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為什麼臘月二十三晚上喝豆腐湯

為什麼臘月二十三晚上喝豆腐湯

發布時間: 2022-06-06 17:40:27

1. 過去的臘月二十三,人們通常用什麼來"祭灶"

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准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 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 「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焚燒香表後,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 斟酒叩頭,嘴裡念念有詞。念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 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 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 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並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 好事、愛說閑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 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人們擠擁不動,爭買祭灶火燒。農村大多是自己動手,發面、 炕制,一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 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裡。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 人就能平安無事。

2. 在臘月二十三要送灶神上天,這個民俗的來源是什麼

小年,即每年農歷臘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爺的節日。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

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祭灶的由來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

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屍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灶君的傳說

廿三灶神,也稱灶王、灶君、灶王爺、灶公灶母、東廚司命等,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後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晉以後則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

自人類脫離茹毛飲血,發明火食以後,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灶就逐漸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崇拜灶神也就成為諸多拜神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了。故《禮記·祭法》中「王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中國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晉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又稱,「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發,從灶中出」。灶神初為女神,或稱是老婦,或稱是美女,說法諸多。

大約出於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現在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對老夫婦並坐,或是一男兩女並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

中國道教興盛之後,曾借《經說》之論,將灶神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後來就發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之說。在不同的地區里,灶君夫婦又由不同的人選來充當,同時伴隨著當地流行的民間傳說故事。

剪窗花

剪好窗花後貼在屋子裡,給家裡增添了許多過年的喜氣。

窗花圖案有各種動、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綉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沐浴理發

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而沐浴理發的活動,多集中在小年前後進行。

3. 春節的習俗23干什麼 24干什麼.......

掃塵——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北方叫掃房,南方叫撣塵。室內屋外,房間屋後,徹底進行打掃、衣被用具、洗刷一新,乾乾凈凈地迎新春。

門畫——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郁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後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現在的年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著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至於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後,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4. 陰歷臘月23是什麼節日為什麼

祭灶的來歷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裡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在一周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 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於灶王爺的來歷,說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注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

二 傳說

民間流傳著一個頗為有趣的故事。

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台,東街請,西坊邀,都誇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閑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

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裡事都聽他吩咐,現在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有天,他終於想出個好點子。就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准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從此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

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制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些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三 河南的祭灶傳說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伴有一則凄涼的民間傳說。古代的時候,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兩人視兒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湖口,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 礦去挖煤。

兒子久去不歸,老人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囑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兩人越走越熟,相處十分融洽。閑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上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心急如焚,乞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慷慨應允, 囑他不要告訴別人。

見了兒子,老漢佯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一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故,老漢趕忙把兒子領回家裡。

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二夜裡,老漢想起當年的風險,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此話被灶君聽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後,對玉帝講了這件事。玉帝惱羞成怒,立即懲罰了光腳片,並收走了老漢的兒子。

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後,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准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 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 「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焚燒香表後,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 斟酒叩頭,嘴裡念念有詞。念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 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 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 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並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 好事、愛說閑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 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人們擠擁不動,爭買祭灶火燒。農村大多是自己動手,發面、 炕制,一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 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裡。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 人就能平安無事。

四 福州祭灶小年習俗

【祭灶·儀式】一年兩次糊弄「灶王」

在福州人的傳統中,祭灶分成兩次。「祭灶就是各家各戶送灶王爺『上天』匯報工作。要拿好東西招待,但是怕他上天的時候一身的酒氣惹玉皇大帝不高興,醉醺醺得胡亂匯報,因此在送他上天的時候只拿水果、蔬菜等素食給他吃,叫作『祭素灶』,這是在農歷廿四,在農歷廿三,人們就會拿好酒好菜招待這個一家之主,叫作『祭葷灶』。」因此福州的祭灶一般分兩次,這種習俗在全國都十分特別。祭灶的時候,甘蔗和荸薺是必不可少的,有「甜甜蜜蜜」的含義在其中。祭灶完畢還要抓把糖塗在灶門口,意思是把灶王爺的嘴巴粘住,讓他少說話,以免言多必失。

過去,在祭灶的時候,孩子都會唱著一首童謠:「祭灶祭胡塗,灶前一個銅香爐,元寶是儂褙,金褲是儂糊,灶君上天講好話,灶媽落地保佑儂,保佑儂爹有錢賺,保佑儂奶有錢長,保佑儂哥討兄嫂,保佑儂讀書變聰明。」

【祭灶·細節】花臉殼和灶君花

在小年前幾天,老福州街頭巷尾都會響起「賣花臉殼(假面具)」、「賣灶君花」的叫賣聲。「所謂『灶君花』就是紅彤彤的木刻印製的灶王爺畫像。祭灶完畢,舊的『灶君花』要撕下來火化,貼上新的,以示送舊迎新。」徐老先生說,而最讓當時還是孩子的徐老先生高興的是,祭灶之前,外公外婆送給他的灶糖灶餅和一個「花臉殼」。根據福州的風俗,外公外婆要向外孫、外孫女送灶糖灶餅,有幾個就要送幾包。老人們的說法是,戴上「花臉殼」瘟神就看不到孩子的面目,能保佑平安,表達了他們對小輩的愛護。「有得吃,有得玩,祭灶已經讓孩子感受到過年的樂趣了。」

【祭灶·傳說】鄭堂劈棺材除死無大災

在福州,過去過小年,有兩個關於祭灶的傳說:

傳說之一

吉庇巷的由來:宋代,福州有個叫鄭性之的落魄書生。祭灶時他沒有可以祭供的東西,他就把人家砍掉的甘蔗尾撿回去作為供品。祭灶時,他寫了一首詩:「一隻烏騅一條鞭,送你灶王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就道文章不值錢。」後來此人當了高官,曾經欺負他的人在他衣錦還鄉時,急忙躲避,三坊七巷中的「吉庇(急避)巷」由此得名。

傳說之二

「阿凡提」劈棺材:明代,住在朱紫坊的鄭堂被稱為「福州的阿凡提」,傳說在祭灶這天,曾被他戲弄的富人給他送了口棺材想讓他晦氣一下。沒想到鄭堂把棺材劈開,一塊塊地丟進火里燒掉,邊燒邊唱:「鄭堂劈棺材,除死(意指一生)無大災。」這句話一直流傳到現在。

5. 北方小年的來歷和習俗及小年應該怎麼過

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古時臘月二十三日,宮庭用黃羊祭灶,這種祭灶禮儀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

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民間祭灶則用糖瓜、關東糖、糖餅等供品,以祭灶君;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馬。相傳灶王每到臘月二十三日,騎馬上天向玉皇大帝票報人家善惡。

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關於祭灶,還有一個傳說有關,由於每家每戶都有一個爐灶,玉皇大帝在每家都派駐一位灶神來監督考察這一年的所作所為。

到了小年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年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所以每家每戶祭灶時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了。

6. 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個節日的名稱、習俗、來歷是什麼

在國人傳統的習俗裡面,從臘月二十三起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是有講究的,比如祭灶、比如打酒、比如剃頭......只是現今,很多的習俗已經不在了。大概是北方相對於南方的繁華有些平淡的緣故,古老的傳統在這里卻得到了真實的保存。這首歌謠就能解答你的問題!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蒸棗山, 二十八貼年畫, 二十九去買酒, 三十銅錢餃子和攔門棍, 大年初一扭一扭。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亦稱上元節,俗稱正月半。南通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並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舉。城隍廟中看燈的人絡繹不絕。明末清初,城中包壯行家做出的彩燈聞名遠近,稱為「包燈」。這天,鄉下尚有出嫁女請娘之俗。傍晚,農家有煨百蟲、放燒火、爆白花之舉。人們還要請坑三姑和灰堆婆婆解答疑難問題。解放後,城市元宵活動以燈會為主,在文化宮、文化館、公園等地設燈景,供群眾觀賞娛樂。 二十三糖瓜粘(又叫二十三祭灶官) 過去每年古歷臘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戶戶都買上幾個糖瓜來辭灶(灶王爺),意在用糖瓜粘住「灶王爺」的觜,叫他「上天言好事」,以便「下界保平安」。 二十四掃房子 灶王爺上天報告後,上天會派天兵來「視察」。為了打發天兵,人們第二天就開始動手打掃房子。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大掃除也就成了延續時間最長久的傳統習俗。 家住新鄉市文苑小區的丁先生今年48歲,對小時候如何過二十四這天記憶猶新:「這一天是最忙的,全家大人小孩兒都要幫著幹活。掃房時把傢具用床單都蒙上,拿上綁著長把兒的掃帚把屋頂、牆壁、門窗……全部清掃一遍。」 除了延續灶王爺的傳說外,對「二十四,掃房子」民間還有另一種說法:「臘月掃塵可以掃來福氣。」此外,古籍《呂覽注》中記載:「歲除日,擊鼓驅癘疫鬼,謂之逐除。」看來歲末大掃除還有驅除疫病之含義。 二十五磨豆腐 在過去,豆腐是過年時的必備食品。到了臘月二十五這天,人們將浸泡過的黃豆,用石磨磨碎,「揉沫過籮去渣,煮沸點漿成塊」,豆腐做成後切小塊放入加鹽的清水裡保存,供春節期間食用。這也就有了「二十五,磨豆腐」的說法。 二十六去割肉 臘月二十六,離春節已是很近了。在過去,割肉的工作就是在這天完成的。 二十七蒸棗山 在臘月二十七蒸饅頭、蒸棗山的風俗據傳起源於三國時期:諸葛亮打仗路過商丘沙河,當地有這樣一個規矩,要想平安過河,必須用人頭祭奠河神。諸葛亮心地善良,叫人用面做個和人頭一樣的饅頭替代,最終平安過了河。從此,當地就開始流行用「人頭饅頭」祭神 二十八貼年畫 臘月二十八這天,家家戶戶開始要貼年畫了(有的地方是年三十貼)。 二十九去買酒 臘月二十九,是農家准備年貨、拾遺補缺的一天。到這一天,基本上該准備的年貨都應當准備好了,只是一些零星東西需要在這一天買。看似簡單,但還是很有道理的。比如一些食物,准備得早了,容易放壞,如果准備得太晚了,到過年時不一定能買上。 三十銅錢餃子和攔門棍 三十,包扁食。過去,包扁食時人們常常將數枚硬幣包入扁食里,初一誰吃到硬幣扁食誰在這一年就有福。 年三十晚上,人們會在大門口放一根桃木棍,防「野鬼」進家。在安陽工作的魏玉修告訴記者,在他們村,村民還有在門口橫放一根桃木棍的風俗。他說,攔門棍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告訴乞丐,春節該回家過年了,不能再走家串戶乞討了。 民間有一種說法,明朝時,朱元璋派常玉春、胡大海在平頂山一片討伐「北國韃子」。由於戰況激烈,當地多次易手。為避免遭誤殺,朱元璋軍隊到時家家戶戶都掛出「南朝」牌;「韃子」打回來再換上「北國」牌。朱元璋知道後很生氣,命令將這些刁民全部殺掉。除夕之日,胡大海、常玉春帶兵殺來。 追殺之際,一名青年背著一位老婦人奔跑,青年被截住後跪地求饒:「求你們把我殺了吧,把我老母留在世間!」胡常二人深受感動,便告訴男子:「快回去,關門閉戶,在門外放一攔門棍,我們下令見有攔門棍的人家不殺。」青年將此事告訴了村民,村民們都在門口放上一攔門棍。 除夕熬年 「一夜連兩歲,五更分二年。分歲扶醉起,終夜齊歡喜。」 === === ===

採納哦

7.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有什麼風俗

二十三,糖瓜粘

熱點內容
電表為什麼換地方不好用了 發布:2025-05-21 23:54:42 瀏覽:559
為什麼蘋果手機隔空投送搜不到對方 發布:2025-05-21 23:48:04 瀏覽:294
火電發電機為什麼時間同步 發布:2025-05-21 23:47:50 瀏覽:400
蘋果資源機為什麼那麼貴 發布:2025-05-21 23:41:13 瀏覽:925
小愛同學為什麼找不到對象呢 發布:2025-05-21 23:41:03 瀏覽:313
文件夾減壓後為什麼順序不一樣 發布:2025-05-21 23:24:15 瀏覽:765
小米10的官方貼膜為什麼吸灰 發布:2025-05-21 23:09:55 瀏覽:629
同樣是腦袋為什麼我腦袋裡沒東西 發布:2025-05-21 23:08:02 瀏覽:823
為什麼微信只能發20m以內的視頻 發布:2025-05-21 23:02:49 瀏覽:295
為什麼配眼鏡眼睛達不到正常人 發布:2025-05-21 23:01:11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