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回族和漢人不一樣
A. 回族跟漢族在長相上有什麼差異
回族三大姓 馬薩哈,姓薩和姓哈的一般和漢族差異明顯,姓馬的最多,這個很難說長相差異
其他回族姓氏有很多其實就是漢人,國家民族政策你信伊斯蘭教又不是維族就認定你是 回族
其實所謂回族有大量的漢人血統
說實話作為一個西北人看完《寧夏志》我非常討厭回民,和我們西北三省漢人有百年血仇
B. 回族人跟漢族有啥區別
1、飲食不同
漢族:忌諱較少,基本上什麼肉都吃。
回族: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煙、喝酒。
2、宗教信仰不同
漢族:自由,多重信仰。
回族:回族信仰伊斯蘭教。生活習俗各方面受伊斯蘭教影響較大,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三大節日。
3、分布不同
漢族:漢族在中國分布的特點是東密西疏。
據1990年的統計,中國10.39億漢族人口約佔全國總人口的91.92%,其中漢族人口占當地總人口的比例,江蘇、浙江分別為99.77%、99.49%,而新疆、西藏則分別為37.58%和2.05%。
回族:回族分布的特點,總體上看,主要表現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大分散」主要表現為全國2000多個縣(市)幾乎都有回族分布。
(2)為什麼回族和漢人不一樣擴展閱讀
回族日常習俗:
1、飲食
日常生活中,回族不抽煙、不飲酒,但特別喜歡飲茶和用茶待客。由於分散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飲茶習俗,北方回族地區有罐罐茶;雲南回族中有烤茶;湖南回族中有擂茶。
蓋碗茶是西北回族的一種特殊嗜好。最有代表性的是「八寶蓋碗茶」,即蓋碗內泡有茶葉、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紅棗、桂圓、葡萄乾(或蘋果乾)等。
2、服飾
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無論在泉州、廣州、海南等沿海地區,還是在內地,一般都是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
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綠蓋頭清俊嬌麗;白蓋頭干凈持重;黑色蓋頭素雅端正。
3、婚禮習俗
各地回族婚禮形式多種多樣。比較一致的程序是請媒人提親、說色倆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親)、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鬧洞房、擺針線、回門等。婚禮時,男女各家還要擺宴席,招待賓客。
C. 為什麼回族人跟漢族人長的不一樣
都長的一樣的,只是生活上有戒其它食品比如回族有很多不吃豬肉罷了。
D. 回族和漢族有什麼不同嗎
回族飲食
回族飲食具有悠久的歷史,甚至比回族本身的歷史還長,同時最具中國清真飲食的特色,甚至可以說是中國清真飲食的代表。居住在城市的回族,一般都是一日三餐,分早、午、晚三頓。人們的早餐絕大多數也都在街上吃,較普遍的有牛羊肉泡饃、水盆羊肉、水盆雜羔、臘牛羊肉夾饃、肉丸糊辣湯、豆漿油條、麻花油茶、油餅稀飯小菜、水煎包子、肉油飯、疙瘩油茶、鹵汁涼粉、油糕、甑粒、豆腐腦、江米糕、菜盒子、肉盒子,等等。午飯一般也較豐富,除上述的牛羊肉泡饃、水盆羊肉外,餐館里最熱門的就是面條,有牛肉麵、各種手工面、還有涼皮、灌湯包子等等,吃炒菜的人也很多。即使在家吃,也是有的將飯買回家吃,有的是買回半成品,如買回肉湯和飥飥饃自己煮制,或買回擀好的手工面、麻食麵回家煮著吃。晚飯一般都是在家吃,和過去一樣,還是以麵食為主,不少年輕人喜歡吃炒菜米飯;有時工作忙不想做飯,人們也經常在餐館吃飯。
總得來說,回族飲食具有四個特點:
一是主食中麵食多於米食。麵食是回族人民的傳統主食,其品種之多,花樣之新,味道之香,技術之精,都是無與倫比的,顯示回族人民的聰明才智。據統計,回族飲食中,麵食品種達60%多,而其他品種中,也或多或少地運用到麵粉。拉麵、饊子、餄餎、長面、麻食、餛飩、油茶、餛饃等等,經過回族人的製作,都會成為待客的美味佳品,甚至外國人也是一吃為快,好不留戀。
二是回族飲食生活中,甜食佔有一定的地位。回族著名菜餚中,有不少是甜菜,如它似蜜、炸羊尾、糖醋裡脊等。米面中的甜食就更多了,如涼糕、切糕、八寶甜盤子、甜麻花、甜饊子、糍糕、江米糕、柿子餅、糊托等,寧夏回族還把穆斯林的傳統美食油香做成了甜食,調制面團時,給里邊加入蜂蜜、紅糖等。
三是回族特別喜愛吃牛羊肉,這和伊斯蘭教的飲食思想有關。伊斯蘭教倡導食用牛羊雞鴨魚等肉,禁戒豬驢騾及凶禽猛獸之肉。伊斯蘭教所倡導的食物,都是佳美的食物。所謂「佳美的食物」,就是純潔的、可口的、富於營養的食物,更具體地說就是要有良好的外觀形象、鮮香的嗅覺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價值。以羊為例,性情溫順,自身潔凈,其肉美味可口,同時還對身體有滋補食療作用。羊肉成份中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鈣、磷、鐵等礦物質。經常食用羊肉,可以開胃健力,散寒助陽,益腎補虛。
四是回族人民非常重視學習吸收兄弟民族的烹調經驗。幾百年來,回族與漢族等兄弟民族和諧相處,生息與共,引進了很多飲食品種,例如餃子、饅頭、粽子、元宵、月餅等。回族在製作這些品種時,絕不是完全照搬,而是創造性加以改進,例如餃子,不僅僅是將漢族餃子改成清真餃子,而是在佐料、作法,甚至吃法上都進行變革,其中的酸湯餃子就是回族的一大發明。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回族與漢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的飲食交流越來越密切,從而又促進了回族飲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回族服飾
在回族地區,男子一般頭戴黑、白兩色號帽(俗稱「回民帽」),身穿白土布對襟上衣(土稱「尕汗搭」)。扎腰帶,前腰和下穗處綉牡丹花,多結婚時用,平時扎一般粗布。外著青布黑夾夾(黑坎肩)、黑色或藍色長褲,穿白土布襪子(襪頭及後跟處納花)、黑布鞋或用白線勾的線幫鞋。
號帽顏色因年齡而異,婚姻後青年及老年均戴黑色,未婚青年戴白色或紫紅色,小孩戴白色,也有的戴黑色或用白線勾成的號帽。
中老年婦女一般內穿普通袖旗袍、深灰色過膝坎肩,戴過膝長的黑蓋頭(60歲以上者戴白蓋頭)。少女戴綠蓋頭,結婚時穿粉紅色長袍、綉花鞋,平時喜艷色,如綠褲子、玫瑰紅歪襟短褂,背心前後胸均綉花。有的地區戴齊腰長的短蓋頭。女孩9歲以前不戴蓋頭,頭頂常排一大排花發卡,穿中式艷麗短褲褂和短綉花背心及綉花鞋;19歲後出門須戴蓋頭。但是由於很多地區回族長期和漢族相互雜居,因而男女服飾大致與漢族相同。唯有在參加節日慶典活動和禮拜時,方才有明顯的區別。
回族建築
[回族燕兒窩]
回族民居與漢族基本相同,為一樓一底的木結構樓房,頂蓋小青瓦,正面呈「凹」字形,習稱「燕兒窩」。房屋中間為堂屋,多作客廳,漢族供「天地君親師」位,回族貼「卡爾拜」壁掛,也作經堂。兩側為卧室,稱廂房。
清真寺
清真寺又稱「禮拜寺」,阿拉伯語稱作「麥斯吉德」(意為禮拜安拉的場所)。清真寺基本上建在回族聚居區,體現了回族人「圍寺而居」特點。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舉行禮拜和宗教活動的場所,有的還負有傳播宗教知識、培養宗教職業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著重要位置,也是回族建築藝術的代表。
在回民數量較多的大中城市都有歷史悠久、規模較大的清真寺。
回族清真寺一般可分為宮院型(即四周圍牆、走廊)或圓頂型(屋頂為圓拱型)兩大類,都以其庄嚴、神聖、肅穆、幽靜為總的審美特徵。均由禮拜大殿、講經堂、宣禮樓、學房和沐浴室幾大部分組成,禮拜大殿為其主體建築。
早期的回族清真寺多為圓頂式,即阿拉伯式。明代以後,回族清真寺多是以木結構為主的中國古代宮殿式的建築,布局多為四合院形式。
回族藝術
回族群眾喜歡唱「花兒」。民間有不少花兒歌手。回族青年男女在勞動中、路途上、集會時都喜歡唱「花兒」(又名「少年」)。這種民間歌曲有《尕娃兒令》、《河州令》等百餘種曲調,歌詞取材於生活、情景、山川、草木、民俗、人物、歷史事件等,信手拈來用比、興、賦的藝術手法即興唱出,形成生活、愛情、時政、勞動等內容的花兒,優秀者被廣為傳誦,傳承下來,成為具有濃郁特色的回族藝術形式。回族一般禁止在家裡和村莊唱歌跳舞,但在青年人結婚期間例外。
回族姑娘喜歡一種叫做「口弦」的樂器,據說源於阿拉伯。口弦分鐵制和竹製兩種,長約10公分,寬為一頭3公分、一頭2公分,中空,有一劍狀薄簧片。演奏時口噙弦身,左手握柄,右手扯動另一端的線穗,口弦便隨口形、力度發出音調。口弦是回族婦女表達心理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
E. 回族跟漢族人有那些區別
漢族(傳統)重視禮儀、文武並重(文武雙全)、道德、(三皇五帝都是道德中的典範)祭祀(祭祀祖先、祖神)認為祖先就是神仙、積極進取(認為可以通過努力「修煉」成仙等)、重義輕生(古之刺客為心中的正義捨身取義,書生雖無殺敵之力但有敢死之心、將軍死戰不退歷史中太常見、漢朝為親人復仇殺官還會受到法律的保護各個階層的尊敬、將軍戰死帝國覆滅時隨之慷慨赴死的也不少啊!明朝崇禎皇帝在帝都受到威脅時也不調動山海關防禦外族的邊軍,帝都被破時拒絕逃跑,說:「君王死社稷。」我認為他也許不是個好皇帝但是個有擔當的大丈夫。)、至於現在的漢族,你自己知道了,我也沒什麼好說的。
回族古時候,好象有個波絲帝國來著,具體不太清楚,看他們的神話傳說,說明其民族很野蠻,現在嗎?也很野蠻,很齊心,當官的都怕他們,法律都從建國開始就專門對其,進行各種優待,例如人家殺人,販·毒也最多關幾年就出來了。人家是社會的主人翁,我們鬼知道是什麼?
F. 回族的人,在吃飯上和漢族有什麼不一樣
飲食習慣概述回族分布較廣,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回族偏愛麵食,喜食麵條、面片,還喜食調合飯。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油香、饊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是節日饋贈親友不可少的。民間特色食品有釀皮、拉麵、打鹵面、肉炒麵、豆腐腦、牛頭雜碎、臊子面等。多數人家常年備有發酵面,供隨時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習慣飲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的青魚、鰱魚、鰉魚等。鴿子在甘肅地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聖鳥,可以飼養,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徵得伊瑪目(宗教職業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 回族長於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技法,風味迥異的清真菜餚中,既有用發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區的回族民間還喜食腌菜。 回族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凈的水均不飲用。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飲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區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萬盛馬糕點、羊筋菜、金鳳扒雞、翁子湯圓和綠豆皮等。青海省西寧市,回族著名的萬盛馬糕點影響很大。河北石家莊的金鳳扒雞、保定的馬家鹵雞和白運章包子,遼寧沈陽市的馬家燒麥,義縣的伊斯蘭燒餅,陝西的牛羊肉泡饃,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湯圓、綠豆皮、牛肉米粉在當地都很有名氣。盛行於寧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羅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等套菜馳名全國。「五羅」是指五種炒菜同時上齊,「四海」是指四種帶湯汁的菜餚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分別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謚美之詞。 日常食品居住在城市的回族,早餐大多都是在家烹制牛羊肉泡饃,或烙飥飥饃配炒鹹菜吃,或配臘牛羊肉吃,還有的老人喜歡配炒花生米吃。午餐吃牛羊肉泡饃的人也較多,還有很多家庭喜歡吃飥飥饃配炒菜。炒菜一般也較簡單的家常菜,如蓮花白炒肉、芹菜炒肉、醋溜土豆絲、醋溜西葫蘆、辣子炒鹹菜、炒辣子醬等。晚餐大多數都吃面條,面條的種類很多,有碎面、長面、撈面、籠面等,也吃餃子、蒸包子、烙包子、韭餅等。 散居在各地農村、山區、牧區的回族,其飲食習俗多受居住地的影響。例如寧夏南部山區的回民,以土豆、蕎麥、莜麥、糜子、豌豆為主食,新疆阿爾泰地區回民吃馬肉和奶食品,米麵食品退居次要地位,這顯然是受哈薩克飲食習俗的影響,居住在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和西藏一帶的回民,主食與藏民一樣,吃青稞、豌豆、三餐離不開糌粑和酥油茶。西北地區農村的回族飲食,最有特色者當屬民間宴席。「九碗三行」就是回族的正宗宴席,一般在舉辦婚喪禮儀活動中,多用這種宴席招待眾多的客人及親屬。 從總體上看,回族的日常食品有如下鮮明的特點: 一是主食中麵食多於米食。麵食是回族人民的傳統主食,其品種之多,花樣之新,味道之香,技術之精,都是無與倫比的,顯示回族人民的聰明才智。據統計,回族飲食中,麵食品種達60%多,而其他品種中,也或多或少地運用到麵粉。拉麵、饊子、餄餎、長面、麻食、餛飩、油茶、餛饃等等,經過回族人的製作,都會成為待客的美味佳品,甚至外國人也是一吃為快,好不留戀。 二是甜食佔有一定的地位。這和阿拉伯穆斯林喜歡吃甜食有一定的淵源關系。阿拉伯穆斯林婦女生下小孩後,用蜜汁或椰棗抹入嬰兒口中,才開始哺乳;寧夏回族嬰兒出生後,也有用紅糖開口之俗。回族著名菜餚中,有不少是甜菜,如它似蜜、炸羊尾、糖醋裡脊等。米面中的甜食就更多了,如涼糕、切糕、八寶甜盤子、甜麻花、甜饊子、糍糕、江米糕、柿子餅、糊托等,寧夏回族還把穆斯林的傳統美食油香做成了甜食,調制面團時,給里邊加入蜂蜜、紅糖等。 三是在菜餚中牛羊肉菜比重很大。回族特別喜愛吃牛羊肉,這和伊斯蘭教的飲食思想有關。伊斯蘭教倡導食用牛羊雞鴨魚等肉,禁戒豬驢騾及凶禽猛獸之肉。劉智在《天方典禮》中說「飲食,所以養性情也」,「凡禽之食谷者,獸之食芻者,性皆良,可食」,又說「惟駝、牛、羊獨具純德,補益誠多,可以供食」。伊斯蘭教所倡導的食物,都是佳美的食物。所謂「佳美的食物」,馬堅先生解釋說,就是純潔的、可口的、富於營養的食物,更具體地說就是要有良好的外觀形象、鮮香的嗅覺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價值。以羊為例,性情溫順,自身潔凈,其肉美味可口,同時還對身體有滋補食療作用。羊肉成份中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鈣、磷、鐵等礦物質。經常食用羊肉,可以開胃健力,散寒助陽,益腎補虛。 日常飲品回民最喜愛的傳統飲料是茶。茶既是回族的日常飲料,又是設席待客最珍貴的飲料。茶是回族人民飲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無論西北東北或西南,也無論是城市鄉鎮或農村,只要到回族家做客,熱情的主人都會首先端上一碗熱騰騰的釅茶。回族很講究茶具,不少回族家庭都備有成套的各式各樣的茶具。過去煮茶或沏茶所用的壺,一般都是銀和銅製做的,形式多樣,別具一格,有長嘴銅茶壺、銀鴨壺、銅火壺等。現在沏茶一般都用瓷壺、蓋碗或帶蓋瓷杯,煮茶多用錫鐵壺,夏天講究用紫砂壺。 蓋碗茶是西北回族一種獨特的飲茶方式,相傳始於唐代,相傳至今,頗受回族人民喜愛。蓋碗茶由托盤、茶碗和茶蓋三部分組成,故稱「三炮台」。每到炎熱的夏季,蓋碗茶便成為回族最佳的消渴飲料;到了嚴寒的冬天,農閑的回族人早晨起來,圍坐在火爐旁,或烤上幾片饃饃,或吃點饊子,總忘不了刮幾盅蓋碗茶。 回族人還把蓋碗茶作為待客的佳品,每逢古爾邦節、開齋節或舉行婚禮等喜慶活動,家裡來了客人時,熱情的主人都會給您遞上一盅蓋碗茶,端上饊子、乾果等,讓您下茶。敬茶時還有許多禮節,即當著客人的面將碗蓋打開,放入茶料,沖水加蓋,雙手捧送。這樣做表示這盅茶是專門為客人泡的,以示尊敬。如果家裡來的客人較多,主人根據客人的年齡、輩份和身份,分出主次,先把茶奉送給主客。 喝蓋碗茶時,不能拿掉上面的蓋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茶葉,而是左手拿起茶碗托盤,右手抓起蓋子,輕輕地「刮」幾下,其作用是一則可潷去浮起的茶葉等物,二則是促使冰糖融解。刮蓋子很有些講究,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變清湯。每刮一次後,將茶蓋呈傾斜狀,用嘴吸著喝,不能端起茶盅接連吞飲,也不能對著茶碗喘氣飲吮,要一口一口地慢慢飲。主人敬茶時,客人一般不要客氣,更不能對端上來的茶一口不飲,那樣會被認為是對主人不禮貌、不尊重的表現。網路答案 望採納。
G. 回族人為什麼長得跟漢族人一樣啊都不是一個民族的啊
回族祖上確實是中東過來的,不過和漢族童婚幾百年了,血脈稀釋得幾乎沒有了。可以說回族和漢族在血緣上幾乎沒有差別。民國時期,國家分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其中的回指的是現在的維族,反而現在的回族在當時是屬於漢族的,只不過信了教。
H. 回族的生活習慣與漢族有哪些不同
回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古老文化。特別是回族的習俗文化和生活習慣,引起了大家對他們的關注。回族是以漢語為共同語,但是在宗教生活和社會交往中,他們又有獨特的一面,主要是夾雜著大量的只有穆斯林內部交流的詞彙或著是短語。那麼回族的生活習慣和漢族有哪些不同點呢?
第一點:飲食方面
漢族人通常是以小米、玉米和稻米等為主,以蔬菜、豆製品和雞、魚、豬牛、羊肉等為副食,以大米為主食,習慣用大米做成米飯或著是米粥、米粉、米糕、湯圓和粽子等各種不同的食品;用小麥弄成麵粉,然後在做成饅頭、面條、花捲、包子、水餃、混沌、油條等其它的麵食。
而回族人在飲食上是有許多的講究和忌諱的,他們不吃豬肉,但是特別喜愛吃牛羊肉。在主食方面來說,麵食要多於大米。麵食它是回族人民的一個傳統主食,品種多鍾多樣。回族在飲食中,麵食的品種就達到了60%多。其中還有甜食,也佔有一定的地位。
第四點:喪葬
回族都是實行的土葬。人在去世以後,一般要是在晚上亡故的話,那麼就在凌晨出葬,停亡人不能超過三天。出葬前,還要洗凈全身,這叫"著水"。一般是根據亡人無常的時間長短來採取一些不同規模的紀念活動。紀念一般都是從埋葬的當天晚上開始的,有“頭七”、“二七”、“三七”、“四十日”、“百日”和“周年”。
而漢族人在臨終的時候,親屬要為其剃頭、洗腳和穿戴壽衣等。兒女子孫都是要在死者的臨終前日進行夜守候,就稱為“送終”。
第五點:節日
漢族的主要節日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等。
而回族的傳統節日是與伊斯蘭教分不開的。他們有三大節日,分別是: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
I. 回族人和漢族人長相有什麼區別
1、體型大小不同。藏族人脂肪型胖得較少,老年婦女瘦的多。男子臉型像刀切般,有稜有角。由於高原缺氧,無論男女走路行動緩慢。身材高大,華北,西北,東北人普遍比南方人高6-10cm 是東亞身高最高種族,也是除巴塔哥尼亞印第安人外,最高的黃種人。
2、留鬍子習慣不同。大多數回族人都住在虎湖或下巴。漢人不留胡湖,有剃須的習慣。
3、眼睛形狀不同。內眼角低,外眼角高,既眼睛向上傾斜。眼角內側有蒙古褶,既內側上眼皮在眼角處向下遮蓋淚腺,而形成的褶,面骨寬。藏族男子臉型多呈用字,申字型,腮部咬肌發達,顴骨較高,三角眼細眯眼較多,女子圓臉,國字臉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