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信息 » 看好小米造車嗎為什麼

看好小米造車嗎為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1-03 00:24:58

1. 雷軍在年度演講上帶來了小米造車方面的最新進展,該企業造車前景如何

雷軍在小米的演講會上披露了小米造車的最新研究進展,小米造車的團隊現在已經突破500人核心技術團隊,已經突破50人,有70%以上的研發成員是研究生以及博士學歷。現在在晶元感應自動駕駛人機,互動等多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比預期的效果要好。

如果小米一如既往的延續自己性價比戰略,並且在上述雷軍所提到的各方面領域取得長足的進展,普通消費者體驗過後,確實覺得這個技術只有小米能做到,其他的廠商做不到。那小米造車的發展之路會有一個比較不錯的起步,從小米各行各業進入的這個情況來看,也可以知道他進入各行各業只是想分一杯羹。他沒有想直接達到很高的佔領率,在一個相對就是比較現實的多元化的市場定位還是很對的。

2. 小米造車已箭在弦上為什麼造車會是手機廠商的終極目標

據悉,近年來小米集團一直在 汽車 領域進行相關 探索 ,於2015年就開始進行國際專利相關方面的布局,近幾年每年的申請專利量大多在100件以上,整體呈現上升的趨勢。可以說小米集團在未來走上造車之路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小米的造車之路:從 探索 到投資,再到實踐

其實早在2013年,雷軍就有意靠攏電動 汽車 領域。在《矽谷鋼鐵俠》一書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雷軍曾兩度拜訪馬斯克,雷軍問馬斯克:「三年前你打算做電動 汽車 的時候還沒有現在這么火,你是怎麼看到這個機會的呢?」馬斯克表示,他從沒覺得這是個好機會,這件事的失敗率比成功率大得多,他只是覺得這是應該要去做的事情,不想苦等別人來實現。

盡管在此之後,許多業內人士在與雷軍交流中表示,他們對新能源造車這一領域並不看好,但是在2015年和2016年,雷軍還是通過順為資本先後跟投了蔚來 汽車 和小鵬 汽車 ,從目前來看,這一抉擇是相當明智且正確的。

到了2018年,小米集團成功上市,開始全方位地 探索 其業務內容,並且在內部啟動了名為「micar」的造車調研項目。在2019年,小米決策層在董事會上進言造車,其調研項目的結果表示,2019年至2020年期間將會是啟動造車計劃的最好時機,但是雷軍仍然有所顧慮,造車被擱置,可能是因為顧慮到2020年小米十周年的相關事宜,雷軍錯失了殺入造車紅海的良機。

2019年11月,小鵬 汽車 進行了C輪融資,小米方面投資了5000萬美元,但造車一事仍在擱置。2020年是各個新能源 汽車 公司突飛猛進的一年,特斯拉市值一度超過7000億美元,而國內的新能源 汽車 三巨頭:小鵬、蔚來和理想也不甘示弱,其中蔚來於2020年內的最高股價一度超過小米,漲勢一片大好,甚至被不少網友戲稱為「三英戰呂布」。2020年末,上汽集團、浦東新區、阿里巴巴集團26日宣布聯合打造全新智能電動 汽車 品牌「智己 汽車 」,新能源 汽車 領域的競爭又多了一分。到了2021年,賈躍亭雖仍未知歸期,但是其創立的FF 汽車 卻在國外獲20億元投資。與此同時,網路也不甘示弱,於今年1月11日宣布將組建一家智能 汽車 公司,進軍造車行業。雖然前有華為幫助企業造好車,但是在國內的各大手機公司中,真正有意向造車的,小米還是獨一家。

造車是否能夠成為支撐小米的核心業務?

相信此時很多看客已經能夠明白新能源 汽車 是現如今炙手可熱的一個領域,但是對於小米為何要選擇造車仍不明晰。對於華為而言,面對實體清單的重重封鎖,造車或許是一條生路;對於蘋果而言, 汽車 是其前任CEO喬布斯早就想顛覆的產品;對於賈躍亭來說,成功打造FF 汽車 並上市,是其還債的唯一希望;而對於小米來說,造車將會是改變其業務形態的一次重大變革乃至飛躍。

在筆者看來,雖然目前小米的發展較為喜人,諸如小米10至尊紀念版和小米11等優秀的產品也是層出不窮,但是手機行業的發展正在走下坡路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現如今的手機市場已經不再如往昔一般百花齊放,各有各的特點,反而是開始向小米10至尊紀念版這樣的水桶機靠攏:動輒重量就超過200g,屏幕方面也幾乎是被三星壟斷。即便是最好的處理器,在手機上運行原神的時候依舊是力不從心,發熱掉幀問題比比皆是。可以說現如今的手機已經發展至一個瓶頸期,大部分手機滿足日常需求已經不在話下,那麼追尋更高層次的突破意義何在?盡管各大手機廠商在不斷地找尋創新和突破,例如伸縮式折疊屏手機,環幕屏手機等,但是大多都仍在路上,單單形態上的改變很難顛覆手機行業。

在筆者看來,造車一路向來不是坦途,過去不是,將來更不會是。現如今,無數互聯網公司紛紛加入造車行列,電動 汽車 領域的紅海市場已經初見端倪。從目前來說,小鵬、蔚來和理想已經紛紛上市,對於想要進軍造車領域的小米而言並不是好事。如果小米正式立項造車,筆者認為其主要的核心思想很有可能與手機業務一致,也就是追求極致的性價比。但是在現如今的新能源 汽車 市場中,比亞迪在性價比方面獨領風騷,一騎絕塵,並且比亞迪起步很早,相較於很多新能源 汽車 品牌都有著巨大的經驗優勢。即便撇開這些競爭壓力不談,小米是否具備真正的造車核心專利還是一個問題。盡管小米每年都申請了數量不少的相關專利,但是大多主要集中在無線通信網路、電數字數據處理、數字信息傳輸、圖像通信、交通控制系統、距離測量、導航等領域,雖然估值已經超過1億美元,但是缺乏核心技術的小米該如何造車,又將和誰展開合作,仍然是一個謎。

筆者認為,造車並不能一蹴而就,即便小米「備戰」至今已5年有餘,但是相較於其他已經摩拳擦掌的品牌而言,依舊不夠。且不說特斯拉在剛起步之時也僅是一個PPT公司,即便是現如今股價超7000億美元,仍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估值虛高。對於任何互聯網企業來說,想要造車就意味著要投入巨大的資金。樂視作為一個極好的前車之鑒,其帝國之崩塌就在於數日之間,造車讓樂視負債累累,難以維系。盡管時間來到了2021年,造一輛電動 汽車 的風險比2015年小了很多,但是面對如此之多的競爭品牌,整體風險並沒有下降。

從小米的經營數據來看,其於2019年經營現金流超200億,但是同時投資現金流也來到了300多億,如果按照這個態勢進行估算,小米於2020年的可用現金流可能依舊不多,更不用說小米於2020年的銷量激增,其研發投入勢必會更加巨大。就拿賈躍亭的FF 汽車 來說,142億元融資最終換來的僅是預產車5輛,對於還處於發展階段的小米來說,壓力巨大,所以造車遲遲沒能立項。

總結

互聯網公司紛紛造車,對於我們而言究竟是好是壞,猶未可知。但是根據筆者的經驗來看,所謂的紅海造車,最終還是會演變為 科技 技術的大戰。自去年華為於10月30日布智能 汽車 解決方案品牌Hi以來,關於「造車」的新聞就從未間斷。雖然華為一再強調不會真正造車,只負責提供一些零部件,並且今年將會有500萬台車預裝華為HiCar以及貼標Hi的logo出廠,但是在筆者看來,華為選擇造車也只是時間問題,畢竟當年的任總也說過不做手機等話語。

對於阿里,網路,蘋果,小米這些後起之秀而言,造車是新的邊界拓展,還是業務的重心轉移,我們猶未可知。但是新能源 汽車 行業勢必會是未來幾年的熱門,屆時將會有更多的互聯網公司加入,原本就已熙熙攘攘的新能源 汽車 市場將會變得更加擁擠,也會更加「熱鬧」和瘋狂。就小米的這次仍未官宣的嘗試來看,或許會是一件好事,畢竟,誰不想擁有年輕人的第一台電動 汽車 呢?

3. 小米CEO雷軍回應為什麼造車,網友紛紛點贊

昨日,小米集團正式官宣小米智能 汽車 業務正式立項,並在當晚舉行了發布會。針對於此,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日前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袒露了不少關於為何造車及未來的計劃。

央視 財經 報道,雷軍表示集團在決定是否進軍造車行業這個問題上困擾了很久,在做出造車這一決定時,是已進行了將近75天的大量調研,調研顯示支持小米造車或者提醒小米造車需謹慎的結果都有不少,最終經過集團的董事會和管理層的決定,還是決定行動,並由雷軍自己親自帶隊。

雷軍稱,因為自己在2013年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對電動車產生濃厚的興趣,並且自己在過去的七八年時間里,自己參投過近十家智能電動 汽車 領域的公司,因此自己對於這個行業是具有一定認知的。

雷軍還提到,在小米正式宣布造車之後,並非這么快的就投入造車中,而是繼續進行做市場調研,針對市場的需求再考慮造什麼樣的產品。雷軍看來,電動 汽車 的時間表在三年左右,所以對於未來小米 汽車 的產品命名之類的還得往後推一推,畢竟其認為造車更重要的是產品,至於取什麼名還有更多時間進行。

同時,雷軍表示,自己希望外界對於小米造車的熱度能夠降一下,因為市場對小米的熱度越高自己的壓力也越大,這也將影響小米 汽車 產品的可能性。

對於如何運作及投資計劃,昨晚的小米 汽車 發布會上,雷軍也表示為助力小米進軍造成行業,未來將在10年投資100億美元,首期投資100億元人民幣。雷軍強調,小米決定用「全資形式」進軍智能 汽車 ,成立智能電動 汽車 全資子公司,也就是所有的錢都由小米出。

同時,雷軍承諾:「我決定親自帶隊,這將是我人生中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我願意押上我人生所有所積累的戰績,押上全部聲譽,為小米 汽車 而戰!」

因此,對於小米的入局眾多網友表示支撐和力挺,這也是雷軍多年積累下的口碑在眾多網友看來,其是個特別喜歡干實事的人,都認為雷軍是一個實幹家。畢竟隨著 汽車 市場上越來越多通過「PPT造車」出現,最終卻失敗的案例,致使小米集團有著鮮明對比。

對於小米的入局,作為競爭對手及好友的小鵬 汽車 CEO何小鵬以及威馬 汽車 創始人沈暉紛紛送上祝福。

不過,眾所周知造車本是一個需要生根蒂固的行業, 汽車 百年 歷史 ,靠的是技術的沉澱和核心的 科技 ,而且也是一個需要持續「燒錢」的行業。蔚來 汽車 CEO李斌曾直言,「知道造車燒錢,但沒想到這么燒錢。」所以資金對於新勢力造車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並且如何能夠融到資也成為了發展新能源的首要前提。

對於這樣的問題,小米似乎也做好了准備,根據官方公布的信息,小米從2021年1月15日開始認真調研造車。對於造車需要消耗的資金,雷軍霸氣表示:造車,我們虧得起。雷軍強調,小米已經不是10年前的小米,截止到2020年小米已經手握1080億元現金流。

不管怎麼說,小米能夠決然入駐造車行業,必然做好了充分的准備,做好全力沖刺5到10年的准備,以巨大的投入、無比的敬畏和持久的耐心面對征程。或許隨著越來越多 科技 企業跨界造車的原因,也是智能化電動車的出行降低了造車的門檻,與傳統 汽車 相比,未來的 汽車 更像一個電子產業。至於小米是否觸累,也只能交給時間。

4. 小米造車被央媽點名表揚,為什麼大家都看好小米做這件事

這段時間 科技 圈最大的新聞就是小米官宣造車了。雷軍表示,小米 汽車 是人生之中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願意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和戰績,親自帶隊,為小米 汽車 而戰。基本上在各個平台都能看到網友們熱烈的討論。很多 汽車 行業人士也對小米造車這件事比較看好。

甚至連官媒都對小米造車這件事高度評價:雷軍宣布小米將正式進軍智能電動 汽車 市場,小米的加入,給全球的新能源 汽車 領域匯入強勁的創新的產業動力。小米有強大的資金支持—前期100億人民幣,持續100億美元的投入,另外一方面,小米在很多方面都實現了「彎道超車」,所以小米在 汽車 領域也會有亮眼的表現!

讓我不禁思考,也在想雷軍在發布會說的那樣,為什麼那麼多人希望小米造車?為什麼大家認為小米一定能贏?

第一個問題很好回答,相信讀者們都有多多多少少用過或者了解過小米的產品吧。小米雖然是出了名的雜貨鋪,但是絕大部分產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感動人心,價格厚道」。所以大家希望小米造車,也做出來品質優秀但是價格厚道的 汽車 。

第二個問題回答起來就要復雜很多,為什麼那麼多人都看好,甚至包括官媒。

第一點就是現在整個行業已經相當成熟,甚至可以說到了一片藍海,小米現在下場可以少走很多彎路。特斯拉時代,連個鋰電池供應商都找不到,只得忽悠松下幫他造筆記本電池。蔚來的時代,最初買不到高功率永磁同步電機和感應電機,只得自己造。電機電控、動力電池、整車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研發生產到整車設計製造,國內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產業基礎和優勢,甚至局部還略有領先。

第二點有市場。2013年中國新能源 汽車 年銷量僅1.76萬輛,到2018年突破到125萬輛。2019年,即便面對 汽車 產業寒冬,新能源 汽車 補貼退坡50%以上,全年銷量依然突破了120萬輛。國務院發布新能源 汽車 產業發展規劃:到2025年,新能源 汽車 新車銷售量達到 汽車 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這就相當於500萬輛的市場,意味著未來5年,新能源 汽車 市場的銷量將再擴大4倍。

第三點小米准備充分。造車是個資金技術高度密集型行業,是個集硬體、軟體、互聯網一體的大產業。小米選擇此時入場,早已做好了充分論證和准備。發布會上,雷軍表示,在過去75天里經歷了85場業內拜訪溝通、200多位 汽車 行業資深人士的深度交流,4次管理層內部討論會,兩次正式的董事會,才終於迎來了小米史上的最重大的決定。

造車是個燒錢的事,但是現在的小米還真不缺錢。小米未來十年,將投入100億美元,首期投入100億元人民幣。重點是!還有1080億元的現金儲備。

第四點小米自身也有優勢。也就是小米手機成功的經驗,即鐵人三項,兼顧硬體、軟體和互聯網服務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也同樣適合於 汽車 行業,這也是現在的造車新勢力在做的事,不光是造出一輛車,而且是在服務體驗生態上完全給傳統 汽車 行業不一樣。

但是雖然說了多小米的優勢,這么多人看好小米造車,但是也沒有人敢說小米造車一定成功,畢竟已經有多少家造車新勢力折戟了。總的來說,還是希望雷軍的這最後一次重大創業項目成功!

5. 小米為什麼要造車

感謝您的閱讀。

小米為什麼要造車?

雷軍在昨天小米新品發布會的最後,宣布了一個重磅消息,小米將10年投資100以美金,進入電動 汽車 領域,並且是獨資的形式正式開始了小米造車之路。

那小米為什麼要造車?

我是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也就是外部環境和小米自身的發展。

小結

進入電動 汽車 領域,既是機會,也是挑戰,就看小米後面的進展了。

因為現在造新能源車最容易融到資金。也就是容易圈錢。

所以現在樂視格力蘋果網路小米恆大……還有很多阿貓阿狗八竿子打不著的公司都在造車。

就這么簡單。超過100字的答案都不用看了。

小米在3月30日發布通告,宣布將在未來十年時間,投入100億美元進入智能電動車行業。這也更符合小米的集團效率,在今天最熱的 科技 領域小米絕對不會缺席。

那麼雷軍為什麼要開始進軍 汽車 行業?如何去降低風險順利造車?未來小米 汽車 將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

小米集團在發布通告後,雷軍在第一時間接受了央視 財經 頻道《第一時間》的專訪。親自帶隊 汽車 子公司CEO的雷軍表示,自己從2013年開始已經悄悄投資了接近十家 汽車 行業的配套公司,在這個行業重新開始創業也是雷軍人生中最後一次啟動重要的新征程。

沒有一個身處戰場的將軍會打無把握的仗,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基於各種深入調查研究以及前期的投資,雷軍對這個行業有了深刻的認識。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小米的產業鏈里不能缺少智能 汽車 的加入。

雖然小米管理層深度而廣泛的調研已經完成,但是未來還需要有很多工作要做。通告後第一步就是如何規劃,這個時間需要接近一年的時間,並且在未來三年造車的過程中會起一個好名字。我想如果叫大米的情況應該不會出現,三年時間還比較遙遠,會在最終敲定。

製造 汽車 離不開晶元,小米集團也投資了相關的產業,在未來晶元市場會越來越缺貨,價格也會越來越高,所以對比小米集團已經提前做好了布局。

小米 汽車 概念圖

隨著恆大加入與馬斯克的特斯拉的穩定發展,以及其它 汽車 企業進軍智能 汽車 行業,競爭會越來越激烈越來越血腥。有資金有準備並不表示一定會成功。不過對於中國的 科技 企業領軍人物雷軍來說,他將會是至今唯一一個可以和馬斯克抗衡的。

智能 汽車 在未來離不開智能導航,而雷軍也投入了相關的衛星發射公司銀河航天,並且已經成功發射了低軌通信衛星,已經在這個行業有了巨大的門檻優勢。在未來一個好的 汽車 名字,充足的資金以及完整的 汽車 產業鏈已經形成。個人還是非常看好雷軍的小米集團 汽車 的未來。

中國 科技 在逆境中有雷軍這樣砥礪前行,不斷冒險的企業家是幸運的。

小米在群眾之間有很好的基礎,用極客精神做產品,用互聯網模式幹掉中間環節,還有雷軍極富魅力幽默有料的老闆。

作為小米集團,其上市以來,其一直保持的低利潤的口號,使得其股票並沒有像其他互聯網巨頭市盈值那麼高,相對而言,瑞銀持續看空小米,過年前一周將評級從中性下調至沽售,目標價22港元,對互聯網業務盈利判斷有下行分線,而主營又對手機業務期望過高,而其他相關業務的潛在盈利貢獻有限,同時美國的投資禁令將於3月21日生效,或又是利寡。

結合美國的禁令,榮耀的獨立,其在2020年打了翻身仗的手機業務又遇到剎車,可見小米集團,必須要找到可以持續增長的領域。

放眼全行業,適合互聯網基因的最熱的領域,莫過於新能源 汽車 + 汽車 新四化。

新能源行業早已是最大的風口,總量千億級的資本,爭奪萬億級的藍海市場。

而雷軍作為順為資本的創始合夥人和董事長,必定很熟悉他們投資過的蔚來 汽車 和小鵬 汽車 ,在去年順為資本的許達來直言不諱的認為電動 汽車 領域在未來十年中,將會產生市值至少千億美金的公司。

因此,無論是小米集團的生態圈,還是雷軍的朋友圈,對於小米造車肯定是反復研究過,或許現在已經是兩者的剛需。

傳出這樣的訊息和小米的及時辟謠,絕不是空穴來風,讓我們拭目以待。

雷軍搞新能源 汽車 有一個其他人沒有的優勢就是對產業鏈的整合,一樣的產品別人能壓縮到90塊,雷軍就能壓縮到80。雖然肯定是貼牌 汽車 ,但成本低,而且使用習慣貼近國人。人民需要什麼車,五菱就造什麼車。五菱的貢獻在於讓人民有車開。小米要扮演的 歷史 角色就是把友商所謂的高端電動車的遮羞布扯下來。至於PPT造車不會在蹦躂下去了

現在這個市場正是最熱門、風口的存在,小米想進來分一杯羹不難理解,市場的攪局者,從消費者角度講挺好的,拉拉價格下來。年輕人第一輛電動車。從 汽車 行業講就是「不講武德」

現階段都想趕上一波政策紅利,搶先一步占據國內新能源市場空白很正常,畢竟以後主流 汽車 方向註定是新能源

新能源 汽車 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各界大佬都看好的

最近,有媒體報道小米已經決定造車,這被定為戰略級決策,可能是雷軍親自帶隊。

雖然人們還不知道細節,也不知道小米何時會給出公告,但似乎很多人都相信,小米一定會造車。那麼我們就來分析下,為什麼小米一定要造車。why?

第一個原因,消費布局的需求。

為什麼最近 汽車 ,尤其是電動車市場風生水起,因為很少有人將乘用車當成生產工具,如果說貨車,我們認為是謀生的工具,但乘用車,就是一個大的消費。

這里不僅是買車的費用,還有過路費,油費,保養費,配件費,保險費,停車費,可以說帶動一連串的消費。而現在的 汽車 市場的趨勢,是年輕人可能5到6年就會消費一次。

小米雖然已經做了米家,打造了手機+AIoT的雙戰略,但對於極大的消費市場, 汽車 市場,卻是缺席的。因此,布局 汽車 ,電動車,也是小米布局消費市場、搶占消費趨勢的需求。

第二個原因,年輕人喜歡 汽車 。

最近幾年,城市化興起,城市一圈圈外擴,打造環城公路,年輕人也積極買車,開車上下班,周末出去玩。如果買不起35萬的特斯拉Model Y,那就買3.5萬的五菱宏光,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態度,買來「在路上」就是了。

現在,越來越多人喜歡具有私密性的乘車空間,城市也配合其節奏,造更寬敞的道路。這樣的情況下, 汽車 消費還會更為旺盛。

第三個原因,手機已到天花板。

據中國信通院表示,2020年1-12月,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累計3.08億部,同比下降20.8%。

雖然2021年1月有所增長,但肯定是沒有過去的輝煌了。同樣,IoT設備雖然是個新興市場的,但主要大件依然是電視、冰箱、空調等設備,而這些設備已經開始陸續升級,與網路連接。IoT設備與白電、黑電、電腦的融合,讓整個競爭從增量競爭又變成了存量競爭,又從藍海變成了紅海。可以想見,企業需要更大的市場來發展。

第四個原因, 汽車 製造產業鏈完備。

國內在經過多年發展後,具備多個 汽車 製造產業鏈區域,比如長春、北京、重慶、武漢、廣州、深圳、上海等,對於一個新品牌來說,造車已經不像過去那麼難如登天了。比如理想,蔚來,小鵬,都有與之合作的造車企業,比如江淮 汽車 。

而雖然是江淮製造的,但人們並不懷疑這是一輛蔚來 汽車 ,這就是人們在了解產業,了解產品後做出的理性判斷。這么寬松的環境,小米不造車就說不過去了。

第五個原因,小米正處於上升期。

目前的小米,股價上漲,手機出貨量上漲,小米之家遍地開花,處於全面上升的時期。在不缺用戶,不缺品牌,不缺資金,不缺代工企業的情況下,小米不造車,可能不僅會讓投資人失望,用戶失望,也會讓自己失望。

而且,電動車越來越呈現出一些手機特質,十幾個攝像頭,激光雷達,十幾個喇叭,更多屏幕,這些不都是手機常談到的嗎?

現在商場中,除了手機專賣店,小米之家這種數碼專賣店外,還有蔚來、吉利、小鵬、威馬等 汽車 的店面, 汽車 已經出現在消費市場的最前沿,甚至引導 時尚 。有一輛好車,不僅是一次消費,也意味著未來5-8年的一種生活方式,人們難以拒絕的生活方式。

小米不加入?怎麼可能。

除了小米還有其他的 科技 公司、互聯網公司都在合資或者投資進行造車,這歸結於近幾年城市 社會 發展的邏輯。第一是因為趨勢: 汽車 是消耗品但是又成為大多家庭的必需品,所以大佬些們很看好 汽車 ;第二是因為環境,這就是很顯然的原因了。

6. 如何看待小米8月11日公布的造車和自動駕駛研發進展你期待小米汽車嗎

我認為小米公布造車和自動駕駛研發進展的行為,只是為了給造車打廣告,而我並不期待小米汽車。

雖然小米在手機領域做出了相當不錯的成績,但是隨著越來越多互聯網公司開始投入到造車領域,小米也希望能夠從中分一杯羹,為了在造車領域站穩腳跟,小米也開展了造車領域的業務。

一、我認為小米公布造車和自動駕駛進展的行為,只是為了給造車項目打廣告。

要知道造車這件事情其實相當復雜,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項目,而小米之所以會公布造車和自動駕駛的進展,就是為了打消外界對於小米造車的質疑。因為很多人都不看好小米能夠造出完美的汽車,所以當面對質疑的時候,小米才會公布目前的研發進展,而這也正是為了給自己造車的行為打廣告。

至於小米是否能夠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站穩腳跟,還需要小米拿出相應的產品來說話,如果產品的性能不能夠達到消費者滿意,那麼小米汽車也不可能得到大家的支持。

7. 如何看待小米公布的造車和自動駕駛研發進展,有哪些亮點

據媒體報道,小米公布了造車和自動駕駛研發的進展,這一事件一經曝出,便在網上引起了較大的關注,這也讓許多人感到好奇,如何看待這一進展?有哪些亮點呢?據了解,小米對於造車和自動駕駛的研發進程也是十分迅速的,同時這輛車已經具備了自主選擇車道、進出匝道、並線超車等功能,亮點也是十分多的。

據此,筆者認為,對於這一進展也是十分讓人高興的,畢竟,小米的自動駕駛的發展也代表著我國高科技領域的進步,希望小米的研發進展能夠給我國的相關部門提供經驗,促進高科技領域的發展。

8. 小米造車,52歲雷軍尚能飯否

我認為小米造車是無奈之舉,52歲雷軍造車能否成功主要取決於3點。


一、小米為什麼要造車?

1、這是互聯網公司的發展不斷講故事的需要,是資本運作的客觀需要。

眾所周知,炒股炒的是預期,要想預期好就必須要有故事可講,要會畫餅,當故事足夠的吸引人時就會引起資本市場的狂歡,投資虧損的小Q可以在股市賺回,參考過往賈躍亭總旗下的樂視,仔細想想其種種作為,就能發現這其中的道理,也就不難理解雷軍造車了!

2、小米現有的業務已觸及天花板,增長乏力,已無多少故事可講,這對於小米來說是非常可怕的,意味著股價有可能跌落。

小米集團的兩大主營產品:手機與電視,現在在國內已做到了第一的位置,未來的增長空間有限,但這個第一是在美帝全力打壓華為的大背景下取得的,並非小米真正實力的體現,這一點想必雷軍也是清楚的。

3、如果小米遭遇了華為式的打壓,我敢說小米會立馬垮掉,這是小米集團「貿工技」的立業思路決定的,靠「組裝廠」與會講故事會營銷而存活的小米,其發展的命脈其實並不掌握在雷軍的手中,雷軍肯定是有自知知明的,在不可能靠小米自己解決「卡脖子」的情況下,開辟第二業務點是唯一的出路。


二、小米選擇在2021年開始造車是天時的推動

1、新能源 汽車 是當下資本市場追捧的熱點

想一想現在市值最高的 汽車 公司是誰?沒錯,大家都想到了,是美國的特斯拉。

可是你知道嗎?國內竟然有一家新能源 汽車 公司的市值超過了賓士,這家 汽車 公司的名字叫蔚來,其市值排名全球第三,位於特斯拉與豐田之後。

更可笑的是,還沒有生產過一輛 汽車 的恆大 汽車 ,也擁有了幾千億的市值。

站在時代的風口,豬也能飛起來,這是雷軍信奉的名言。

而當下可以說新能源 汽車 就是這一個風口。

2、美國全力打壓華為給小米造車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時機。

毫無疑問,小米在國內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華為,小米近5年來一直活在華為的陰影之下,且看不到追趕和反超華為的希望。

在美國全力打壓華為的大背景下,國內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小米手機,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可以說這一段時間,是小米最好的時代,如果不好好利用這段時間,豈不是天理難容?

利用小米手機帶來的現金流去講造車的故事,肯定是個不錯的選擇,您說對嗎?


三、52歲雷軍造車能否成功?主要取決於以下3點:

1、是不是真心造車?會不會全力造車?如果小米能押上全部的資源造車,則造車成功的機率至少在50%以上。

但回憶一下過往:

在2014年左右,雷軍說要有耗巨資研發澎湃晶元,10億起步,每年要投10紅以上,並在2017年推出第1塊澎湃晶元S1之後,便沒有了下文?小米手機的晶元還是以外購為主,那麼小米 汽車 會重蹈小米晶元的覆轍嗎?

在這一點上我是有所懷疑的,雷聲大雨點小,為了講故事而做「研發」,成功的機率會大嗎?

2、小米過往成功的經驗可能不適合於造車這個領域。

小米手機和其他產品的成功主要靠的就是極致性價比,用羊毛出在羊身上,豬來買單的方式進行運營。

這一策略的基礎是:量;想一想小米手機的體量是以千萬台為單位計算的。而 汽車 呢?這個領域有哪些車企能年銷過百萬級呢?

小米過往運營的思路在沒有了量這個基礎,則寸步難行。

同時要知道手機與 汽車 使用者更換的頻率是不一樣,通常情況下,手機每兩年都要換一次,而 汽車 可能10年都不換。

這也就是說,在 汽車 領域必須要有利潤,而且是足夠的利潤,否則難以存活。


3、外部競爭環境的變化;

a、華為集團什麼時候從根上解決了「卡脖子」的難題?

當華為解決卡脖子難題的時候, 意味著華為將王者歸來,那個時候受影響的最大的就是小米,小米的現金流必然會受到影響。

而這個時間,個人估計不會超過三年,也就是說在20 24年以前,華為將重新奪回國內的市場。

換句話說,留給小米的時間其實並不多,小米 汽車 能夠利用這一段時間發展壯大起來嗎?

我表示懷疑。

b、 汽車 領域的競爭壓力遠遠要大於手機市場。

(1)、傳統 汽車 廠商的競爭壓力,如賓士、寶馬、奧迪、通用、豐田、本田、馬自達、沃爾沃、吉利、長城、奇瑞、比亞迪、長安…

(2)、造車新勢力帶來的競爭壓力,如特斯拉、FF法拉弟未來、蔚來、小鵬、威馬、恆馳……

可以這么講,小米 汽車 的競爭對手太多了,也太強了,小米 汽車 在強敵環繞的大背景下,並沒有什麼核心競爭力,要想突圍並不容易。

您會買小米 汽車 嗎?在評論區寫下您的答案唄!

總之,個人並不看好小米 汽車 的未來,雷軍造車很有可能也失敗而告終,但我佩服他要造車的勇氣。

9. 這就是我為什麼看好雷軍做小米汽車的原因

10年100億美元,進軍智能電動 汽車 ,小米要來了。針對於最近雷軍造車這一熱點事件, 汽車 人參考有一些思考,與讀者分享。

現在回過頭來看,智能電動 汽車 的發展,分別出現了三個時間窗口,前後跨度近20年。

第一個時間窗口是2003年至2004年左右,特斯拉無疑是先驅,而且在長時間范圍內都是全球的領軍者。讓傳統 汽車 出現了新的玩法,主打環保的「電動化」和主打 科技 的「智能化」。通過十幾年的努力,推動了「電動化」的普及,初步建立了上下游的產業鏈, 實現了「從0到1」的過程 。

第二個時間窗口是2014年至2015年左右,蔚來、小鵬、理想等國內新勢力入局,經過五年多的努力,進一步完善了動力電池等電動化的產業鏈,逐步實現 「從1到10」 的過程。同時開始搭建自動駕駛等智能化的產業鏈,且帶有強烈的本地化屬性。

在「從0到1」和「從1到10」的過程中,有太多失敗的例子和暴雷的先烈,最終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頭部企業就那麼幾家。

汽車 人參考認為, 2020年至2021年左右,是第三個時間窗口,有可能是最後一個入場時機 ,蘋果開始造車,網路宣布造車,小米正式進軍這個領域,它們都是在軟體生態上已經具備較完整鏈條的互聯網玩家。

現在入場,大概率不會再遇到特斯拉當年遇到的硬體問題,蔚來、小鵬幾年來踩過的產能爬坡、電池故障、大規模召回等等各種坑,很可能都不需要再趟一遍。

因此,理清了整個智能電動 汽車 發展的背景,再加上無論是經濟價值還是 社會 價值, 以及個人價值 ,智能 汽車 顯然遠超智能手機,那麼雷軍願意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親自帶隊,讓小米造車,也就容易理解了。

小米 汽車 目前披露的信息不多, 汽車 人參考認為,應該與雷軍十年前做智能手機的邏輯和打法基本一致的。

如果仔細研究雷軍創造小米手機歷程,雷軍對小米的定位並不是一家手機公司,而是一家互聯網公司,雷軍奉行用互聯網思維做手機,當然也會用互聯網思維做車。

第一,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雷軍通過以前創業經驗,認為做事情要順勢而為,先要思考什麼是「勢」,思考完之後,再去想怎麼能贏在未來的10年。

雷軍堅定看好智能電動 汽車 正是「勢」,正如當年智能手機是移動互聯網的風口一樣, 汽車 人參考認為,雷軍應該在三年前或者五年前就已經開始看到這條賽道,所謂 「看十年,謀三年,做一年」

第二, 互聯網思維造車 。

什麼是互聯網思維,七個關鍵詞「 極致、專注、口碑、快 」。

極致聽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很難,什麼叫極致,就是把自己逼瘋,讓自己多瘋狂了,我的能力就這樣了,這就是極致的境界。

如何做到極致,需要專注,只有專注,少做一點事情,才能有機會比別人做得好。藉助這個邏輯,小米 汽車 應該專注於某一個細分的車型市場,把這款產品做到極致。

互聯網的產品,需要超出客戶的預期,才能有好的口碑營銷。雷軍認為認真做產品,要求只有高一點一點,就會好很多,同時也需要在短的時間內把成熟產品放到市場上。

總結下來, 順勢而為,互聯網造車,用跑百米的方式來跑長跑 ,這是我為什麼看好雷軍做小米 汽車 的原因。

10. 小米為什麼要造車

2021年3月30日晚上,雷軍出席小米春季發布會,大膽宣布一個決策:「小米要造車了!」

不過在會上,雷軍並未透露造車的細節,比如小米為什麼要造車?造怎樣的車?是自建工廠還是找人代工?這些細節雷軍尚未透露。只是表態說小米不缺錢,虧得起,賬上還有1080億現金,造車首期投入100億資金。

那麼你知道小米為什麼要造車嗎?蔣老師對於小米造車,有3點看法:

世界上任何一家偉大的公司,之所以成功,無一例外都是抓住了風口,十年前,也就是在2011年,小米推出了第一款智能手機,用了3年時間,銷量做到了全國第一,全球前三,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把小米手機的成功,總結為七個字:「 專注、極致、口碑、快!

而雷軍則更簡單,濃縮成了四個字:「 順勢而為!

那麼造電動車,真的是 趨勢 嗎?

毋庸置疑,這就好比內燃機取代了蒸汽機,蘋果取代了諾基亞是一個道理。主要是因為 科技 的進步,會推動效率的革命,內燃機的效率是蒸汽機的一倍,且蒸汽機噪音大,所以內燃機的出現,極大提高了人們的生產效率。同樣的,智能手機取代傳統手機,其實也是因為效率,進入互聯網時代,隨著3G到4G再到5G的發展,人們對於接受信息的方式發生了變化,以前看電視、上網為主,現在變成了用手機接受資訊,從圖文時代再到短視頻時代,顯然傳統手機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所以傳統手機註定走向衰落。

那麼電動車相比燃油車,效率優勢在哪?

首先是電池技術的逐步成熟,從300公里的續航,再到600公里、900公里,甚至突破1000公里,未來五年,有望突破2000公里,如果達到了2000公里,再加上充電時間的壓縮,那麼電動車的優勢就更全面了,你想一下,一天24小時,16小時駕駛時間,每小時時速120公里計算,那麼一天里程就是1920公里,一旦充電樁像加油站一樣,在全國范圍內普及,那麼到那時,電動車的效率就全面領先燃油車了。

其次是無人駕駛技術的突破,通過在雷達技術、視覺計算、人工智慧等方面的突破,無人駕駛(自動駕駛)的優勢是在於,規避了人類駕駛過程中的失誤,所造成的的交通意外。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駕駛疲勞。

最後是擺脫對石油能源的依賴,這是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

所以,足以看出,電動車是一個長期趨勢,但造車過程也是十分復雜的,需要大量資金、技術、大數據作為基礎,而這些,小米恰恰都具備了。


效率優勢 是一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小米的效率優勢,體現在四個方面:

1,管理效率

作為一家代表性的互聯網企業,小米的管理效率主要凸顯在個人效率和系統效率上面,把員工的所有行為數字化,這是小米管理效率的核心,每個人的工作進度,效果都可以用數字來評估,這樣員工的內驅動力就更強勁了。數字會驅使員工努力,用戶的反饋直接體現在員工的工作結果,讓員工直接對接用戶,這是小米效率革命的核心。

2,產品效率

小米之所以能在智能手機這片紅海市場殺出一條路來,主要是因為專注的效率,其他品牌都是花10億研發費用,投入到100款手機上面來做研發,這樣最大程度降低了市場風險,而小米成立之初,是將1億研發費用投入到一款產品裡面來,從而做到極致。大大提高了產品的研發效率。

3,渠道效率

小米手機在2016年進入低谷期,競爭對手OPPO和VIVO,在渠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優勢,門店迅速佔領了中國四五六線城市,而小米在面對競爭的時候,非常高效率地建立了自己的兩大渠道矩陣:小米之家和小米小店。

小米之家主要覆蓋一二三線城市,小米小店則是以個體經營為主,覆蓋四五六線城市,小米用了一年時間,就建立了60萬家小米小店,以此來對抗OV的10萬家線下門店。

同時,小米的渠道構建成了一張網,從線上到線下,渠道效率的優勢很快就凸顯出來,2017年小米開始從低谷逆襲,銷量很快就提升起來了。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個手機品牌能夠從低谷走出來,而小米做到了。

4,流量效率

互聯網的競爭,本質上是產品+流量的競爭,從社群流量紅利再到短視頻、網紅直播流量紅利,小米都抓住了,雷軍強大的個人品牌背書,再加上小米自建MCN,從線上到線下,再從線下到線上,小米的流量形成了閉環。這是其他品牌短時間內,很難超越的地方。

如今,小米的生態鏈已經非常成熟,但是要突破,始終缺少一個應用場景,在電動化、互聯網化、智能化的影響下, 汽車 顯然已經成為一個承載互聯網發展的新場景,這是兵家必爭之地,小米通過造車,可以將互聯網時代的先進成果植入進去,目前已經有很多巨頭玩家已經進入,包括以晶元和5G優勢為代表的華為,還有以自動駕駛技術和AI技術領先的網路,可以說, 汽車 +互聯網技術所形成的生態化反,還有許多值得大家期待的成果。而這些才是小米最看重的地方。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流量紅利開始見頂,小米的本質是經營用戶,而非經營產品,產品可以不賺錢,但是使用產品背後的用戶,可以為小米帶來其他的豐厚收入,而電動車的用戶群,無疑是一群有著 科技 理想的年輕人,他們有著新思潮,新的消費觀,能夠聚集這樣一批新用戶,才是小米商業模式的關鍵所在。

小米生態有了 汽車 這一環,便是如虎添翼,所向披靡!這也是雷軍的最後一戰,為夢而戰,為 科技 報國之戰,正如雷軍所說:「如今的小米,早已不是三五個人,七八條槍了,截止2020年底,小米賬上擁有1080億現金,我們虧得起!」

造車這條路是艱辛的,我們用過去40年時間,走了西方國家200年的路,而未來40年,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電動車領域,乃至整個 科技 創新領域,我們一定會走在世界之巔,這一次,我們只許勝不許敗!

熱點內容
為什麼女生喜歡依附別人 發布:2025-08-23 13:17:55 瀏覽:255
為什麼蘋果手機照片顏色偏紅 發布:2025-08-23 13:17:51 瀏覽:490
為什麼微信不能直接看分享的快手 發布:2025-08-23 13:02:48 瀏覽:791
為什麼有時間肉疼 發布:2025-08-23 12:56:56 瀏覽:114
為什麼和平精英剛登錄就沒時間了 發布:2025-08-23 12:32:57 瀏覽:889
為什麼甲亢停葯了眼睛還會腫 發布:2025-08-23 12:28:38 瀏覽:597
為什麼外賣東西少 發布:2025-08-23 12:11:47 瀏覽:724
為什麼抖音有的東西一塊錢 發布:2025-08-23 12:01:32 瀏覽:648
為什麼還有手機軟體廣告 發布:2025-08-23 11:51:54 瀏覽:877
為什麼淘寶醫院買不到米非司酮 發布:2025-08-23 11:50:12 瀏覽: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