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麥子替代了小米
① 麥子成熟後是小米還是大米
水稻種出來是大米 白色的 用的是水田
俗稱穀子的植物 種出來的是小米 鮮黃色的 是旱田
小麥種出來的是麥粒 就是面條的原料 加工好了以後是麵粉
一.冬小麥的出現商周時期,麥(大麥小麥先後)就已經從西亞傳入中國,《左傳·成公十八年》中有這么一段:「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說明春秋時期,麥已是中原地區比較常見的作物,不能辨識大豆和小麥成了「無慧」的標志。但是小米此時在中國人飲食中的地位是小麥無法企及的,從遠古先人時期,粟(小米)就是黃河流域的主食,這種傳統延續了上千年,對小米來說,不管是種植技術還搏侍是飲食技術,都已經非常發達,而小麥則不然,它的抗寒能力強於小米而耐旱卻不如,加上粒食傳統和路徑依賴,麥還不具備取代小米的資格,但就在這一時期,麥種有了一個革命性的巨變,冬麥出現了滾滲。為什麼說這是一個革命性的巨變呢?冬麥是秋播夏收的品種。中國傳統的糧食作物都是春種秋收型的,比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說得就是小米春天播種,秋天收獲基備吵。每年的夏季往往會出現青黃不接,引發糧食危機,而冬麥的出現給了旱地農業的中原地區一個新的解決方案,種冬小麥,起到繼絕續乏,緩解糧食緊張的作用。正是因為這一點,小麥的種植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民以食為天的古代中國,這是革命性地物種,給了小麥巨大的政治光環。
② 小麥是何時被引進中國的
小麥至遲在距今3300年前後的殷商時期已經傳入中國。
在歷史文獻中,先秦·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釋義:周子的哥哥是個白痴,連什麼是豆子,什麼是麥子都分不清,不能立為國君。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戰國,中國北方地區已經開始廣泛種植小麥了,以至於當時的普通人都應該能夠分得清大豆和小麥這兩種農作物。
當然在殷墟的甲骨文沒悔中也已經出現了「來」和「麥」這兩個字,「來」指小麥,「麥」被釋為大麥。「來」字是個象形文字,本意應該是專指小麥。
在古代粒食傳統背景下,小麥和水稻、小米一樣也許被煮著吃,很難下咽。因此在北方的產量和播種腔察滑面積並不大。直到秦漢,將小麥磨成麵粉後蒸食成饅頭,它的面積與產量才大大提高,並最終代替了粟與黍。和西方烘烤的麵包傳統不同,饅頭是中國蒸食傳統的代表,和面條一樣深得人心。
(2)為什麼麥子替代了小米擴展閱讀:
人類起源、農業起源與文明起源是世界考古的三大主題,經過多年的研究,四大農業起源區對於世界的貢獻基本有了定論,比如西亞貢獻了小麥和大麥,中南美洲貢獻了玉米、馬鈴薯、花生等,非洲貢獻了高粱,而中國作為主要的農業起源地,則貢獻了水稻、粟、黍和大豆。
根據近些年的考古進展,北方旱作農業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可以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初始階段,考古學家在距今一萬年前後的北京東胡林遺址浮選出少量的炭化粟粒,伍臘說明當時已經開始了小米的種植。
而在距今八千的前後的內蒙古興隆溝遺址的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炭化的粟和黍,類似的植物遺存在河北武安的磁山、河南新鄭的裴李崗、陝西華縣老官台、甘肅秦安大地灣也都被發現。
這個似農非農的階段是第二階段,也是探索中國農業起源的關鍵時期,農業的起源並不是一次革命,而是一個漫長的漸變過程。
而到了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旱作農業基本建立,農耕取代了採集狩獵。北方旱作農業體系形成之後,在距今5000年至3000年之間,逐漸由單品種農作物種植制度向多品種農作物制度轉變,為中華文明起源打下了經濟基礎。
而最終來自西亞的小麥取代傳統的小米成為北方旱作農業的主體農作物,形成了南稻北麥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