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胤禵为什么关系不好
Ⅰ 为什么雍正和自己的亲兄弟十四阿哥关系不好
帝王家的所谓兄弟,本质上就是“友商”,即使台面上一团和气,没准背后就是刀枪剑棍。皇室的情义自古以来就是奢侈品,怨恨才是常态,原因无他:皇子不止一人,但金銮殿的位置只能坐一人。因此才会有“玄武门之变”、“九龙夺嫡”等事件。
雍正与胤禵的关系,是雍正兄弟关系中,最为特殊的一对。特殊之一,雍正与其他兄弟都是同父异母,只有胤禵是他同父同母的手足;特殊之二,胤禵在康熙晚年的突然崛起,让他与雍正变得水火难容。

秋媚说:对雍正而言,支持他可算作一时之恩,与他竞争是一生之怨,反对他就是一世之仇。雍正与胤禵的恩怨,说到底是一场夺嫡之争,失败者面对胜利者清算很符合历史惯性。
Ⅱ 雍正皇帝为什么讨厌十四阿哥胤禵兄弟俩有什么恩怨
四皇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禵的生母都是德妃乌雅氏,按说两人较其他皇子应该关系更亲厚些,然而这两兄弟却并非如此。康熙十七年,乌雅氏生下了四皇子胤禛。由于位份低微,再加上康熙最宠爱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正经受丧子之痛,康熙便将胤禛交给佟佳氏抚养,以慰其心。
胤禵有胤禟做内应,胤禛也在胤禵那儿设了年羹尧这枚棋子,本来年羹尧是辅佐胤禵平叛的大将军,在军中颇有威望,但他的妹妹年氏也是胤禛的侧福晋,因此胤禛很快争取到了他的支持。这也为雍正后来继位时,防止胤禵叛乱打下了基础。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病逝,临终前遗诏胤禛继位,虽然事发突然,但胤禛不愧是政治高手,他命九门提督隆科多全城戒严,继位大典完成后,他才宣告康熙病逝,并主持国丧。胤禵的消息这次来得比较晚,等他知道的时候,胤禛已经成了新君了。
还不等他有所行动,胤禛便卸了他的兵权,被召回京城,对他严密监视并软禁于景陵,此后又削爵停职,将他永远囚禁于景山寿皇殿内。由于胤禛对胤禵不尽人情的打压,让他的生母乌雅氏倍觉气恼,对他多有指责,连皇太后的尊位也要拒绝。也正是因为如此,雍正一直背负“谋父、逼母、弑兄、杀弟”的名声,以至于他不得不专门编写了一本《大义觉迷录》为自己洗白,可惜的是他用力过猛,反而越描越黑。
Ⅲ 雍正和允禵是亲兄弟,为何关系不好
自古都说“无情最是帝王家”。在封建王朝时代,胡亥为了皇位,不仅杀害扶苏,而且所有兄弟姐妹几乎被屠戮殆尽;隋炀帝杨广不仅屠戮兄弟杨勇,而且弑父隋文帝杨坚;在康熙帝晚年,也发生了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九子夺嫡。在康熙帝晚年,皇位最有利的两位争夺者雍正帝与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虽然是亲兄弟,可以关系一直十分不好。都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可是作为皇位争夺者对手,自然关系不可能好到哪里,除了皇位争夺外,还有其他原因导致这对亲兄弟关系十分不好。
首先,政敌上,皇位的争夺者。
上面我们已经提及到,在康熙晚年,发生了历史上着名的“九子夺嫡”事件,然在在皇位的争夺战中,其他诸位参与争夺皇位的几位皇子不是被康熙帝幽禁、被废除,或者就是被康熙帝下旨给否定了皇位继承人资格,最后就剩下雍正帝与皇十四子胤禵,这两位虽然是亲兄弟,在康熙最后几年,是皇位继位最热门人选,双方自然都想继承皇位。
再次,这对亲兄弟从小就不生活在一起,自然感情十分陌生。
雍正帝生母德妃在生育雍正帝的时候,自己的后宫位份还比较低,按照清朝宫廷规矩,后宫妃嫔位份必须达到一定级别才能亲自抚育皇子。
雍正帝从小就被其他妃嫔抚养,等到胤禵出生的时候,德妃在后宫位份已经不低,可以亲自抚养胤禵,自然雍正帝不仅与胤禵十分淡,与德妃亲情也十分淡薄。
无情最是帝王家,即使雍正与老十四为亲生兄弟,可是,作为康熙晚年最有利两位皇位竞选人,自然决定了他们成为政敌的命运。更不用提关系与亲情了。
Ⅳ 雍正和允禵是亲兄弟,为何关系不好
在康熙枝拍晚年的九子夺嫡中,胤禛和胤禵为同母所生,比起另外几个同父异母的兄弟,算是至亲骨肉。但是不要忘了,即便在平民百姓家中,兄弟反目的情况也绝非稀奇,而身在帝王世家,又怎会都是一番和气呢?胤禛与胤禵关系不好,甚至在胤禛继位后,还将自己的亲兄弟圈进起来,无外乎是为了利益和权力罢了。
当然了,没能从小一起长大,也不代表就非得感情不和,但这总能算作一个重要原因吧!而更为重要的是,皇十四子胤禵,也是胤禛夺取皇位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两人自然不会有太深的感情,甚至还在日后彻底反目。胤禛登基后,将胤禵派去守皇陵,又于雍正四年(公元1725年)改为圈禁,直至干隆继位,才将其释放,使之重获自由。
Ⅳ 雍正与十四弟胤禵为何水火不容两人之间有什么恩怨吗
雍正和十四弟允禵是一奶同胞,但又是夺嫡大战的劲敌,两个人水火不容主要是都想当皇帝。
允禵盘里的菜
康熙五十七年,康熙身体不好,大臣们担心皇帝突然驾崩没有接班人,影响大清稳定,纷纷上书要求立储,康熙答应尽快选定,然后告诉大家。可是,几天后康熙又反悔了,衡旁卜说自己身体恢复得很好,不急于确定接班人,他还说,过早公布继承人会造成皇子之间的争斗。不过他还是向大臣表示,他会为大清选一个合适的接班人。
雍正收拾完老八允禩,回头问允禵,你当年不是起誓和允禩同生死吗?想死的话,可以随允禩去,想好了回个信。雍正这是向允禵示威。你允禵不承认我这个皇帝没关系,我可以把你允禵的东西全拿走,连你的小命也拿走,让你感受一下我这个皇帝的存在。
这就是雍正和允禵之间,水火不容,恩怨不断的根源。
Ⅵ 为什么雍正和自己的亲兄弟十四阿哥关系不好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本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按理说同在朝廷处事,于康熙末年皇子夺嫡相互顷扎的局势中,应该相互提携照应才对。
而此时的胤禛已慢慢长大,母亲的偏爱对少年造成的伤害使似懂非懂的胤禛难免对自己母亲有看法,对自己的亲弟弟有怨恨,当然少年胤禛还不清楚这是皇家的规矩和必然,大家其实都是受害者。
康熙也异常喜欢胤禵,胤禵17岁成婚后康熙仍然特意让胤禵和福晋住在宫里,按规矩皇子成婚后是要搬离皇宫,四阿哥胤禛可是一成年就到宫外居住的。胤禵是个集父爱和母爱于一身的孩子,而胤禛却平平淡淡没有特别的恩宠。
Ⅶ 雍正和老十四胤祯是同父同母,为何他们双方走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胤禵虽为雍正帝的同母弟弟,但其却是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重要的一员,所以雍正帝胤禛登基后将胤禵远派守皇陵幽禁,雍正四年(1725年)改为圈禁。直至干隆帝弘历即位后,允禵才恢复了自由。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就在西征战事在谈判议和进程中,胤禵即将班师回朝之际,康熙突然病逝,留给后世一个千古之谜,究竟他是打算传位于十四阿哥胤禵,还是四阿哥胤禛,还是去世突然,未能留下传位凭据,被四阿哥勾结隆科多抢占先机,但史学界还没有统一意见。由于现存的康熙遗诏是康熙身故后由雍正和隆科多拟出,再由翰林院修改而成,并非康熙真迹,所以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而支持雍正篡位说的学者认为:
第一,康熙任用胤禵做为西征统帅,掌握军权,并在密折上嘱咐他要获取人心,是为了让他树立威信服众和对他的加意培养和考验,是属意他为储君(或者说是候选人之一)的表现,而胤禵西征中的表现从奏折中来看,综合上是十分令康熙满意的,也就是说他是通过了考验的。
第二,雍正朝早年一直流传的是隆科多一人承诏的说法,在雍正七年,雍正的所有政敌整治完毕之后,才首次官方提出当年是七个皇子和隆科多一起聆听康熙遗言,这八人中三人已经被整死,二人终身圈禁,二人被连连整治(当年的中立派皇七子和皇十二子),噤若寒蝉,且大局已定,不可能再公然表示什么。一人是雍正宠臣皇十三子。这样的话,不能不让人质疑“八人面谕说”。
第三,康熙宫廷里有不少传教士,这些传教士在信件和着作里提及过不少康熙去世,雍正登基的或正确或错误的细节,但也没有一个人提过“八人面谕说”,反倒是有人提起隆科多一人承诏。雍正元年七月传教士严嘉乐的信件(收录在《中国来信》一书)中写道:胤禛登基后,皇十四子奉召进京后,提出要看先帝遗嘱,企图剥夺皇四子的统治权。他对九门提督言词训斥,因为他是先帝遗诏“唯一的、可疑的见证人”,同样,朝鲜的史料中也没有“八人面谕”说法,而是把隆科多弄错成马齐,说是马齐承遗诏。
第四,雍正朝的官方史料上关于康熙逝世的描述前后矛盾,不合情理,比如说官方记载宣称康熙病危前,召众皇子及隆科多速至宣布遗诏,却只将传位遗诏告知允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对要继位的胤禛仅告以“病势日臻之故”;康熙逝世后,胤禛方得知由自己继位。在康熙死前十个小时内,胤禛曾三次入寝宫问安,康熙为何不将传位诏书告诉他呢?须知,要使胤禛继位名正言顺,在皇位继承问题争夺异常激烈时,让继位人心中有数,预作准备,避免临时出现异常乃至流血是十分必要的;若胤禛不知自己将继位,就很可能出现对他十分不利的情况。
第五,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自己也说过一些与“八人受谕”相矛盾的话。雍正说:允禩、允搪都亲承康熙遗诏,方才“肯贴无一语,俯首臣服于朕之前”。但雍正又说:“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时,塞思黑(允搪)突至朕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若非朕镇定隐忍,必至激成事端”;“圣祖仁皇帝宾天时,阿其那(允禩)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独立凝思,派办事务,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愤可知”。胤禩、胤搪的举止不像在十个时辰前就已知道传位的遗诏,倒像是刚刚听到雍正要即位的消息而胸怀激愤的神情。按《大义觉迷录》的说法,“八人受谕”的现场有皇十七子允礼等人在寝宫外伺候,而留存的隆科多密折上却说:“圣祖皇帝宾天之日,臣先回京城,果亲王(允礼)在内值班,闻大事出,与臣遇于西直门大衔,告以皇上绍登大位之言。果亲王神色乖张,有类疯狂,闻其奔回邸,并未在宫迎驾伺候。”所以,允礼根本不在寝宫外伺候,也不知道传位雍正的遗诏。
第六,胤禵回京奔丧时,雍正曾密令在路上拦截收缴他与康熙往来的所有奏折密信,严防他带任何奏折信件到京城。雍正如此心急的收缴胤禵与康熙的奏折,严防他带任何奏折信件到京城,可能是为了销毁康熙有可能传位于胤禵的证据,(雍正下令统一收缴百官奏折是在一段时间后)。
第七,康熙常常亲手书写谕旨,而史料也记载康熙去世前曾在两处地方留下关于身后妃嫔去向安排的谕旨,康熙去世后谕旨被雍正找到,并按照安排执行,既然连妃嫔康熙都如此细心的书写了谕旨放于不同地方,那么更为重大的皇位继承人问题,康熙为什么没留下任何书面谕?
第八,雍正生母德妃的表现有悖常理,雍正即位后,她说“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而且要以身殉康熙帝,被雍正阻止。接着又拒绝受封为皇太后,拒绝移居到太后应住的宫殿慈宁宫。而几个月后,她便暴病而亡。
第九,雍正即位时是45岁,且体质偏弱,相比之下,胤禵35岁,不仅年纪合适,他长期奔波在青藏高原上,也说明身体相当健康。
Ⅷ 雍正为何与胤禵关系不好,反而与胤祥关系十分“铁”
亲兄弟关系不好,主要是因为从小没在一起生活,还有利益纷争,雍正当皇帝需要有人辅佐,而与胤祥关系铁是因为十三爷忠心耿耿一直辅佐雍正。
雍正芹脊和胤祥除了个人关系亲密外,志趣还很相投,在樱首谈政见上也是高度的一致。后来在雍正争夺皇位的过程中,胤祥全力相助。因此,雍正脊碰成为皇帝后,自然对其投桃报李。雍正与胤祥都不是亲生母亲所养,从小就懂得怎样察言观色,如何与人相处。小时候两人一起陪太子读书,因为有共同的经历,有相同的价值观,因此走得非常近。
Ⅸ 雍正的四阿哥与十四阿哥是同母所生的,怎么两人关系不好呢
这个得从清朝皇族的制度说起,大清的皇子们,一生下来不是由自己的亲生母亲抚养,而是送进阿哥所,交给专门的奶妈和宫女来抚养。儿子想要见一下老妈,必须要先经过皇帝老爹的同意。当然,也有例外,如果哪个妃嫔特别受宠,或者哪个阿哥身体特别不好,会准许留在身边抚养。
其中,有一些皇子会被过继给别的妃嫔抚养,于是还造成了另外的一种现象,那就是皇子和自己的亲生母亲不亲,而是和名义上的母亲很亲密。像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这两个亲兄弟,本来都是一个妈生的,但他们两个并不是从小在一起长大,而是分别由不同的人抚养。所以,他俩自小便没有多少感情。
甚至!在雍正已经登基后,即便亲妈出面调和,情况也没有得到缓和。老十四坚决不帮助自己的亲四哥胤禛,你就是把我砍了我也不服你。看来,生在帝王家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九子夺嫡”中的九个阿哥,最终得善终的,寥寥无几,死的死,亡的亡,几乎没有一个长寿的。
Ⅹ 胤禛与胤禵是亲兄弟,却为何两人关系势同水火
康熙十七年,胤禛出生,是为康熙帝的第四子,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生母乃是德妃乌雅氏。康熙二十七年,乌雅氏又为康熙帝诞下十四子胤禵。也就是说胤禵和胤禛乃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但是就是这样有着如此亲密血缘关系的兄弟二人,却在康熙末期的九子夺嫡之中关系却势同水火,而在胤禛登基之后更是先将他幽禁派守皇陵,后又将他圈禁,这又是为何呢?
而就在康熙五十七年,面对准噶尔部的反叛进攻西藏,胤禵被命为抚远大将军王,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用正搜型宽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似乎胤禵已经成为皇位的不二人选,但是由于远在青海、甘州,当康熙帝龙御归天之时,消息传来却是四阿哥胤禛登基称帝,是为雍正帝。
对于此番结局,胤禵自然心有不悦,更在拜谒康熙灵柩之时,见到雍正拒不跪拜。而面对这种情况,雍正帝也展现了他冷酷的一面。先是将他幽禁,命他为康熙帝守陵;雍正三年十二月,直接革去他的王爵之位,雍正四年直接囚禁于寿皇殿。这种囚禁生涯,也直到干隆帝上位之后才被解除,干隆帝先后为他擢升爵位,干隆十三年时已经为多罗恂郡王,1755年,胤禵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