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顏色為什麼是彩色
㈠ 中國的國旗為什麼是紅黃兩種顏色
象徵著革命。左上方綴著五顆黃色五角星;一星較大,居左;四星較小,環拱於大星之右,並各有一個尖角正對大星的中心點。大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四個小五角星各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我國人民所包括的四個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五顆五角星的相互關系象徵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和人民對黨的衷心擁護。五星位於旗面的左上方,似閃閃星辰居高臨下,金碧交輝,映照大地,江天遼闊,山河壯麗。。
祗樹給孤獨園 2008-07-29 13:18 檢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和政協主席團通過的制旗辦法規定:我國國旗為五星紅旗,長方形,紅色象徵革命,其長與高為三與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大團結,星用黃色象徵紅色大地上呈現光明。一星較大,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3/10,居左;四星較小,其外圓直徑為旗高1/10,環拱於大星之右側,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表達億萬人民心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如似眾星拱北辰。旗桿套為白色,以與旗面的紅色相區別
㈡ 中國各顏色的含義
紅色代表熱情、活潑、熱鬧、溫暖、幸福、吉祥
橙色代表光明、華麗、興奮、甜蜜、快樂
黃色代表明朗、愉快、高貴、希望
綠色代表新鮮、平靜、和平、柔和、安逸、青春
藍色代表深遠、永恆、沉靜、理智、誠實、寒冷
紫色代表優雅、高貴、魅力、自傲
白色代表純潔、純真、樸素、神聖、明快
灰色代表憂郁、消極、謙虛、平凡、沉默、中庸、寂寞
黑色代表崇高、堅實、嚴肅、剛健、粗莽
一、紅色的色感溫暖,性格剛烈而外向,是一種對人刺激性很強的色。紅色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也容易使人興奮、激動、緊張、沖動、還是一種容易造成人視覺疲勞的色。
1、在紅色中加入少量的黃,會使其熱力強盛,趨於躁動、不安。
2、在紅色中加入少量的藍,會使其熱性減弱,趨於文雅、柔和。
3、在紅色中加入少量的黑,會使其性格變的沉穩,趨於厚重、朴實。
4、在紅中加入少量的白,會使其性格變的溫柔,趨於含蓄、羞澀、嬌
嫩。
二、黃色的性格冷漠、高傲、敏感、具有擴張和不安寧的視性格趨於甜美、亮麗、芳香。
三、 在橙色中混入小量的白,可使橙色的知覺趨於焦躁、無力。
四、綠色是具有黃色和藍色兩種成份的色。在綠色中,將黃色的擴張感和藍色的收縮感相中庸,將黃色的溫暖感與藍色的寒冷感相抵消。這樣使得綠色的性格最為平和、安穩。是一種柔順、恬靜、潢足、優美的色。
1、 在綠色中黃的成份較多時,其性格就趨於活潑、友善,具有幼稚性。
2、 在綠色中加入少量的黑,其性格就趨於莊重、老練、成熟
3、 在綠色中加入少量的白,其性格就趨於潔凈、清爽、鮮嫩。
五、紫色的明度在有彩色的色料中是最低的。紫色的低明度給人一種沉悶、神秘的感覺。
1、 在紫色中紅的成份較多時,其知覺具有壓抑感、威脅感。
2、 在紫色中加入少量的黑,其感覺就趨於沉悶、傷感、恐怖。
3、 在紫色中加入白,可使紫色沉悶的性格消失,變得優雅、嬌氣,並充滿女性的魅力。
六、白色的色感光明,性格朴實、純潔、快樂。白色具有聖潔的不容侵犯性。如果在白色中加入其它任何色,都會影響其純潔性,使其性格變的含蓄。
1、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紅,就成為淡淡的粉色,鮮嫩而充滿誘惑。
2、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黃,則成為一種乳黃色,給人一種香膩的印象。
3、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藍,給人感覺清冷、潔凈。
4、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橙,有一種乾燥的氣氛。
5、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綠,給人一種稚嫩、柔和的感覺
6、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紫,可誘導人聯想到淡淡的芳
㈢ 中國古代建築為什麼選紅綠黃三色為主色
這是顏色的三基色
㈣ 為什麼我國的土壤是彩色的
我國的土地資源總量豐富、類型齊全,為我國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生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在北京有個中山公園,裡面有個社稷壇,原來是皇帝們祭祀社稷神的祭壇。社稷壇里鋪著從全國各地進貢來的五色土:東面是青土,南面是紅土,西面是白土,北面是黑土,中間是黃土。社稷壇里的五色土,代表著我國遼闊多彩的土地。
我國地大物博,土地資源豐富,土壤的顏色也是五顏六色,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土壤,比如東北糧倉是肥沃的黑土,華北平原大部是黃土,南方種茶的一些地方是紅土,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㈤ 「五顏六色」是怎樣來的
暮春時節下江南,在潺潺流水邊一走,漫山遍野鶯飛草長、各色花開,原是萬紫千紅開遍、叫人目不暇接。遠遠看去,五顏六色,好似水彩畫一樣動人。
五顏六色,出自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四回:「惟各人所登之雲,五顏六色,其形不一。」巴金《春》七:「淑英剛跨進門檻,就看見好幾個人站起來,五顏六色的衣服幾乎使她的眼睛花了。」形容色彩復雜或花樣繁多。今也常比喻各色各樣或事物令人分辨不清。
說起來,成語中提到顏色的有不少,比如「五彩繽紛」、「五色斑斕」、「五光十色」、「目迷五色」等等。但是這些詞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都會涉及「五」,而不是我們今天熟知的光譜色「七」或者三原色「三」之類,這又是為什麼呢這就要從中國古人對顏色的認識說起了。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已經懂得利用天然礦植物製作原始顏料。從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可見,其圖案已用紅、白、黑三種顏色描繪;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出土的彩陶,有褐色和橙色的花紋。
另一方面,古代耕和織是最重要的生存手段。中國最早發明了絲,並把它運用於絲綢業。與紡織相應,中國的染色業發展得也較早。據古書記載,早在兩三千年前我國的染色技術就已具備了很高的水平,並且有了專門從事染色的染匠。絲綢染色對顏色的影響,表現在產生了一系列以糸部為義符的顏色字。《說文》記載的糸部顏色字有:縛、縞、綠、縹、、、纁、綦、絀、絳、綰、縉、綪、緹、縓、紫、紅、繱、紺、綥、繰、緇、絻、、綟、、絹。新附字有:緗、緋、緅。古人對顏色類別差等觀察得異常精細,即使是非常近似的顏色,也要詳加區別。例如表示紅色的、紅、赤、絳等,根據細微差別而分做四色;源、緹現在都叫橙色,而古人又分為二色。
隨著時間推移,古人開始對顏色進行基本的歸類,「五色」的概念便產生了。「五色說」是在中國傳統的「五行說」影響之下產生的。「五行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種基本思想,五行指木、金、火、水、土五種基本物質。在五行的基礎上,古代的哲學家、思想家又衍發出五方——東、西、南、北、中。五方可與五色相配。《禮記·玉藻》孔穎達疏引皇氏雲:「正謂黃赤青白黑,五方正色也。」《尚書·禹貢》記載,五色是指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這大概是關於五色最早的記載。隨著五行說的地位不斷鞏固和提高,五色說在古人的觀念中逐漸形成固定模式。
古人認為,宇宙萬物雖然千差萬別,但均可歸於五行之列。基於這種思想,他們認為絢麗多彩的種種色品也都由五色構成。正所謂「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孫子兵法·勢篇》)。《周禮·考工記·畫繢》:「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五色、五方是由五行附會衍生而成,與五行一樣都是古人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藉以說明事物構成和運動的規律。五色指古人所說的正色,除五種正色外,古人還有間色之說。
《禮記·玉藻》孔穎達疏引皇氏雲:「不正為五方間色也。綠、紅、碧、紫、騮黃是也。」古人認為黃青之間是綠,赤白之間是紅,青白之間是碧,赤黑之間是紫,黃黑之間是騮黃。把五行之色視為正色,余色皆為間色,且認為間色是由正色相雜而成,這種「正色—間色」學說可以認為與現代的「三原色」理論有相通之處。從現代色彩學觀點來看,正色確實是重要的基本色。目前印刷、印染和油漆技術中仍廣泛使用藍、紅、黃三種顏料,以不同的比例調和配成各種彩色,因而稱之為「三原色」。至於黑和白則視做決定色彩明度的兩端。古人把青、赤、黃、白、黑定為「正色」,是對基本色的正確認識和運用。
對「正色」和「間色」的區分,是與政治活動聯系在一起的。春秋末期盛行宗法制,以等級為基礎的儒家倫理道德觀主張一切社會關系都不能超越等級的規定,以達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荀子·禮論》)的社會秩序。儒家尚禮,禮的核心是別尊卑,明貴賤。反映在色彩上,就是正色為尊,間色為卑。在服裝的顏色上有明確的等級制度,所著服裝的顏色十分講究。孔子就曾為了維護周禮,極力貶抑紫色,《論語·鄉黨》:「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即紺、緅、紅、紫都是間色,君子不以之為祭服和便服的顏色,且「惡紫之奪朱也」(《論語·陽貨》)。
五色說無疑有它的進步意義。但是,隨著光學認識的發展,五色觀念卻妨礙了古人對豐富多彩的光色散現象做客觀的描述和分析。
自然界常見的色散現象有虹霓和晶體散射兩類。「赤橙黃綠青藍紫,維持彩練當空舞。」彩虹自古為人所喜愛並早在商周時代,就有對虹的觀察認識。如《楚辭·遠游》描寫虹:「建雄虹之采旄兮,五色雜而炫耀。」唐初孔穎達指出,「日照雨滴」是虹的成因。宋代孫彥先解釋:「虹乃余種日影,日照雨則有之。」百年後朱熹進一步指出:「虹非能止雨夜,而雨氣至是已薄,亦是日色散射雨氣。」這比西歐培根(1214~1294)主張虹是空中無數水滴多引起的說法早了一兩百年。南宋程大昌對單個水滴的色散現象做過仔細觀察,在《演繁露》中寫道:「凡雨初鬢,或露之未啼,其餘點綴於草木枝葉之末,欲墜不墜,則皆聚為圓點,光瑩可喜。……五色具足,閃爍不定,是乃日之光品著色於水,而非雨露有此五色也。」
虹是天然的色散現象。關於虹的形成,直到300年前捷克科學家瑪爾其用三角柱玻璃將陽光散成彩虹,才得到比較科學的解釋。
關於晶體色散現象,其實比瑪爾其還早400多年,我國醫學家寇宗爽著作《本草衍義》(1119年印行)就有用菩薩石把陽光散成五色圓光的記載:「嘉州峨眉山石與五台山石相似,出岩竇中,名菩薩石,其色瑩潔,狀如泰山狼牙、信州永昌之類,映日射之,有五色圓光,其質六棱,則光彩微茫,間有小如櫻珠,則五色粲然可喜。」
寇氏的記載中明確指出了這種石材是一種透明的六棱晶,可見引起色散現象不獨是三棱鏡。後來明代陳文燭在1575年寫過的峨眉山記以及明代天台人士王氏於1588年寫過的游記也都記載了這種石頭以及色散現象。後者不僅見到並收藏了這種「放光石」,而且指出了銅鼓門隙用陽光照射的過程。此後,明代大科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這種「菩薩石」:菩薩石,又名放光石。金石部還有「菩薩石」一條,指明其可以散射陽光,以及在醫葯上的價值。
北宋《楊文公談苑》中記載:「上饒水晶之類,日射之有五色。」明末,著名學者方以智對前人觀察到的各種色散現象做了全面總結,他在《物理小識》中寫道:「凡寶石面凸則光成一條,有數棱者,則必有一面五色。如峨眉山放光石,六面也;水晶壓紙,三面也;燒料三面水晶,亦五色。峽日射飛泉成五色;人於回牆間向日噴水,亦成五色。故知虹霓之彩,星月之暈,五色之雲,皆同此理。」
由上述可看出,我國古代色散理論以五色說為基礎。古人認識到日光被透明體散射後產生五色。這就是我國從戰國至清初所達到的認識水平。中國秦漢前關於虹等色散現象的認識水平與亞里士多德所代表的西方水平不相上下,而且《楚辭》的創作時代與亞氏生活的時代也基本一致。但中國古人歷經2000餘年的觀察研究,直到方以智關於虹等色散現象的描述,仍然未脫五色說之寞臼;而西方經歷了同樣時間的研究後,卻得出了正確的七色說,並且用反射和折射理論成功地說明了色散現象的機理。就有可靠文獻證據的時間而論,中西大致相當,都是從公元前4世紀前後到公元17世紀中葉;就實踐經驗而論,中國從先秦至清代,各個時期都有不少人對各種色散現象作過觀察研究,所積累的經驗知識和留下的史料不比西方少;就研究方法而論,中西都運用了觀察和實驗方法,而且程大昌對單個水滴的觀察研究比笛卡兒的玻璃水球實驗早500年左右。因此,從這幾方面來看,中國絕不比西方遜色。但中國卻未能達到西方那樣的結果,大概原因有二:一是中國古代對光的折射性質認識不足,二是受五行五色觀念的束縛。前者影響了古人對色散機理的深入理解,後者制約了古人對色散現象的詳細觀察和描述。
五色說,一方面體現了古人對顏色的超前認識,另一方面也制約了色散學的發展。
㈥ 為什麼說中國是彩色的
從青藏高原的白,到黃土高原的黃,到嶺南地區的綠,還有沿海地區的城市色
㈦ 為什麼國內漫畫大多數都是彩色而日本漫畫大多數是黑白
黑白漫畫比上色更難,你仔細看,其實並不只有黑白兩色,你很明顯地感覺到顏色的分層,然而這種技術需要深厚的功底。黑白漫畫才能看出作者的實力。而彩色漫畫。。呵呵。不過並不是說彩漫就簡單,很多話彩漫的作者,看他們的上色也能看出他們的能力。中國也有黑白漫畫的,建議你去看夏達的作品,還有最漫畫連載的也是黑白漫畫。
㈧ 在中國顏色代表的意思
1、白色是漢族文化中比較忌諱的顏色
人死的時候西方使用黑色,中國常使用白色,如穿白色的喪服、設白色的靈堂、撒白色的紙錢等,把沒有文化的人稱為「白丁」。
西方人則比較喜歡白色,它代表純潔、高貴,如把理想的男、女朋友稱為「白馬王子」、「白雪公主」,結婚的時候「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紗」,把工作環境好、薪水高的人稱「白領」等。
2、紅色是漢族廣泛使用的顏色
它代表「喜慶、吉祥、幸福」等意義。結婚的時候,新娘要穿紅色的衣裙,頭上要戴紅花,門上要貼紅喜字,要給紅包(錢)。過年的時候,要穿紅色的衣服,貼紅色的對聯,掛紅色的燈籠。
紅色還表示事業的「興旺、發達、成功」等意義,如「走紅」、「紅得發紫」、「紅人兒」、「紅火」。「紅眼病」既可以直義,表示一種眼病,又有「羨慕」或「嫉妒」的意思,即「眼紅」。雖然西方語言中也使用紅色,如紅色的玫瑰代表愛情,但大多使用其直義。
3、綠色是生命色。
綠色本是自然界中草木的顏色,可以讓人感覺到的「新鮮、干凈、無污染、環保」,特別是現在,人們廣泛使用「綠色食品」、「綠色生活」、「綠色奧運」等詞語就是使用了這個意義。綠色又象徵安全,如郵政部門使用的深綠色,交通方面表示可以安全通行的綠燈。
4、黃色是漢族崇尚的顏色。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黃色代表著炎黃子孫。同時,黃色又與黃金同色,黃金又表示「珍貴、值錢,好」的意義,所以出現了「黃金歲月」、「黃金季節」、「黃金時代」、「金嗓子」,這一點與西方相似,英、俄語中都有類似的表達。
5、黃色的貶義。
黃色同樣也有貶義,如「黃臉婆」,而現在使用的具有「色情、淫穢」等貶義色彩的意義,如「黃色書刊」、「黃色電影」以及與這些現象做斗爭的「掃黃」行動,其中「黃色」的詞義則來源於西方,雖然他們已用藍色代替了黃色的這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