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結局為什麼不好
① 金庸小說中郭靖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郭靖結局
1.郭靖和黃蓉最後鎮守襄陽,直至戰死 。
2.郭靖和黃蓉死了,就在襄陽城破的那一天。金庸老先生聰明的迴避了這一段,給自己少留下一些破綻,也給了讀者一個想像的空間,可能他也不忍心親手給自己筆下這對最完美伴侶的生命旅程畫上一個無可奈何的句號。
3.郭靖,是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中的男主角和《神鵰俠侶》中的重要角色,《倚天屠龍記》中也曾引述其相關事跡,他是貫通"射鵰三部曲"的關鍵人物之一。
4.黃蓉是桃花島主「東邪」 黃葯師與馮蘅的獨生女,精通父親傳授的桃花島武功、五行八卦陣和奇門遁甲之術。集天地靈氣而於一身,艷絕天下、冰雪聰明、玲瓏剔透,多才多藝、博古通今,精通琴棋書畫、廚藝了得。
② 楊康是富二代,郭靖是窮屌絲,因何兩人結局如此懸殊
《射鵰英雄傳》是金庸奠定武俠小說地位的作品,書中包羅萬象,有愛恨離別,有家仇國恨,有兄弟反目,有師徒決裂,有高手對決,情節極其精彩,看完整部小說,難免會令人產生個疑問,楊康和郭靖兩人,用現代的話來說,楊康是富二代,而郭靖是個窮屌,為何最終郭靖功成名就,而楊康一敗塗地呢?
表面上來看,楊康智商頗高,但實際上郭靖才是真正的聰明人,他能成為江湖一流高手,能娶到女中諸葛的黃蓉,楊康哪裡又能比得上他呢?但如果讓人們選擇出生的環境,或許大多數人都會選楊康的環境,而不願選郭靖的環境,所以大多數人都不能像郭靖一樣成功,你覺得呢?
③ 郭靖究竟有沒有死在襄陽,如果沒有的話後來怎麼樣了
放眼金庸全書,似乎沒有任何一個角色的戲份能夠與郭靖相比,在《射鵰英雄傳》中,郭靖從最初的蒙古「金刀駙馬」一路跌跌撞撞成為中原武林新一代大俠;在《神鵰俠侶》中,郭靖雖然已非主角,他的身份卻又得到了升華,他不僅僅是武林中的大俠,更是大宋子民心中的大俠,並且他也是「神鵰大俠」楊過的引路人;再到《倚天屠龍記》中已沒了郭靖的故事,他已經成了後世武林中的先輩高人,並且從江湖傳言來看,他早在當年襄陽城破之時就已經以身殉城了,不過金庸筆下的「傳聞」這種東西向來都是不可靠的,所以郭靖究竟有沒有犧牲,其實金老從未以郭靖這個角色的主觀視角來解釋過。
(謝遜劇照)
再有「只傳三掌」,當年洪七公傳郭靖降龍十八掌時也是有所保留,不過當年是只留了三掌未傳,而郭靖對一個素未謀面的年輕人(謝遜)只傳三掌也是合情合理的。所以從原文這段描述來看,連載版《倚天》中傳謝遜三掌降龍十八掌的這位江湖隱士就極有可能是晚年的郭靖,只是但年襄陽城一破他也沒了再縱橫江湖的想法,所以才會歸隱。
當然,這不過是筆者基於原文的猜測,畢竟這位傳謝遜武功之人並無其他人選,只可惜金老在三聯版中便將這段故事給刪了,謝遜和張無忌也都失去了降龍十八掌,而那位「江湖隱士」也徹底不存在了,郭靖存活的最後一絲希望也隨之破滅。
④ 《神鵰》之後郭靖一家的結局是什麼
《神鵰》之後郭靖一家繼續守護在襄陽城,但是個人英雄主義始終抵不過歷史發展趨勢,襄陽城被蒙古人攻破,郭靖一家最終也對大宋王朝失去了希望,去了一個世外桃源的地方過上了隱居的生活。郭靖是射鵰英雄傳小說當中的男主角,但是在神鵰俠侶當中郭靖依然佔有著很重要的戲份,可以看出來金庸老爺子對郭靖這個人物是多麼的喜愛。用了大量的筆墨去描寫郭靖的為人忠義,俠肝義膽,為國為民,郭靖不僅僅是一個俠客形象,他更是一個救國救民的大英雄。他和很多的武林人士不同之處就在於它有著很高的家國情懷,不僅僅著眼於個人利益,他把人生理想真正的融入到社會和國家當中。
如果在現實生活當中,這場戰爭的勝利絕對是屬於蒙古大軍。但是在武俠小說當中楊過憑借著自己獨門武功彈指神通貫穿於多個士兵的身體,殺死了蒙古大軍的主帥,蒙古大軍群龍無首暫時性撤退。在華山之巔重新對新五絕進行了排名。楊過和郭靖代替了歐陽鋒和洪七公的位置,從此以後楊過和小龍女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郭靖一家人最終在戰爭當中也選擇了與隱居生活。
⑤ 同樣是義士之後,楊康和郭靖為何結局大不相同
李萍和包惜弱的出發點是一樣的,希望兒子好,是母親的天性。郭靖和楊康之所以有不一樣的結局,除了世事無常外,還要回到李萍和包惜弱對兒子成長的作用上來。套用一句老話:寒門定能出貴子,莫把貴子當貴族。
金庸武俠小說中的角色,真正的寒門子弟郭靖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他依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達到了人生巔峰,由平民百姓成為貴子,再由貴子轉化為貴族。而其他的出身較好的,或者勉強算衣食無憂有點地位的,如林平之、令狐沖、張無忌等人,始終達不到郭靖的高度。原因在於,他們或因為家遭變故,或因為自身原因使得其貴族教育出現了中斷。沒有良好的積累是不可能橫空出現貴族的。當然,這里的貴族不是說錢財的多寡,而是說一種品格、一種精神,用武俠小說里的話往大里講,那就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如郭靖;往小里談,那便是從容淡定、正直堅韌,如楊過的後人黃衫女子。
郭靖和楊康是結義兄弟,即便是楊康作惡多端,郭靖依然把他當做兄弟。多年後,郭靖功成名就想起楊康時,不知道是否還在自責沒有勸說楊康做個好人。其實他不知道,楊康的下場早在母親李萍和伯母包惜弱命運改變時便已經註定,因為那時他們都還是懵懂少年,記憶並未生成。
⑥ 蒙古最終攻陷襄陽,郭靖夫婦的結局怎麼樣
在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里,郭靖和黃蓉是一對神仙眷侶,他們心地善良,武功高強,有著那個亂世中誠能可貴的俠肝義膽,然而在《射鵰英雄傳》書中的結尾,蒙古大軍攻陷襄陽城,郭靖和黃蓉兩夫妻卻沒了蹤跡,留給讀者無盡的想像。那麼郭靖夫婦的結局究竟是什麼呢?最好的結局,就是他們死守襄陽城,雙雙殉國。
蒙古攻陷襄陽,郭靖夫婦為了國家和百姓死守襄陽,最終雙雙殉國,這種大無畏的民族精神令世人永遠銘記。
⑦ 金庸在郭靖在襄陽戰死的劇情上,留下了什麼樣的漏洞呢
從蒙古的“金刀駙馬”到中原的“北俠”,金庸是用《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兩部作品來描寫了郭靖的一生,雖說《神鵰俠侶》中的郭靖已經在戲份的角度被邊緣化,然而論角色的塑造,郭靖卻一直都是故事的核心人物,甚至可以說《倚天屠龍記》的故事都是因為郭靖這個角色留下的遺物而展開,他才是整個“射鵰三部曲”的靈魂,楊過、張無忌的俠義之心都不如他,然而這樣一位英雄人物的結局最終卻是戰死在襄陽,未免讓人有些難以接受,事實上若是按照金庸筆下的設定來看,郭靖的死完全就是一個劇情上的漏洞。
丁春秋身邊的弟子人數不多,達到的效果也就一般,而郭靖在守衛襄陽城的時候背後可是有無數的大宋將士們替他助威,豈不是內力源源不斷?從這一角度來看,蒙古大軍要攻下襄陽就只有一種可能,即是等郭靖死了再來,否則照金庸的設定,以郭靖本身的本領加上將士們的助威,他們根本不可能戰勝一個內力源源不斷的高手。
當然,武俠的小說總歸只是虛構的文字而已,金庸自然是不會為了一個小小的漏洞將自己筆下的故事凌駕於真實歷史之上,所以郭靖的結局就註定是悲劇。
⑧ 郭靖戰死襄陽的時候楊過有沒有機會救他,最後為何沒有成功
在金庸筆下所有主角中,郭靖的結局是最讓人意難平的,倒也不是因為他最終戰死在襄陽而讓人傷感,畢竟《天龍八部》中的主角蕭峰也同樣是在宋遼兩軍陣前付出了自己的性命,所以死亡不是讓人意難平的點,關鍵在於蕭峰的死是在眾目睽睽之下,他是自願的坦然赴死的,然而郭靖則不同,他死亡的過程並沒有被群雄以及讀者目擊,只是被金庸一筆帶過而已,那麼郭靖究竟經歷了什麼?當年他戰死襄陽之時是否存在轉機?一切都隨著《倚天屠龍記》故事的展開而被人遺忘,雙雕時代的大俠郭靖就這么塵歸塵土歸土了。
楊過既然要贈劍給郭靖,又有意想讓郭靖領導群雄一同對抗外敵,又怎麼可能在此時還賣關子讓郭靖猜啞謎?所以楊過若是有這個意圖就一定會直白地告訴郭靖,所以郭靖也一定是領會了楊過的意圖的,至於他為何沒這么做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固執。
郭靖是位大俠,他知道即便以玄鐵重劍招來天下群雄助陣也不過是讓岌岌可危襄陽城再苟延殘喘一些時日而已,並且還不知道有多少英雄豪傑為因為他一聲號令而喪命,這絕對不是他想看到的結果,所以他選擇以熔鑄刀劍並藏入秘籍的方式讓驅除蒙軍的機會留給後世之人,若是以這個邏輯來看郭靖的決定的話,一切就說得通了,並且郭靖的形象又更高大偉岸了一些。
⑨ 郭靖和黃蓉最後結局怎樣
襄陽城失陷時,郭靖和黃蓉夫婦雙雙壯烈殉國。
在城池快要失守時,郭靖、黃蓉托匠人將楊過夫婦給予郭家的」玄鐵重劍「鑄成」倚天劍「和」屠龍刀「。
把指示《九陰真經》、《降龍十八掌掌法精義》所在地之一塊鐵片藏於」倚天劍「中;《武穆遺書》之鐵片藏於」屠龍刀「中,在江湖中開始為這兩件神兵流傳一句話︰」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並寄望後人以此復國。
最終,呂文煥率諸將向元軍投降,襄陽城失陷致南宋失去最後一道屏障而加快滅亡步伐,郭黃夫婦則雙雙壯烈殉國,貫徹其一生」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高尚節操。
(9)郭靖結局為什麼不好擴展閱讀
郭靖原型:
在北宋滅亡時,有一個叫做郭靖的義士,因反抗女真金國強迫漢人削發且改易女真服飾而被追殺,他逃至江邊眼見無路可走而選擇了投江而死,並說:「吾不忍棄漢衣冠」,因不肯降金而投江自盡,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郭靖,也是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主人公郭靖原型。
另外郭侃應當是金庸創作的郭靖原型之一的靈感來源,郭靖在蒙古那段金刀駙馬的經歷,基本上跟郭侃是重合的。用郭侃經歷與郭靖名字塑造了金庸小說當中的郭靖形象。
郭靖大義凜然的形象與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倒是如出一轍,只是歷史上這位俠義人物死得太早;在他死後十幾年,成吉思汗才率軍西征。因此真的郭靖並不像金庸筆下的郭靖那樣風光八面,在蒙古大軍西征中立下的汗馬功勞更是子虛烏有。
⑩ 郭靖為何非死不可
郭靖最後身死襄陽,這固然是「縱死猶聞俠骨香」,但作為武俠小說,他完全可以像楊過一樣歸隱山林或是如袁承志般遠居海外。可金庸為何要他非死不可?這其中的玄機,就藏在《水滸傳》中。
這個問題,還要從施耐庵寫的《水滸傳》中說起。
讀過水滸的人都知道,梁山泊好漢征遼、伐田虎、征王慶都幾乎沒死人。
唯獨征方臘,一百零八將三去其二,死了70人元氣大傷。這一仗如此慘烈,原因有兩個。
第一是梁山方面少了一位關鍵的人物,安道全。
安道全這個人,你別瞧他排不進天罡星里,卻是真真正正的人生贏家。梁山泊英雄最後大多是悲劇收場,唯獨此人是功成名就。
他原本只是建康府一個開小診所的,結果跑去梁山泊鍍了一趟金,直接變成了宋徽宗的私人醫生,就連岳飛都要請他出山看病,當然這是後話。
征方臘的時候,安道全剛好被皇上徵召入宮治病,結果他前腳剛走,金槍手徐寧就中了毒箭,不治身亡。
張橫、白勝、朱貴六位好漢在杭州因瘟疫而死,還有數名好漢在戰役中受了重傷,醫治不愈而死。
林沖、楊志、楊雄、時遷或是背瘡或是風癱,接連病逝。
如果神醫安道全隨軍而行,那麼這些人起碼能救活大半,因傷病而死的十幾名好漢或許命運就會不同。
另一方面,則是方臘方面太強。
按金庸的世界觀,方臘就是第一任明教教主。歷史上的方臘勢力,也確實是政教合一的存在,這種有著統一信仰的軍隊往往極具戰鬥力。
就連文官都擅長砍人打架,左丞相婁敏中殺了詐降的阮小五。尚書王寅一介文官,能以一敵四還殺了石勇和李雲。
你想想看,寫出《九陰真經》的黃裳尚且在方臘這幫人手下討不了好,水滸好漢們死傷慘重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郭靖的祖輩郭盛,也是死於這場戰役的途中。
金庸為何一定要郭靖身死襄陽,就和方臘是一場悲劇,但施耐庵一定要這樣寫的道理一樣。
時間不允許啊。
梁山好漢征方臘是1123年,靖康之難就發生在1127年。
如果不討方臘,梁山諸將在4年之後該何去何從?金軍來了你擋不擋的住?
擋得住那就改變架空了歷史,擋不住又如何能稱英雄好漢,所以最後結局還是死。
郭靖也是如此,他守了一輩子襄陽,如果最後苟活逃跑,必定一世英名掃地。
難道讓他在城破之時,突然看破了天地間的真正奧秘,悟出了第十九掌嗎?
然後郭靖單掌推出,一道百丈金龍於他身上騰空出世,橫掃撲向蒙古大軍,瞬時間天地變色,數萬蒙古士兵頃刻斃命,忽必烈無奈之下只得撤軍。
至此郭靖一人一城護得大宋江山百年安全,最後由武入道踏碎虛空而去?
只有網文小說,才會用這種套路這樣寫。
金庸和施耐庵自然不同,所以讓梁山英雄和方臘同歸於盡,讓襄陽和郭靖一同消失,既契合了歷史,又保存了威名,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