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雷之後為什麼會長時間不來
㈠ 為什麼下雨打雷一直打不間斷的悶響,持續了一小時了,嗡嗡嗡的
因為只要雲不散,就可以產生放電,同時發出雷聲。
雷聲原理:
閃電通路中的空氣突然劇烈增熱,使它的溫度高達15000—20000℃,因而造成空氣急劇膨脹,通道附近的氣壓可增至一百個大氣壓以上。
緊接著,又發生迅速冷卻,空氣很快收縮,壓力減低。這一驟脹驟縮都發生在千分之幾秒的短暫時間內,所以在閃電爆發的一剎那間,會產生沖擊波。
沖擊波以5000米/秒的速度向四面八方傳播,在傳播過程中,它的能量很快減,而波長則逐漸增長。在閃電發生後0.1—0.3秒,沖擊波就演變成聲波,這就是我們聽見的雷聲。
在雷雨天氣中,上升氣流和下降氣流推動水分子互相作用,釋放出電子從而增強了電場強度,這些電子最終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穿越空氣。
依據德懷爾的閃電形成理論,這些高速電子在電場中伽馬射線或者X射線釋放的能量作用下,與大氣層其他微粒發生碰撞便產生強大的雷鳴聲,並釋放出電荷。
㈡ 打雷停了還在下雨為什麼
雷陣雨是一種伴有雷電的陣雨現象。產生於雷暴積雨雲下。表現為大規模的雲層運動,比陣雨要劇烈的多,還伴有放電現象,常見於夏季。
夏季,太陽光直射使地面上的水蒸發的比冬、春、秋都快。貼近地面的空氣因溫度較高,能夠接納更多的水汽,導致空氣的密度減小,空氣變輕,變輕了的空氣不停地上升。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溫度會逐漸下降(每上升100米,氣溫降低0.6度),空氣也就漸漸涼下來。空氣涼了,就無法容納原先豐沛的水汽,一部分水汽就會凝結成小水滴,天空就會起雲。這就是積雨雲。
當積雨雲內的小水滴不斷碰撞合並成較大的小水滴時開始往下落,而從地面上升的熱空氣卻一個勁往上沖,兩者之間摩擦後就帶上了電荷。上升的氣流帶正電荷,下落的水滴帶負電荷。隨著時間的推移,積雨雲的頂部積累了大量的正電荷,底部則積聚許多負電荷;地面因受積雨雲底部負電荷的感應,也帶上了正電荷。
雲中水滴合並增大,直到上升熱氣流托不住了,就從雲中直掉下來。下層的熱氣流給雨一淋,驟然變冷,不再上沖,轉而向地面撲下來。此時,空中的電荷開始放電,並伴隨著轟隆隆的雷聲。
因電閃以光速(30萬千米/秒)的速度傳播,雷是以聲速(331米/秒)傳播,故人們先看到閃電然後才聽到雷響。有時候雷聲的時間拖得很長,那是雲層、山峰及地面把雷聲來回反射所致。
㈢ 打雷為什麼比閃電晚
一句話解釋:因為光的速度比聲音的速度快
補充:雷電是雲層在運動過程中產生的電荷在放電時產生的電火花,既有光也有聲。只不過雷電中的光和聲比我們生活中見到的電火花強大。
之所以先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是因為在空氣中,光的傳播速快,很快就能到達地面,而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慢,過一會兒才會傳到大地上來。所以就會先聽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了。實際上閃電和雷聲是同時出現的。
因為光的傳播速度是3×10^8米/秒,而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米/秒。聲速相當於光速的九十萬分之一,所以傳到地面的兩者的時間相差很大。
閃電有的長,有的短,有的聲大,有的聲小。你可以根據聲音傳到地面的時間大致判斷雲層到地面的高度。光到地面幾乎用不了多少時間,可以忽略為零,從看到閃電到聽到雷聲,間隔多少秒再乘以340米,就是閃電處距離到你位置的長度。
雷聲遇到雲層或高大的建築物後要產生反射,所以一個閃電光後雷聲一般要持續一段時間才會消失。
㈣ 打雷後電腦開不來機
一般是電源被雷壞了,如果打雷時你的網線還插在,可能你的網卡也會壞了,不過先換電源先。
現在的電源一般都裝有保險的,電壓過高(如雷擊),保險及附件相關電路就會壞,但也是因為這樣,所以你的主板等基本上不會有問題。放心好了,買個電源換吧
㈤ 打雷的時間長度
其實打雷與閃電是同時發生的,只有一秒不到;由於光速比聲速快很多,所以雷雨天氣時,人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後,才聽到雷聲的。打雷的聲波是受到大氣折射和地面物體反射後,所發出的回聲。
由於閃電的光速(每秒30萬公里)太快,音速(在空氣中每秒340米)相對很慢。也可以說,一般聲源距離觀察者的距離每增加340米,觀察者所聽到的雷鳴聲就會長處1秒來。例如,閃電的空中范圍有340米(人聽到雷聲的時間長度,決定於人與最近聲源、以及人與最遠聲源之間的距離差,它並不等於閃電在天空劃過的距離,這一點要注意),如此一來雷鳴聲就會持續數秒;這就是"打雷只閃一下,聽到的雷聲卻很長"其主要原因所在。
㈥ 打雷一般持續多長時間
打雷無法知道具體的時間。雷雨天氣屬於大自然情況,但一般情況下,打雷不會太久,這種現象很少有連續超過1小時的。天上的雲有的是正極,有的是負極。兩種雲碰到一起時,就會發出閃電,又放出很大的熱量,使空氣受熱,膨脹。被加熱膨脹的空氣會推擠周圍的空氣,引發出強烈的爆炸式震動。這就是雷聲。
打雷簡介:雷電是雷雨雲中的放電現象。形成雷雨雲一般要具有兩個條件,充足的水汽和劇烈的對流運動。冬天,由於空氣寒冷乾燥,加之太陽輻射較弱,空氣中不易形成對流,因而很少有雷電。但有時冬季氣溫偏高就形成了雷雨雲,產生了雷電,並出現雨雪天氣。
對流特別強盛,還可形成冰雹,這就會產生所謂冬打雷的天氣現象。進入1月中旬以來,暖濕氣流異常強盛,氣溫明顯偏高,14日的最高氣溫達22.1℃,創歷史同期最高。而17日北方較強冷空氣南下,兩者交匯,天空中不但下起了雪,而且還響起了驚雷。了解了這些原因,冬打雷就不奇怪了。
㈦ 為什麼打雷時閃電只有一秒不到,而雷聲會持續數秒
這個其實是很簡單的,我來告訴你,其實是因為打雷時閃電只有一秒不到,而雷聲會持續數秒的根本原因在於閃電並非始於一個點,而是發生於很大的一片范圍內,比如撕裂天空的閃電,它的實際空間跨度很可能是幾萬米甚至更大。而雷聲是從一個點開始傳播,他的速度慢傳到每個地方的時間不同,所以才會覺得雷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