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層土質為什麼不一樣
⑴ 為什麼每個朝代的土質多會不同
放眼中國古代所有的王朝,每朝每代的國土面積都是不一樣的,當然土質有很大的不同呢,你看看最大的疆域圖恐怕就是元朝唐朝,這是最大的,地跨南北東西能耕種的地方基本上全給佔了。
然後你再看看那些南方政權呢,這樣你就會明白,因為由於國土面積的不同,導致土壤也就不同了唄。
⑵ 地球表層自然環境干濕度地域分異規律,並舉例說明。
地球表層自然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地球表層自然環境存在著一定的分異規律。所謂地域分異規律,是指地球表層自然環境及其組成要素在空間分布上的變化規律,即地球表層自然環境及其組成要素,在空間上的某個方向保持特徵的相對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和有規律的變化。
一、緯度地帶性
由於太陽輻射隨緯度不同而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導致地球表面熱量由赤道向兩極逐漸變少,因而產生地球表面的熱量分帶: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表13-2)。由於這些熱量帶平行於緯線呈東西向分布,並且隨著緯度的高低呈南北向的交替變化,故稱之為緯度地帶性。熱帶分布在赤道附近及其兩側,熱量平衡大於75 kcal/cm2a,是地球上最熱的地帶;亞熱帶分布在熱帶兩側的低緯度地區,熱量平衡在75~45 kcal/cm2a之間,南半球的亞熱帶叫做南亞熱帶,北半球的亞熱帶叫做北亞熱帶;溫帶分布在亞熱帶兩側、中緯度地區,其熱量平衡在45~35 kcal/cm2a之間,南北半球各有一個溫帶,分別叫做南溫帶和北溫帶;寒帶分布在高緯度地區,熱量平衡小於35千卡/平方厘米/年,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帶,位於南半球的寒帶叫做南寒帶,位於北半球的叫做北寒帶(圖13-12)。由上可知,實際上地球上的熱量帶有7個,即熱帶、南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北寒帶。由於熱量的不同,導致了各個地帶的地表環境不同。當然有時些熱量帶可進一步細分。
緯度地帶性規律是全球尺度的地域分異規律。由於受海陸分布、大氣環流、洋流等因素的影響,緯度地帶性有時會受到干擾,顯得沒有這么理想,但緯度地帶性規律卻是普遍存在的。
熱力基礎-輻射平衡(R)
(千卡/平方厘米/年)
分帶
<35
35-45
45-75
>75
寒帶
溫帶
亞熱帶
熱帶
中國地域寬廣,南端的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的緯度只有4oN左右,北端黑龍江省的漠河緯度可達53o31'N。南北跨度近50個緯度,約5500 km。因此地帶性比較明顯,跨越了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南方暖熱、北方寒冷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干濕度分帶性
全球陸地降水量的89%來自海洋濕潤氣團,而海陸間的水交換強度越深入內陸越弱,因此導致了大部分大陸上的干濕度,由海岸線附近向大陸內部發生規律性的變化:沿海地帶比較濕潤,向內陸逐漸變乾燥。簡言之,由於海陸分布導致的干濕度由海向陸的帶狀分布規律,就稱為干濕度分帶性。
干濕度分帶往往平行於海岸線分布。由於大陸東西兩側海岸線比較長也比較完整,導致干濕度分帶近似呈南北延伸、東西演替,故干濕度分帶性曾經被稱為經度地帶性。但研究發現,干濕度分帶並不與經線平行,而是與海岸性平行,干濕分帶演替的方向也不完全呈東西向而是垂直於海岸線。因此"經度地帶性"這個名稱已經廢除。由於干濕度分帶性的存在,導致了植被、土壤等也同樣具有平行於海岸線的分帶性。
干濕度分帶性是大陸尺度的地域分異規律,在寬廣的大陸上,尤其是季風大陸區,比較明顯。
我國的干濕度分度帶性非常明顯,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隨著離海岸距離的增加,降水逐漸減少。如果垂直於降水量等值線從上海到內蒙古的額濟納旗做一個剖面,年降水量隨著離海距離的增大而遞減。在年降水量大於100毫米的情況下,年降水量(P)與離海岸線的距離(L)成直線相關。相關系數可以達到.0.98,標准差ε為59.5。相關方程可以寫為:
P=1150-0.56L
其中P的單位為mm,L的單位為km。
由於降水的分帶性,導致了植被、土壤也呈現出類似的分帶性。植被由沿海地區的森林向陸地逐漸變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三、垂直帶性
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大,氣溫逐漸降低,降水也呈現出一定的變化,因而導致了氣候、植被、土壤和自然景觀呈現出垂直方向上的帶狀分布與變化,這就是垂直帶性。簡言之,垂直帶性就是自然景觀隨海拔高度而呈現出的帶狀分布與變化規律。
垂直帶性出現在山區或高原邊緣,是地區尺度(中尺度)的地域分異規律。只要山地有足夠的高度、相對高差足夠的大,就可以自下而上形成一系列垂直自然帶。最下面的一個帶叫做基帶,所有的垂直帶的有規律的排列,叫做垂直帶譜。山地垂直帶譜的特徵取決於山地所在的水平地帶與山地的高度、走向等山文特徵。山地所在的水平地帶就是山地垂直帶譜的基帶。從赤道到極地,從沿海到內陸,基帶不同則決定了垂直帶譜的不同。在足夠的降水條件下,緯度越低、海拔高度與相對高差越大,垂直帶數越多,垂直帶譜越完整;反之,緯度越高、海拔高度與相對高差越小,垂直帶數越少,垂直帶譜越不完整。如果一座足夠高的山地位於水充足的赤道地區,那麼這座山上將會出現一個完整的類似於從赤道到極地排列的自然景觀帶譜。表現在植被上,將會依次出現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高山灌叢、高山草甸、高山冰雪凍土帶。
在乾旱地區,由於水的缺乏,垂直帶譜往往不明顯。在山地的迎風坡與背風坡,由於水條件不同,在陽坡與陰坡,由於熱量條件不同,導致了同一山地不同的山坡的垂直帶譜不同。喜馬拉雅山位於亞熱帶地區,南坡降水量比較豐富,因此南坡出現了比較好的垂直帶譜,它的基帶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向上依次為山地暖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帶、山地寒溫帶針葉林帶、亞高山寒帶灌叢草甸帶、高山寒凍草甸墊狀植被帶、高山寒凍冰磧地衣帶和高山冰雪帶。而北坡由於受高原地形與降水的影響,其垂直帶譜與南坡完全不同。
垂直帶譜是水平地帶性在垂直方向上的變異,但不是水平地帶性的克隆。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
四、其他地域分異規律
除了上述地域分異規律外,還有一些不太明顯的或影響范圍較小的地域分異規律。
(一)構造-地貌成因的地域性分異
由於構造及構造運動,形成了不同的地貌單元與景觀,例如,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等。由於發生學上的一致性,各個構造-地貌單元內部自然環境具有相對一致性,而各個構造-地貌單元之間卻有比較大的差異。如青藏高原內部的寒旱特徵,與周圍地區均不相同,構成了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自然區劃中,單獨劃分為一個大區。由於構造-地貌分異造成的自然景觀的地域分異叫做構造-地貌成因的地域性分異。
(二)具有地方氣候背景的地域分異
地方性氣候也會引起地表環境的空間分異。例如,湖泊及其周圍氣溫變差比較小,濕度比較大;而向外圍氣溫變差逐步增大,濕度降低。這種現象在乾旱區更加明顯。在沙漠區的綠洲,空氣濕度比較大,風速比較小,溫度變差也比較小;但隨著離開綠洲距離的增加,空氣濕度減小,風速增大,溫度變差也增大。城市中心的溫度比較高、濕度比較小,而由城市中心向外圍到郊區,溫度逐步降低、濕度也逐漸增大。
(三)地貌部位與小氣候引起的地域分異
地貌部位與小氣候,同樣可以引起地表環境的空間分異。山頂與山坡、谷底與谷坡、陽坡與陰坡、階地與漫灘、洞內與洞外、扇頂與扇緣,不同的地貌部位具有不同的水分與熱量條件,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環境與景觀。在同一地貌部位,由於岩性、土質、排水條件的不同,也會引起地表環境的分異,只不過這是更小尺度的地域分異。
(四)高原地帶性
由於高原不僅海拔高度大,而且還跨越了比較大的水平空間,因此其地域分異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1)高原的自然地帶從邊緣向內部輻合,具有明顯的多向輻合的特徵;(2)較之同緯度的低海拔自然地帶高原地帶具有偏向極地的特徵;(3)高原地帶具有與同緯度低海拔自然地帶完全不同的熱量背景;(4)山地垂直帶譜是水平帶譜在垂直方向上的變異,而高原水平帶譜卻是山地垂直帶譜在巨大高程上的水平變異。由於這些特殊性的存在,故有必要單獨列出,張新時稱之為高原地帶性(1978)。
陸地干濕度分異與山地垂直分異是否屬於地帶性規律
地域分異規律指「自然地理環境整體及其組成要素在某個確定方向上保持特徵的相對一致性,而在另一確定方向上表現出差異性,因而發生更替的規律」[1]。一般將地域分異規律分為緯度地帶性和非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也即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分異規律。因距離海洋遠近不同而形成的陸地干濕度分異(即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和因山地海拔增加而形成的垂直地域分異,在地理環境中都不能呈近似環球性的帶狀連續分布,而且與緯度之間也沒有確定的關系,因此都應該屬於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而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以及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中,卻將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與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三者均稱為地帶性分異規律,甚至將陸地干濕度分異稱為所謂的「經度地帶性」 [2] [3]。這與科學的地域分異規律顯然是相悖的。
1 地帶性分異僅指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而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和山地垂直地域分異均應屬於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地帶性分異即緯度地帶性分異,指地理環境的某些特徵呈近似環球性帶狀連續分布的地域分異現象。1899年,地帶學說的創立者俄羅斯學者B.B.道庫恰耶夫在他發表的《關於自然地帶的學說》中指出,「由於地球離太陽所處的一定位置和地球自轉並呈球形,使地球的氣候、植物和動物分布均按一定的嚴格順序由北向南有規律地排列,從而使地表分化為各個地理帶……這些地帶或多或少與緯圈平行。」 [1] 「帶和地帶只在理想狀況下呈東西方向延伸,並具有環球分布特點,同時沿南北方向發生更替。」 [1] 從中可以看出,他所認為的「帶與地帶」其實就是緯度地帶,東西延伸南北更替、呈近似環球性帶狀連續分布。
隨著地理科學的發展,大量事實也證明了地帶性就是緯度地帶性。一方面,地理環境及其組成要素(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均具有地帶性特徵,這種地帶性分異呈東西延伸、南北更替[1];另一方面,不僅陸地上具有地帶性,海洋上同樣也具有東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地帶性分異特徵[1]。這些事實均說明,呈地帶性分異的自然景觀在地理環境中表現為東西延伸南北更替、呈近似環球性(不管是陸地還是海洋)的帶狀連續分布。這種東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分異現象與緯度之間也保持著某種確定性的關系,它們隨著緯度的變化而呈現出特定的變化規律,例如5°N附近地區為熱帶雨林景觀、25°N附近地區為熱帶或亞熱帶沙漠景觀、65°N附近地區為寒帶或亞寒帶苔原景觀等。所以這種地帶性分異實際上就是緯度地帶性分異即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陸地干濕度分異主要是指「熱量背景相同或近似的各緯度區域內部,以年降水量由沿海向大陸腹地方向遞減為契機,所引發的區域自然景觀及其各組成要素的變化」[1]。隨著從沿海向內陸水分的減少,陸地自然景觀呈現出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的有規律變化[2]。這種分異也稱為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在中緯度地區表現比較明顯。但是這種分異現象只是與海洋或海岸線的距離有一定的聯系,自然景觀並不能在南北方向上呈近似環球性的帶狀連續分布,如大陸東岸的常綠闊葉林景觀就不能沿經線方向延伸全球,因此陸地干濕度分異不應該是地帶性分異現象。垂直分異是山地特有的地域分異現象,當山地具有足夠的海拔和相對高度時,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水熱狀況也出現差異,形成了不同的垂直氣候,進而導致地理環境各要素以及地理環境整體發生相應變化,在不同高度形成不同的地貌、植被、土壤等垂直自然景觀 [1] [2]。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僅僅局限在高山地區,在地理環境中更不是呈近似環球性的帶狀連續分布,因此也不應該屬於地帶性分異現象。
2 「經度地帶性」以及用之來替代陸地干濕度分異均缺乏科學性
如前所述,地帶性就是緯度地帶性,它是地理環境的某些特徵水平方向上呈近似環球性帶狀連續分布的分異現象,這種分異與緯度保持著某種確定性關系。至今我們尚未發現地理環境及其要素東西更替南北(沿經線方向)延伸、呈近似環球性帶狀連續分布的分異現象,因而「經度地帶性」的說法不科學。而陸地干濕度分異不是地帶性分異現象,不可能象緯度地帶性那樣呈近似環球性帶狀連續分布,同時也不可能與經度保持著某種確定性關系。陸地干濕度分異是由於水分從沿海向內陸遞減而引發的變化,「如果大陸足夠廣闊,周邊是海洋,干濕度分異應該表現為以四周的海岸帶為起點,以內陸荒漠為中心的多向輻合式變化」[1],因此陸地干濕度分異的界線與經線沒有太大的關聯,卻與海岸線有著某種近似的平行現象[1],分異現象或自然景觀的更替方向或多或少的與海岸線相垂直[1]。因而陸地干濕度分異不能用本身就缺乏科學性的「經度地帶性」來說明。
「經度地帶性」的提法以及用「經度地帶性」來替代陸地干濕度分異均缺乏科學性,經不住推敲。
⑶ 月球上面的土壤,和地球上的有什麼差別研究月球土壤有什麼作用
絕大多數科學家其實是將月球土稱之為「風化浮土」,而並非「土壤」。月球浮土的形成是因為流星的沖擊,將岩石分裂成較小的石塊或粒子。太陽風暴射出的帶電粒子流,又將這些岩石粒子不停磨碎,直至浮土一樣細微。這一過程,被稱為「風化」。所以,「風化浮土」的名字由此得來。
3.不同的用途。地球上的土壤可以生長種植植物。但是,月球上的環境確實不適合種植植物。為了實現這一想法,科學家們必須不斷努力。在這一點上,仍然不可能在月球上種植。
⑷ 科學家奮力研究月球土壤,月土和地球土壤有什麼區別
月球表面幾乎所有的岩石都是火成岩,因此可以斷定月球土壤的主要成分也是火山岩風化物,相比之下,地球表面最普遍的岩石是沉積岩,因此地球土壤沉積岩風化成分更多。
另外,地球擁有植物、動物等生物體系,因此土壤成分也包含生物屍體的腐殖質。而從元素成分的角度講,月球土壤相對富含鐵和鈦元素,鋁、鈣、硅等元素的含量也要高於地球土壤。不過,人類當前對月球土壤的分析,還僅限於探測器帶回來的土壤,並不全面。
最後,研究月球土壤不一定有用,因為人類能否走出太陽系、銀河系真的是一個未知數,且人類存在時間能否支撐到走出地球也是一個未知數,但地球能存在多長時間、人類能達到什麼樣的科技文明也不好妄下結論,分析月球土壤或許不能對當下產生科技影響,但卻可以為子孫後代走出太陽系、銀河系做充足准備。
⑸ 月球土壤和地球土壤有什麼區別人類研究月球土壤有何用處
月球土壤跟地球有什麼差別?不要看月球距離我們地球很近,其實兩者相差很遠呢。
嚴格來說月球表面上的「浮土」還不能稱之為土壤,那麼土壤是怎麼定義的呢,它是能生長植物,由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構成的,具有肥力的風化層,土壤最鮮明的個性就是具有生命特徵。
此外,通過研究月壤,科學家們能在地球上知悉我們周圍宇宙35億年前的變化情況。長期以來,月球的起源是怎麼來的,一直有爭議,通過同位素年齡法可以探知月岩形成的時間,來推測月球的演化進程。
時隔40多年,我們帶回來的月壤還會有驚人的發現,讓我們靜聽好消息吧。
⑹ 地層土質怎麼化分
土質分類;全國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1984)
Ⅰ.耕地,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包括新開荒地、休閑地、輪歇地、草田輪植地;以種植農作物為主間有零星果樹、桑樹或其它樹木的土地;耕種三年以上的灘地和海塗。耕地中包括南方寬<1.0m,北方寬<2.0m的溝渠、路、田埂。
11.灌溉水田,有水源保證和灌溉設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以種植水稻、蓮藕、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輪作地。
12.望田地,無灌溉工程設施,主要依靠天然降水,用以種植水稻、蓮藕、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無灌溉設施的水旱輪作地。
13.水澆地,指水田、菜地以外,有水源保證和灌溉設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
14.旱地,無灌溉設施,靠天然降水生長作物的耕地,包括無固定灌溉設施,僅靠引洪灌溉的耕地。
15.菜地,種植蔬菜為主的耕地,包括溫室、塑料大棚用地。
Ⅱ.園地,種植以採集果、汁、根莖等為主的集約經營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蓋度>50%,或每畝株數大於合理株數70%的土地,包括果樹苗圃等用地。
21.果園,種植果樹的園地。
22.桑園,種植桑樹的園地。
23.茶園,種植茶樹的園地。
24.橡膠園,種植橡膠樹的園地。
25.其它園地,種植可可、咖啡、油棕、胡椒等其它多年生作物的園地。
Ⅲ.林地,生長喬木、竹類、灌木、沿海紅樹林等林木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綠化用地,以及鐵路、公路、河流、溝渠的護路、護岸林。
31.有林地,樹木郁閉度>30%的天然、人工林。
32.灌木林,覆蓋度大於40%的灌木林地。
33.疏林地,樹木郁閉度10~30%的疏林地。
34.未成林造林地,指造林成活率大於或等於合理造林株數的41%,尚未郁閉但有成林希望的新造林地(一般指造林後不滿3—5年或飛機播種後不滿5—7年的造林地)。
35.跡地,森林採伐、火燒後,五年內未更新的林地。
36.苗圃,固定的林木育苗地。
Ⅳ.牧草地,生長草本植物為主,用於畜牧業的土地。
41.天然草地,以天然草本植物為主,未經改良,用於放牧或割草的草地,包括以牧為主的疏林、灌木草地。
42.改良草地,採取灌溉、排水、施肥、松耙、補植等措施進行改良的草地。
43.人工草地,人工種植牧草的草地,包括人工培植用於牧業的灌木。
Ⅴ.居民地及工礦用地,指城鄉居民點、獨立居民點以及居民點以外工礦、國防、名勝古跡等企事業單位用地、包括其內部交通、綠化用地。
51.城鎮、市鎮建制的居民點,不包括市鎮范圍內用於農、林、牧、漁業生產用地。
52.農村居民點,鎮以下的居民點用地。
53.獨立工礦用地,居民點以外獨立的各種工礦企業、採石場、磚瓦窯、倉庫以及其它企事業單位的建設用地,不包括附屬於工礦、企事業單位農副業生產基地。
54.鹽田,以經營鹽業為目的、包括鹽場及附屬設施用地。
55.特殊用地,指居民點以外的國防、名勝古跡、風景旅遊、墓地、陵園等用地。
Ⅵ.交通用地,居民點以外的各種道路及其附屬設施和民用機場用地,包括護路林。
61.鐵路,鐵路路線及站場用地,包括路堤、路塹、道溝、取土坑和護路林。
62.公路,指國家和地方公路,包括路堤、路塹、道溝和護路林。
63.農村道路,指農村南方寬≥1m,北方寬≥2m的道路。
64.民用機場,民用機場及其附屬設施用地。
65.港口、碼頭,專供客、貨運船舶停靠的場所,包括海運、河運及其附屬建築物,不包括常年水位以下部分。
Ⅶ.水域,指陸地水域和水利設施用地,不包括滯洪區和墾殖三年以上的灘地、海塗中的耕地、林地、居民點、道路等。
71.河流水面,天然形成或人工開挖河流常年水位線以下的面積。
72.湖泊水面,天然形成的積水區常年水位線以下的面積。
73.水庫面積,人工修建總庫容≥10萬立方米,正常蓄水位岸線以下的面積。
74.坑塘水面,天然形成或人工開挖蓄水量<10萬立方米正常水位岸線以下的蓄水面積。
75.葦地,生長蘆葦的土地,包括灘塗上的葦地。
76.灘塗,包括沿海大潮高潮位與低潮位之間的潮浸地帶,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間的灘地、時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灘地;水庫、坑塘的正常蓄水位與最大洪水位間的面積。常年水位線一般按地形圖水線求得,或另行調繪。
77.溝渠,人工修建,用於排灌的溝渠,包括渠槽、渠堤、取土坑、護堤林。指南方寬≥1m,北方寬≥2m的溝渠。
78.人工建築物,人工修建,用於除害興利的閘、壩、堤、水電廠房、揚水站等常年水位線以上的建築物。
79.冰川及永久積雪,表層被冰雪常年覆蓋的土地。
Ⅷ.未利用土地,目前還未被利用的土地,包括難利用的土地。
81.荒草地,樹木郁閉度<10%,表層為土質,生長雜草,不包括鹽鹼地、沼澤地和裸露地。
82.鹽鹼地,表面鹽鹼聚集,只生長天然耐鹽植物的土地。
83.沼澤地,經常積水或漬水,一般生長濕生植物的土地。
84.沙地,表層為沙覆蓋,基本為無植被的土地,包括沙漠,不包括水系中的沙漠。
85.裸土地,表層為土質,基本無植被覆蓋的土地。
86.裸岩、石礫地,表層為岩石或石礫,其覆蓋面積>50%的土地。
87.田坎,主要指耕地中南方寬≥1m,北方寬≥2m的地坎或堤壩。
88.其它,指其它未利用土地,包括高寒荒漠,苔原等 地層(stratum[ 'streit�0�5m ])
【地質歷史上某一時代形成的層狀岩石成為地層,它主要包括沉積岩、岩漿岩以及由它們經受一定變質的淺變質岩。】地層是指在某一地質年代因岩漿活動形成的岩體及沉積作用形成的地層的總稱。(所謂的地層是指在地殼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成層和非成層岩石的總稱。從岩性上講,地層包括各種沉積岩、岩漿岩和變質岩;從時代上講,地層有老有新,具有時間的概念。)地殼中具一定層位的一層或一組岩石。地層可以是固結的岩石,也可以是沒有固結的堆積物,包括沉積岩、火山岩和變質岩。在正常情況下,先形成的地層居下,後形成的地層居上。層與層之間的界面可以是明顯的層面或沉積間斷面,也可以是由於岩性、所含化石、礦物成分、化學成分、物理性質等的變化導致層面不十分明顯。
[編輯本段]地層系統的單位是如何劃分
我國地層委員會採用宇、界、系、統、階、亞階等六個地層單位術語。
[編輯本段]地質年代
地質年代是地球演化過程中某一時間階段的劃分方法。
地質年代的單位的劃分
地球的歷史按等級劃分為:宙、代、紀、世、期、亞期等六個地質年代單位。
地質年代共分五個代,為:
1)太古代
2)元古代
3)古生代
4)中生代
5)新生代
其中,古生代共分六個紀: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
中生代分為三個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
新生代分為三個紀,分別是古近紀、新近紀、第四紀。
相對地質年代
相對地質年代指地層的生成順序和相對的新老關系。它只表示地質歷史的相對順序和發展階段,不表示各個地質時代單位的長短。
絕對地質年代
絕對地質年代是指通過對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測定,根據其衰變規律而計算出該岩石的年齡。
[編輯本段]地層和地質年代的關系
每個地層代表著它形成時相應的地質年代。
⑺ 美國用月壤種出菜,為何我國不可以是美國造假還是土質不一樣
月壤中不含任何有機養分,不能用來種菜。月球土壤不含有機質,含水量也非常低,因為美國研究人員往月壤中添加了非常重要的一種物質,加入了營養液。
⑻ 土壤的表層土、下層土和岩石層有什麼不同
1.地球的表面很多地方被土壤和岩石覆蓋著,不同地方的土壤是不一樣的。在校園中、田野里,植物的生長都離不開土壤。
2.土壤里有什麼能夠滿足植物生長的需要?
答:土壤里的腐殖質、沙粒中含有的礦物質、空氣和水。
3.觀察土壤我們有哪些發現?
①肉眼:新鮮土壤有水分,小石子,動植物殘體。
②放大鏡: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砂粒,粉末狀微粒。
4.把土壤倒入水中會有什麼現象? 用玻璃棒攪拌後,會有什麼現象?
答:剛開始水會變渾濁,並冒出許多小氣泡,說明土壤中含有空氣。一段時間後,水中會出現分層現象,上層為水,下層為土壤,最後水會慢慢變清。
攪拌時水會變渾濁,靜置一段時間後,水面漂浮植物殘體等雜質,水中土壤分層,上層的顆粒較小是黏土,越往下顆粒越大,下層顆粒較大是沙粒。
5.用玻璃棒進行攪拌時需要注意什麼?
答:需要注意的是玻璃棒應順著一個方向緩慢攪拌,玻璃棒不要碰到燒杯壁。
6.加熱土壤要注意什麼?會發現什麼?說明了什麼?
答:加熱土壤時,不要觸碰熱的物體。
會發現加熱時燒杯壁上有水滲出,說明了土壤中含有水分。
繼續加熱會聞到一股焦糊味,且土壤的顏色會變淺,這說明土壤中有腐殖質。
7.什麼腐殖質?它有什麼特徵?有什麼作用?
答①腐殖質:地面上死亡的動物、植物完全腐爛後,在土壤中形成的黑褐色物質就是腐殖質。
②腐殖質特徵:腐殖質烤糊後會發出糊臭味。
③腐殖質作用:腐植質能夠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同時還能提供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分。
8.土壤的主要成分組成有哪些?它為什麼能滿足植物的生長需要?
答:土壤由黏粒,沙粒,腐殖質,空氣和水這五種主要成分組成。
植物的生長需要水分,空氣,礦物質養分和陽光。土壤是貯存水分和礦物質養分的載體,土壤中的空氣可以幫助植物根部呼吸,同時它又有鞏固植物根、莖的作用,促進植物對營養的吸收。
9.拓展與應用。
①土壤覆蓋在地球的表面,它是動物、植物和人類生活的"家園",土壤雖然隨處可見,但是地球上可被人們利用的土壤資源是非常有限的
⑼ 土壤為什麼有不同顏色
世界各處各地,不但人的膚色不同,就連土泥的顏色也是各不相同的。
「面朝黃土背朝天"這句話形容的是農民耕作的辛苦,可是為什麼要用「黃」這個顏色呢?還有歌中唱的「我家住在黃土高坡」,我國的所有土地都是黃色的嗎?
在一些緯度比較高的地方,氣候一般都比較溫和、乾燥,降水量往往小於蒸發量,風化作用不強,土壤的狀態為弱淋溶。在這里,雨水只會沖走一些易溶物質,而沖不走鐵、鋁等物質。這里的土壤中含有由鈣和植物生產的碳酸鈣,這些碳酸鈣在土壤中不斷堆積後,就會形成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