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龍在地球上統治了幾千萬年的時間,但不知什麼原因,它們在6500萬年前很短的一段時間內突然滅絕了,今天人們看到的只是那時留下的大批恐龍化石。 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人們仍在不斷地研究之中。長期以來,最權威的觀點認為,恐龍的滅絕和6500萬年前的一顆大隕星有關。據研究,當時曾有一顆直徑 7-10公里的小行星墜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場大爆炸,把大量的塵埃拋如大氣層,形成遮天蔽日的塵霧,導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暫時停止,恐龍因此而滅絕了。 小行星撞擊理論,很快獲得了許多科學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發現一個發生在久遠年代的隕星撞擊坑,這個事實進一步證實了這種觀點。今天,這種觀點似乎已成定論了。 但也有許多人對這種小行星撞擊論持懷疑態度,因為事實是:蛙類、鱷魚以及其他許多對氣溫很敏感的動物都頂住了白堊紀而生存下來了。這種理論無法解釋為什麼只有恐龍死光了。迄今為止,科學家們提出的對於恐龍滅絕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幾種,比較富於刺激性和戲劇性的「隕星碰撞說」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 除了「隕星碰撞說」以外,關於恐龍滅絕的主要觀點還有以下幾種: 一、氣候變遷說。6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大幅下降,造成大氣含氧量下降,令恐龍無法生存。也有人認為,恐龍是冷血動物,身上沒有毛或保暖器官,無法適應地球氣溫的下降,都被凍死了。 二、物種斗爭說。恐龍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出現了,這些動物屬嚙齒類食肉動物,可能以恐龍蛋為食。由於這種小型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 三、大陸漂移說。地質學研究證明,在恐龍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陸只有唯一一塊,即「泛古陸」。由於地殼變化,這塊大陸在侏羅紀發生的較大的分裂和漂移現象,最終導致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恐龍因此而滅絕。 四、地磁變化說。現代生物學證明,某些生物的死亡與磁場有關。對磁場比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場發生變化的時候,都可能導致滅絕。由此推論,恐龍的滅絕可能與地球磁場的變化有關。 五、被子植物中毒說。恐龍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沒有的毒素,形體巨大的恐龍食量奇大,大量攝入被子植物導致體內毒素積累過多,終於被毒死了。 六、酸雨說。白堊紀末期可能下過強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鍶在內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龍通過飲水和食物直接或間接地攝入鍶,出現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後一批批死掉了。 關於恐龍滅絕原因的假說,遠不止上述這幾種。但是上述這幾種假說,在科學界都有較多的支持者。當然,上面的每一種說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氣候變遷說」並未闡明氣候變化的原因。經考察,恐龍中某些小型的虛骨龍,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動物相抗衡,因此「物種斗爭說」也存在漏洞。而在現代地質學中,「大陸漂移學說」本身仍然是一個假說。「被子植物中毒說」和「酸雨說」同樣缺乏足夠的證據。因此,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還有待於人們的進一步探究。

Ⅷ 恐龍冬眠嗎

不冬眠,那時候的氣候和現在不一樣.

Ⅸ 九角恐龍有冬眠的習性么

有,10月到次年3月多在水域附近的土隙或石下進入冬眠。3~9月多在山邊水草豐盛的水坑或稻田內活動。底棲,爬行緩慢,很少游泳。多在水底覓食蚯蚓、軟體動物、昆蟲幼蟲等。

恐龍魚一般可以長成的體型分為大型種和小型種。小型種包含有金恐龍,青恐龍,斑節恐龍等體長多半不超過30CM的種類;而大型種指的是其他如虎紋恐龍王,黃金恐龍王,鱷魚恐龍王等的種類。除了黃巾恐龍王以外,其他魚類的成長速度其實沒有那麼快,所以可以依照小型種的飼養法飼養一段時間。
水槽:由於所有的小型種魚類身長皆未超過30CM,只要確保魚缸寬度有30CM即可。若是飼養身長10CM大小的幼魚的話,可以使用45CM的魚缸;如果身長有超過25CM,盡量使用尺寸在30*45*45以上的水族箱較佳。
假如飼養大型種的恐龍魚,到最後一定會使用到寬60CM以上的水槽,至於長度從120CM到180CM都可以,但須注意寬度至少要有60CM;因為恐龍魚的大小往往會因為水槽底部的寬度太窄而受到限制,其它諸如寬度45CM以下的魚缸就更不用說了,應盡量避免使用。但是像黃巾恐龍王這種喜歡在水族箱中四處游動的種類,受水槽底部面積限制的影響便較小,所以教沒有這個顧慮。

九角恐龍 (5張)

飼養的魚要幾只才適合呢
恐龍魚是可以在魚缸中進行復數混養的魚類,例如60CM長的標准缸,便可以放入30隻體長10~15公分的幼魚。而身長超過25CM的個體,再另外移到120CM長的大型水族箱進行混養即可。不過有一個問題就是飼養者常無法節制自己的慾望,而將看起來具潛力的小魚先買下來放進育成缸中飼養,使得魚缸始終呈現爆滿的情況。如果魚缸內單單放養恐龍魚,即使數量多到填滿整個魚缸底部也不會有任何問題。但為何最後會在魚缸內飼養這么多隻魚,除了本身缺乏停止購買意志力的因素外,就生物面來看,防止雄魚之間的爭斗以及利用競爭原理來促進食慾也是主要原因。單獨飼養和復數飼養會對其食慾造成不同的影響,也間接影響其生長發育,一般來說,同伴之間會因為競爭因素而刺激彼此的食慾。另外若在同一缸中飼養2~~3隻個體,當他們達性成熟時,雄魚之間往往會彼此開始爭斗(雌魚間也會有爭斗的情形,但沒有雄魚激烈),但如果在魚缸中增加一些個體數量,情況便會緩和些。當然魚的數量越多,就越需要強大的過濾系統。

過濾
一般來說,上部式過濾不但問題少,使用上也較方便。值得注意的是上部過濾馬達連接進水口處往往會存在縫隙,有些恐龍便會從該縫隙鑽出缸外。至於濾材,採用一般市售的產品即可;另外可以加入諸如珊瑚砂之類的濾材以緩沖水質急速酸化的危險。魚兒數量增加或體型較大時,水質較易惡化,此時只用上部式濾水器是不夠的。建議除此之外可加上輔助用的外置式濾水器,或在魚缸底部另外設置過濾槽。此時也可在外置式過濾器的入水口加裝過濾棉,以盡量吸附目視可見的垃圾,徹底進行生物過濾,而使用上部式濾水器即可達到物理過濾的功效。魚缸的過濾效能與系統是否足夠可以從缸水是否常保持清澈或換水後魚眼睛是否白蒙來判斷。
外在因素影響魚只的顏色。不同的魚類,喜愛的水質也有所不同。但對於恐龍魚來說,他們對水質的寬容度相當高,如果依照一般(每周更換三分之一的水一次)的話,應該不會有任何問題。假若因為太久沒換水,導致水質非常惡劣時,魚兒的眼睛會白濁,鼻管也會開始潰爛,此時必須盡快換水處理。還有水質惡化時,也有可能發生魚缸里的魚雖然還活著,但是一旦放入朱文錦等活餌料後便即刻死亡的情形。雖說水質對魚的存活沒有絕對性的影響,但是對(魚的體色)來說卻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小型魚種用白色燈光、黑色底砂再加上鹼性水質的話,便可將其體表的綠色引發出來。簡單的說,魚缸底部鋪上大砂、使用白色太陽燈管,並在過濾槽放入珊瑚砂的話,像斑節恐龍這類魚種便會呈現綠色色彩,而青恐龍及麻花恐龍養在若酸性的水質會讓身體的色彩較顯著;如果將他們放進弱鹼性的水質中,身體的白色便會消失。然而,魚的體色呈現依據個人喜好有所不同,建議您使用各種不同的燈管、底砂及水質,以實驗出自己最喜愛的魚只體色。在建缸之初,建議最好先將底砂放入水槽內,因為他們不僅關繫到水質的安定,而且恐龍魚也不喜歡太光滑的水槽底部;加上此魚有鑽入砂中的習性,使用細的河砂來鋪設可以享受到觀察其習性的樂趣。底砂種類則依個人喜好而定,至於土壤砂的話,會使水質處在渾濁狀態,並不適合好動的魚種及大型魚使用,所以還是盡量避免較好。

換水
基本上來說,即使將舊水抽換掉,直接加入自來水也不會對恐龍魚造成什麼影響,但是考慮到自來水水質會因為季節或大雨後有所異動,特別實在雨後的自來水消毒葯劑量較高,所以在加水時還是添加一些市售的水質穩定劑較為保險。60CM的水族箱一個塑膠水桶就夠儲備所需要更換的薪水;若是較大的魚缸則建議使用容量在80公升左右的桶來養水。

水溫
其實飼養恐龍魚可以不必太介意水溫的問題,平常只要將水溫維持在26度左右即可,但如果想要讓魚兒快點長大,可將水溫再調高些。然而誰問的急速變化很危險。這些恐龍魚在水溫15度~~28度間緩慢升降都是可以接受的。另外在使用加溫器時,要注意的是魚兒燙傷問題。因為恐龍魚的感覺相當遲鈍,一旦靠近加溫器便容易燙傷;萬一魚鱗全部掉光的話就完全沒有再生的希望。為避免這種情形的發生,建議在加溫器上加保護套。加溫器盡量避免放在魚缸底部,將它固定在比魚只體高高兩倍的地方較為穩妥。

飼料
最適合小型恐龍魚的餌料應該是大麥蟲。因為大多數被稱為小型魚種的魚兒在自然環境中多以昆蟲或甲殼類生物為食,捕食小魚的技巧不甚高明;因此他們很喜歡吃這種活餌,其細長的體型很容易吞咽。至於普通的麵包蟲則缺乏營養且難以消化。15公分大小的個體可以強行吞如普通的麵包蟲,而體型更小的個體須餵食更小的麵包蟲。建議以上兩種餌料為主,如果再與人工飼料、南極蝦及朱文錦相互搭配便可提供均衡的營養。基本上在幼魚時期,能吃多少就給多少餌料,並每日餵食。至於黃金恐龍王之類的大型魚種,很明顯對小魚的興趣比昆蟲高,即使以朱文錦為主食也沒問題;但假如是黃金恐龍王及鱷魚恐龍王混合飼養時,埋伏等候型的鱷魚恐龍王常會吃不到飼料,這時可多放些餌料,最好能遍及缸底各處。
與其它魚種混養:恐龍魚算是蠻標準的底棲型魚類,大半時間他們喜愛爬在浴缸底部休憩,直到有食物出現才會呈現萬頭攢動的情形,因此大部分時間魚缸的中上層水域相當空曠。為彌補上層的空曠感,適當放一些其它魚類也是不錯的。例如:龍魚、泰國虎、皇冠三間、黑雲、銀板、牙魚、猛魚等大型加拉辛都是上層水域的良好搭配種類。恐龍魚是一種相當不可思議的魚類,他們會避開進食的同類,所以同種間的混養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對於類似體型的雷龍等常會發生攻擊的情形。一般恐龍魚不會去攻擊大於其口寬度的魚種,但他們最好不與異型類(pleco)或老鼠魚(corydoras)放在一起。不知道為什麼,恐龍魚相當喜歡堅硬的東西,常常會因為吞咬或強烈的碰撞而使鯰科魚類豎起胸鰭防禦,導致兩敗俱傷。另外異型類會欺負恐龍魚,雖然也有成功混養的例子(我就是O(∩_∩)O哈哈~),但基本來說還是盡量避免。
恐龍魚的疾病與注意事項:恐龍魚並不容易生病,特別是一般魚類最容易感染的白點病在他們身上並不常見(我好像就不幸碰上過J)所以在飼養時只需特別注意意外事故、受傷及寄生蟲這三項。

跳缸
小型種常會從水族箱縫隙跳出,大型種則會撞擊燈管或上蓋。萬一跳出水族箱時,即使看起來身體有點乾燥,但只要放回水槽魚兒便會復原,所以千萬不要放棄。如有發生,可在缸內放些黃粉以避免二次感染。

鼻管損傷
撞到缸壁或在水質惡化的情形下,恐龍魚的鼻管多半不會消失而會呈現捲曲狀。這種狀況下建議剪掉部分讓其再生。

背鰭彎曲
主要是因為幼魚時期營養不良導致,也有撞擊造成的。可用剪刀減去彎曲部分,讓其再生。

眼睛白濁
可能是因為擦傷或水質惡化造成。先換水再投入黃粉即可改善。長時間會造成失明
百合,學名(Lilium brownii var. virilum Baker)又名強蜀、番韭、山丹、倒仙、重邁、中庭、摩羅、重箱、中逢花、百合蒜、大師傅蒜、蒜腦薯、夜合花等,是百合科百合屬(學名:Lilium)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原產於中國,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歐洲、北美洲等北半球溫帶地區,全球已發現有至少120個品種,其中55種產於中國。近年更有不少經過人工雜交而產生的新品種,如亞洲百合、香水百合、火百合等。鱗莖含豐富澱粉,可食,亦作葯用。
中文學名
百合
拉丁學名
Lilium brownii var. virilum
別 稱
強瞿、番韭、山丹、倒仙
二名法
Lilium brownii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百合目

百合科

百合族

百合屬

野百合
分布區域
亞洲東部,歐洲,北美洲,北半球
功 效
養陰清熱,滋補精血
目錄
1 形態特徵
2 生長環境
3 地理分布
4 繁殖方式
▪ 無性繁殖
▪ 有性繁殖
5 栽培技術
▪ 選地整地
▪ 田間管理
▪ 病蟲害防治
▪ 收獲加工
6 品種分類
7 主要價值
▪ 營養價值
▪ 葯用價值
▪ 觀賞價值
8 醫學研究
▪ 葯理作用
▪ 化學成份
▪ 性狀
9 植物文化
▪ 植物學史
▪ 花語
▪ 風水作用

形態特徵編輯
多年生草本,株高70~150厘米。鱗莖球形,淡白色,先端常開放如蓮座狀,由多數肉質肥厚、卵匙形的鱗片聚合而成。
根分為肉質根和纖維狀根兩類。
肉質根稱為「下盤根」,多達幾十條,分布在45~50厘米深的土層中,吸收水分能力強,

隔年不枯死。纖維狀根稱「上盤根」,「不定根」,發生較遲,在地上莖抽生15天左右、苗高10厘米以上時開始發生。
形狀纖細,數目多達180條,分布在土壤表層,有固定和支持地上莖的作用,亦有吸收養分的作用。每年與莖干同時枯死。有鱗莖和地上莖之分。
莖直立,圓柱形,常有紫色斑點,無毛,綠色。有的品種(如卷丹、沙紫百合)在地上莖的腋葉間能產生「珠芽」;有的在莖入土部分,莖節上可長出「籽球」。
珠芽和籽球均可用來繁殖。葉片總數可多於100張,互生,無柄,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全緣,葉脈弧形。有些品種的葉片直接插在土中,少數還會形成小鱗莖,並發育成新個體。
花大、多白色、漏斗形,單生於莖頂。蒴果長卵圓形,具鈍棱。
種子多數,卵形,扁平。6月上旬現蕾,7月上旬始花,7月中旬盛花,7月下旬終花,果期7~10月。[1]

Ⅹ 恐龍是怎麼死的

恐龍滅絕的因素有很多,目前科學界還沒有定論,但有一點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恐龍不能適應當時的環境(氣候)變化,所以滅亡了。 恐龍為什麼會滅絕呢?科學家們主要有以下幾種推測: 一、寒冷說:有一段時間,地球上突然變的十分寒冷,恐龍沒有冬眠的習慣,再加上恐龍身上沒有皮毛來保暖,也就漸漸滅絕了。 二、撞擊說:有一天,恐龍們在無憂無慮地盡情吃喝,有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塵埃把太陽著住了,地球上一片黑暗。因為沒有陽光的照射,植物大量枯萎、死亡。可憐的食草恐龍被餓死了。隨著食草恐龍的消滅,食肉恐龍找不到足夠的食物,也漸漸滅絕了。 三、偷蛋說:地球上的哺乳動物越來越多,它們經常偷吃恐龍蛋,使恐龍漸漸死亡。 四、傳染說:突然流行的傳染病,使恐龍傳染上了傳染病,也就滅絕了。 五、氣溫說:因為全球氣溫下降,使恐龍蛋只能孵出雄性的小恐龍,不能孵出雌性的小恐龍,所以不能繁殖後代,就漸漸滅絕了。 我認為恐龍滅絕最可能的原因,是地殼變動改變了恐龍的生存環境,恐龍因為不適應而大批死去,直到滅絕,在七千萬年以前,地球上氣候溫暖,沼澤遍地,湖畔平原上到處生長著高大嫩綠的植物。恐龍在溫暖濕潤、食物豐富的環境里,生活得很快活。後來,地殼發生了大的變動,許多湖泊水幹了,附近的植物也枯死了。氣候明顯變冷。身軀龐大的恐龍們在冷風中凍得瑟瑟發抖,飢寒交迫,逐漸死去。同時,氣候的變化帶來植物種類的變化,裸子植物被被子植物所取代。恐龍對被子植物不適應,有的中毒,有的消化不良,結果不治而死。那些以食草恐龍為生的食肉恐龍,自然也隨之消亡。 關於恐龍的滅絕,我認為還有一種推測也是比較可信的,那就是行星撞擊說。有一天,恐龍們還在地球樂園中無憂無慮地盡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現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顆直徑10公里、相當於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從天而降。那是一顆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頭撞進大海,在海底撞出一個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氣化,蒸氣向高空噴射達數萬米,隨即掀起的海嘯高達5公里,並以極快的速度擴散。沖天大水橫掃著陸地上的一切,洶涌的巨浪席捲地球表面。巨大的海水力量引發了強烈的火山噴發,同時使地球板塊的運動方向發生了改變。那是一場多麼可怕的災難啊。巨石撞擊地球產生了鋪天蓋地灰塵,極地冰雪融化,植物毀滅了,火山灰也充滿天空。一時間暗無天日,氣溫急降,大雨滂沱,山洪暴發,泥石流將恐龍捲走並埋葬起來。在以後的數月乃至數年裡,天空依然塵煙翻滾,烏雲密布。地球因終年不見陽光而進入低溫中,蒼茫大地一時間沉寂無聲。恐龍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以上眾多說法都是科學家研究恐龍化石推測出來的,沒有一種是完全可信的。恐龍滅絕的確切原因,至今還沒人能解答。

熱點內容
大漆的珠子為什麼顏色不一樣 發布:2025-05-12 11:14:06 瀏覽:647
蘇寧支付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5-05-12 10:44:01 瀏覽:88
為什麼男生睡覺很難叫醒 發布:2025-05-12 10:39:37 瀏覽:698
為什麼找不到路由器的信號 發布:2025-05-12 10:36:55 瀏覽:84
你為什麼總在吃飯時間跟我說話 發布:2025-05-12 10:36:23 瀏覽:111
為什麼酒吧裡面的東西不能碰 發布:2025-05-12 10:31:43 瀏覽:62
淘寶網上名牌鞋子為什麼那麼便宜 發布:2025-05-12 10:18:28 瀏覽:501
為什麼晚上洗完澡睡覺會出汗 發布:2025-05-12 10:18:24 瀏覽:757
au導入文件為什麼換聲道 發布:2025-05-12 10:13:54 瀏覽:544
女孩子為什麼趴著把手放在 發布:2025-05-12 10:05:02 瀏覽: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