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固體一定有顏色
❶ 為什麼物體會有顏色
首先,眼睛可以分辨事物的顏色要從生物學來解釋。不是什麼動物都可以看到豐富多彩的顏色。比如狗只能分辨黑白、蚯蚓只能感到光的強弱,而蝴蝶可以分辨的顏色比人類還豐富。人類可以分辨一千萬左右種顏色。(顏色按紅、黃、藍或光譜紅、綠、藍三原色,不同程度的配比可組成無限種混合色。)分辨顏色是一種『進化需求』。因為顏色是大自然顯示其『信息』的方式之一。比如有毒的蘑菇大多是紅色或者黃色這些鮮艷的顏色;有毒的蛇顏色大多也很鮮艷。生物用這些顏色警告獵食者:「我很危險別碰我。」對越復雜的生物來說對顏色的『解析度』越重要。吃或者被吃,這些和顏色息息相關。
從光學的角度來說,顏色是由於物質吸收了可見光中的一些光波反射了另一些而產生的。
可見光由光譜三原色紅、綠、藍組成。這里你可以做一個小實驗:在月圓之夜用臉盆盛半盆水,再拿一面鏡子大約60°角插入臉盆里。從水下折射出的鏡像里看到的月亮周圍會有一圈漂亮的七彩光環。這就是分解後的可見光了。(鏡子插入水中起到三棱鏡的作用。)
從上面的實驗我們知道了,自然光是由光譜三原色紅、綠、藍三種光組成的。當自然光照射在物體上時,物質如果吸收了其中的紅、藍光波;反射了綠色的光波。我們看到的就是綠色。也就是說一件事物如果呈現紅色,是因為這件物體里的物質吸收了自然光中的藍、綠光波反射了紅色的光波到我們肉眼的視網膜上,於是我們看到了物體呈紅色。
有的原子在高度活躍時,本身可以放射出一些射線使其呈現顏色。比如鐵燃燒時呈紅色、銅燃燒呈綠色又比如紅寶石激發的激光呈玫瑰紅。
物質激發射線的顏色取決於射線的波長。這里有一個紅移和藍移的問題。
光有一種特殊的性質叫做『波粒二相性』,(既是一種漣漪也是一種射線)這一點你可以參考網路『光的波粒二相性』http://ke..com/view/49721.htm。常見光的速度是(299792458米/秒 )這個速度是一個恆定的宇宙常量。如果一個發光的星球向著遠離我們的方向飛去,它發出的光的速度並不會受到運動方向的影響而變慢。但是光的波長會相對觀測者發生改變——我們會看見光趨向紅色,就是所謂的紅移。發光星球遠離得越快、越趨向紅色。如果發光星球向著我們飛來波長變短,它會趨向藍色。也就是所謂的藍移。
最後總結一下。物質的顏色取決於波長、人眼辨色是自然進化的結果。如果沒有顏色的話世界將是什麼樣子呢?至少那些激動人心的映像派繪畫將不會產生吧。
以下資料可能對您有幫助:
紅移
http://ke..com/view/6268.htm
波粒二相性
http://ke..com/view/562410.html?wtp=tt
顏色
http://ke..com/view/19878.htm
視覺
http://ke..com/view/941.html
進化論
http://ke..com/view/28618.htm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❷ 物質有顏色的原因是什麼
原子是微觀的,而顏色是物理性質,不是微觀的原子所能表現的,應該是大量原子聚集所表現出來的。白光實際上是由多種色光組成的,物質有顏色是由於物質分子能夠吸收不同顏色的光,反射其他顏色的光。比如紅色的物體就是吸收了除紅色以外的色光,反射了紅光而顯紅色的。
(2)為什麼固體一定有顏色擴展閱讀:
物質呈現的顏色與它吸收的光的顏色有一定關系.如當白光通過硫酸銅溶液時,銅離子選擇性地吸收了部分黃色光,使透射光中的藍色光不能完全互補,於是硫酸銅溶液就呈現出藍色.由於透射光中其它顏色的光仍然兩兩互補為白色,所以物質呈現出的顏色恰恰就是它所吸收的光的互補色
若物質對白光中所有顏色的光全部吸收,它就呈現出黑色;若反射所有顏色的光,則呈現出白色;若透過所有顏色的光則為無色.
此外,溶液顏色的深淺,決定於溶液吸收光的量的多少,即取決於吸光物質的濃度的大小.如硫酸銅溶液的濃度越高,則對黃色光吸收就越多,表現為透過的藍色光越強,溶液的藍色也就越深.因此可以通過比較物質溶液顏色的深淺來確定溶液中吸光物質含量的多少(這是比色分析法的依據).
❸ 固體的顏色就是溶液的顏色嗎
一般都不是,固體一般都是有顏色的,但溶液只有特殊的幾種才有呢,初中只要記住銅離子,二價鐵離子,三價鐵離子,和高錳酸鉀的顏色就可以了
❹ 為什麼物質一般都有顏色
波長在400~800nm的光會使人產生顏色的感覺。這個波長區域稱為見光區。例如,波長400~425nm的光線看上去是紫色,510~530nm的光線看上去是綠色。由波長800~400nm排列,光的顏色呈現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
構成分子或者原子中電子的躍遷或分子的振動、轉動,能吸收一定波長的光波。如果所吸收的光波的波長是在400~800nm的可見光區,這樣的物質看上去可呈現不同的顏色。有色物質呈現的顏色是它所吸收的那種波長光波的補色,即未被它吸收的那部分光波的顏色。例如某一物質能吸收波長為400~435nm的紫色光波,它看上去將是黃綠色,因為它將黃綠色的光反射出來了,而紫色與黃綠色互為補色。所以,物質選擇性吸收了可見光而產生顏色,其顏色是被吸收色光的補色。如果物質將可見光線全部吸收,該物質就呈黑色;如果物質在可見光區完全沒有吸收,該物質應無色。
❺ 物體有顏色的本質原因
對於透明而言,它反射了什麼顏色的光,它就是什麼顏色的。白色是因為它反射了所有顏色的光,黑色是因為她吸收了所有顏色的光。
❻ 物體為什麼有顏色
一般的光源是由不同波長的單色光所混合而成的復色光,所謂的「單色光」是指白光或太陽光經三菱鏡折射所分離出光譜色光——紅、橙、黃、綠、藍、靛、紫等七種顏色,因為這種被分解的色光,即使再一次通過三菱鏡也不會再分解為其他的色光,所以將這種不能再分解的色光叫做單色光;而由「單色光」所混合的光稱為「復色光」。自然界中的太陽光及人工製造的日光燈等所發出的光都是復色光。 自然界的物體可以區分為兩類: 1.發光體,是指能向周圍空間輻射光的物體,亦稱為光源。 2.非發光體,是指自然界中發光體以外的所有物質。 非發光體只有在光源照射下才能顯現出色彩,所以沒有光,就看不到物體的顏色,也就沒有色彩感覺。不同的物體因為其分子及原子結構不同,因此,當入射光照射在物體上時,某一波長的入射光與物體本身的特性相符時,物體就吸收此波長的入射光,而將剩餘的色光反射出來,顯現出物體的色彩,所以物體表面形成色彩的原因在於物體對於光的選擇性吸收與反射的結果。人們所看到的物體顏色是光與物體作用後,所反射或透射的色光。另外物體吸收與物體本身的特性相符的波長入射光,會使得物體的電子能階跳至高能級的軌道上,這種現象稱為光吸收;而因為電子能階跳至位於高能級的軌道上時是較不穩定的,所以電子隨後又回到原來穩定的軌道上,並將吸收的光以熱能的形式釋放出來,或部分以光能形式釋放出來。 所以物體呈現什麼顏色,與該物體對可見光中各波長單色光的選擇性吸收有關,而物體對可見光中各波長單色光的選擇性吸收則取決於物體本身的物理性質及化學結構。光是人眼感受到色彩的唯一原因;物體的顏色是物體本身對光刺激所擁有的特性。最後,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結論——自然界的物質本身可以說是無色的,因為物體本身對於光源中不同波長的色光,產生光波的選擇性吸收,才決定物體本身的顏色。故無光則無色,是光賦予自然界多彩多姿的繽紛色彩,光源是色彩顯現的第一要件,光源的變化對於色彩的顯現具有絕對性的影響。
❼ 為什麼物體會有顏色
光線是7種顏色組成的 不同物體對光線的反射不同 看到的顏色是物體吸收到的 比如橘子 吸收了橘色光 反射了其他光 你看到的就是橘色 這是比較簡單的闡述
當你走進繁華的百貨大樓,紅色、綠色、藍色和白色的衣服,綠里透紅的蘋果,金黃色的柑橘,櫥窗里鮮艷奪目的商品和商標,就會映入你的眼簾。顏色與人類的關系實在太密切了。在這個充滿色彩的世界裡,人眼能分辨的顏色至少有數千種。
顏色是怎樣在眼睛裡被感覺到的呢?在認識色覺的漫長歷程中,英國物理學家牛頓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通過著名的棱鏡分光實驗首先確認,顏色並不是光的客觀屬性,而是不同波長光刺激眼睛後產生的一種主觀感覺。可惜,在牛頓這一見解提出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的研究只停留在對色覺現象的描述上。在18世紀,人們普遍認為,存在著三種原色:紅色、綠色和藍色,所有其他顏色都是三種原色以不同方式混合而產生的。
1802年,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 楊揭開了系統研究色覺的序幕。他在一篇論述光的波動理論的文章中首先提出,三種原色並非光的物理特性,而是由眼睛中顏色敏感的機制所決定。他假設眼睛中存在著三種共振子,能分別對紅光、綠光和藍光呈現最大反應。1867年,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路德維格·赫姆霍爾茲,對此進行補充,並作了更確切的描述:在人眼視網膜中可能存在三種分別對紅、綠、藍光敏感的機制,這三種機制在不同波長米的刺激下發出不同的信號,傳至大腦,產生各種顏色感覺。這一理論開創了現代色覺研究的先河,影響深遠,被稱之為楊一赫姆霍爾茲三色理論。
三色理論使一些重要的色覺現象得到了科學的解釋。例如,任何一種顏色都可以用紅、綠、藍色調配出來。然而在另一些色覺現象面前,三色理論便無能為力了。例如,為什麼沒有一種顏色看起來既象紅,又象綠?為什麼一個灰色區域為明亮的綠環所包圍時看起來帶有紅色?在這種情況下,其他的色覺理論便應運而生。其中,最重要的是1878年德國心理物理學家埃瓦爾德. 赫林提出的拮抗色理論。這種理論假設有六種獨立的原色��紅、黃、綠、藍、白、黑色,它們分別組成三對:紅和綠、黃和藍、黑和白拮抗機制,因為彼此在感知上不相容,不存在帶綠的紅色,也不存在帶藍的黃色,赫林便稱之為拮抗色。赫林認為,正是這些拮抗的機制形成了色覺的基礎。拮抗色理論解釋了三色理論無法解釋的某些色覺現象。
一個世紀來,這兩種理論在激烈的論爭中都採取了更嚴格的敘述方式,同時不斷地把色寬研究推向前進。
在本世紀50年代以前,色覺研究的主要手段是心理物理方法。它的基本程序是:在各種視覺刺激下,要求受試者回答看到了什麼,然後分析其中的規律,作出推論。但是,這種方法只能告訴我們視覺系統能幹什麼,而不能回答是怎麼乾的,對於顏色信息在視覺系統的接收、編碼和傳遞過程也無法進行精細的分析,因此很難對三色理論和拮抗色理論作出正確的評價。近20年來,隨著資料的積累和新技術的發展,色覺研究進人了嶄新的階段。
研究是從視網膜的感光細胞著手,然後循著視覺信息傳遞的次序推進的。日本科學家富田是這方面工作的先驅者。生理學知識告訴我們,在視網膜中,有辨別顏色本領的是視錐細胞。富田教授用鯉魚做實驗,發現視錐細胞有三種類型,分別對紅、綠、藍光最敏感。1983年,美國科學家在猴的視網膜上,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這就證實了托馬斯. 楊在150多年前的預見。
然而,視錐細胞產生的紅、綠、藍信號是否象三色理論假設的由專線向大腦傳遞呢?上海生理研究所楊雄里研究員和美國著名神經生理學家哈特蘭分別通過鯽魚和蛙的實驗,對此作了否定。他們認為,顏色信息在感光細胞是以紅、綠、藍三種不同的信號編碼的,此後是編碼為拮抗成對的形式進行傳遞的。正如哈特蘭總結的那樣:「在赫姆霍爾茲和赫林之間的長達一個世紀的爭論,現在似乎是解決了:兩者都是正確的。」
關於色覺理論的長期論爭似乎已風平浪靜,但是新的問題又隨之而起:視錐細胞的三色信號是怎樣編碼成色拮抗對的呢?顯然,揭開這一疑謎需要藉助於神經化學、細胞生物和遺傳工程技術。為了使色覺奧秘大白於天下,尚需孜孜不倦的探索。
❽ 初中物理:物體為什麼顯顏色
課本上介紹:不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反射的光線決定的,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透過的色光決定的。
具體地說就是:不透明物體在光照射到它表面上時,會吸收一部份光線,而吸收的光線與光的頻率(不同頻率的光的顏色不同)有關,一個物體只吸收某些頻率的光,而不能全吸收,當它反射的光是什麼頻率時,我們就看到什麼顏色的光。
而如果一個物體把所有頻率的光都吸收了,也就是不反射光,所以我們就會看到它是黑色的。
透明物體一般也不是能透過所有頻率的光,不能透過它的光也就是被這個物體吸收了,所以說它當透過某種頻率的光時,我們就看到這個透明物體是這種顏色的。
而一個透明物體能透過所有頻率的光時,我們就看到了白光,也就是說這個物體是無色透明的。如空氣和水。
❾ 為什麼任何固體顆粒直徑小到一定量,顏色都是黑色
由於固體顆粒小到一定程度後,發生光的散射和衍射後再射出的光復合後改變光波的復合比例,從而導致顏色偏深,大多為黑色的。就像鐵塊是銀白色的,鐵粉卻是黑色的。
❿ 為什麼物體會呈現出各種顏色
太陽光中有各種波長的光,是七種顏色匯聚而成的雜光,所以是白色的。當白光它射到一個物體上,它的一部分波長的光被物體表面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