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四川的盆地不一樣
Ⅰ 為什麼四川盆地的地形不是盆地
四川的盆地不是盆地,原來是地形水環境,四川可以說是天府之國,在這里可以說污染是非常豐厚的,四川是非常好的一個地方。
Ⅱ 為什麼四川盆地北高南低 南部不是雲貴高原嗎
四川位於中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即處於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二級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帶,高低懸殊,西高東低的特點特別明顯。西部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東部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間。全省可分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區、川西北丘狀高原山地區、川西南山地區、米倉山大巴山中山區五大部分。
川西高原為青藏高原東南緣和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兩部分。川西高原與成都平原的分界線便是今雅安的邛崍山脈,山脈以西便是川西高原。川西北高原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分為丘狀高原和高平原。丘谷相間,谷寬丘圓,排列稀疏,廣布沼澤。川西山地西北高、東南低。根據切割深淺可分為高山原和高山峽谷區。
Ⅲ 四川盆地的盆地特徵
四川盆地可明顯分為邊緣山地和盆地底部兩大部分,其面積分別約為10萬多和16多萬平方公里。邊緣山地多中山和低山。景觀各要素過渡性明顯,如動植物組成上分別滲透了華中區、西南區、青藏高原區和華北區的成分。邊緣山地區從下而上一般具有2~5個垂直自然分帶。邊緣山地是四川多種經濟林木和用材林基地。農業上水土流失嚴重。盆地底部多丘陵、低山和平原。地表組成物質新而單一,多砂泥岩與第四紀沉積物。氣候上屬中亞熱帶,熱量遠比邊緣山地為高,但降水量不及邊緣山地。植被為人工的次生林木所代替,覆被率低,耕地連片,夏伏旱和洪澇是這一地區最大災害。
盆地內部地形地貌顯示出明顯的三分特點,即盆西平原地貌、盆中丘陵地貌和盆東山地地貌,三者以華鎣山和龍泉山為界。 盆地底部
(1)在龍泉山和龍門山、邛崍山之間的盆西平原,系斷裂下陷由河流沖積而成,面積約8000平方千米,為我國西南最大的平原,因成都位於平原之中, 故稱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海拔460米~750米,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表平坦,相對高差一般不超過30米~50米,它由岷江、沱江、涪江、青衣江等八條河流沖積聯綴而成,土壤肥沃,河渠稠密,有著名的都江堰自流灌溉,素有「天府」之稱。
(2)在龍泉山和華鎣山之間的盆中丘陵,地勢低矮,海拔大多在300米~500米之間,相對高差50米~150米,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岩層近於水平,在流水的長期侵蝕切割作用下,形成台階狀的方山丘陵,南部多淺丘,北部多深丘。丘陵地表軟硬相間的紫紅色砂、頁岩極易風化為紫色土,富含磷鉀,自然肥力較高,宜種性廣,是四川全省糧食、經濟作物主產區。
(3)華鎣山以東為盆東平行嶺谷區,由多條近東北西南走向的條狀背斜山地與向斜寬谷組成,山地陡而窄,高700米-1000米,其中,華鎣山高1705米,為盆地底部最高峰。山地頂部的石灰岩被雨水溶蝕後,常成凹槽,故山地大多具有「一山二嶺一槽」或「一山三嶺二槽」的特色。山嶺間的谷地寬而緩,海拔300米~500米,其間丘陵、平壩交錯分布,是平行嶺谷區工農業生產主要地區。
邊緣山地
四川盆地邊緣山地區屬強烈上升的褶皺帶。地貌顯著特徵是,海拔高,過渡性明顯,均為一系列中山和低山所圍繞。盆地北緣米倉山、大巴山近東西走向,是著名的秦巴山地南翼部分,海拔一般在1500米~2200米之間,山勢雄偉,山坡陡峭,溝谷深切,相對高差可達500米~1000米;南緣大婁山屬氣勢磅礴的雲貴高原之一部分;西緣有龍門山、邛崍山、峨眉山,山脊海拔都在1500米至~3000米以上,相對高差可達1000米,屬中國地勢第一級階梯。i峨眉山頂峰高3099米,與附近的平原相對高差達2660米,山勢巍峨秀麗,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四周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脈和高原所環繞,北面是大巴山、米倉山、龍門山,西面是青藏高原邊緣的邛崍山、大涼山,南面是大婁山,東面是巫山。無論從構造還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個典型的盆地。它從震旦紀以來就是地殼比較穩定的大型拗陷區。晚三迭紀的印支運動中成為一個內陸湖盆,但范圍要比今日的四川大得多,中生代堆積了厚達3000~4000米的紫紅色的砂岩和頁岩,因此人們又稱它為「紅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運動使盆地周圍褶皺成山,中間相對下陷,輪廓基本形成,盆地內部地層也發生大規模的變形。東部出現一組北東向的褶皺,稱盆東褶皺帶;中部形成穹窿構造,稱盆中穹窿帶;西部表現成為盆地沉陷帶,為今天盆地的三個地貌區奠定了基礎。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周圍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對下陷, 成都一帶下陷更深。同時,長江切穿巫山,滾滾東流,完成了統一的長江水系,使內流盆地轉變為外流盆地。四川盆地可明顯分為邊緣山地和盆地底部兩大部分,其面積分別約為10萬多和16萬多平方千米。 四川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積26萬多平方千米。四川盆地內部丘陵、平原交錯,地勢北高南低。由於地表形態的不同,以華鎣山、龍泉山為界,盆底可分為三部分:
①華鎣山以東為大致平行的川東嶺谷,由東北—西南走向的許多條狀山體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與平壩,海拔200~500米,是川東農業和人口集中的地方。
②華鎣山和龍泉山之間為方山丘陵。區內由於紫紅色砂頁岩傾角平緩,受切割後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對高度幾十米。當地勞動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層深厚的特點,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頂。
③龍泉山以西為平原。稱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積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海拔約600米。 四川盆地屬揚子准地台四川台坳。古生代時相對隆起,缺乏泥盆系和石炭系。印支運動轉換為大型拗陷,晚燕山運動,特別是喜馬拉雅運動後發生褶皺隆起。盆地的格局主要受北東—南西向及北西向兩條構造線控制,構成了典型的菱形盆地,四川廣元、四川雅安、四川敘永為菱形的四頂點,東西兩邊稍長,為380~430公里,南北兩邊略短,為310~330公里。以上菱形四頂點的連線與盆地內650~750米的等高線大體相當,盆地底部與邊緣山地也以此為分界。四川盆地在距今1.4億年以前,還是內陸湖盆。至距今6.6千萬年時,盆地邊緣山地迅速隆升,長江中上游水系開始溝通。盆地內湖水東瀉奠定了現今之地貌形態。盆地邊緣多低山和中山,山勢陡峻,發源盆地邊緣山地的河流大多為「V」型谷,嶺谷高差都逾500~1 000米, 地表崎嶇,故歷史上就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山脊海拔大多在2000~3000米,西北部與西部可超過3000~4000米,如龍門山4984米,峨眉山3099米,小相嶺4 791米。地表廣泛出露古生代及其以前的石灰岩,其次為板岩、片岩、結晶灰岩、石英岩、砂泥岩和礫岩,局部有花崗岩和玄武岩。石灰岩分布區可見石林、溶洞、暗河、槽谷等喀斯特地貌,盆地南緣興文縣素有「石林洞鄉」之稱(見興文石林)。巫山十二峰和金佛山等名山主要也由石灰岩發育而成。由石灰岩、玄武岩、花崗岩等組成的峨眉山及由砂泥岩、礫岩組成的青城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稱,為中國著名游覽勝地。盆地底部海拔多數在250~700米,地勢東南傾,盆地內各河流均由邊緣山地匯聚盆地底部的長江幹流,形成向心狀水系。地表為大面積的中生代紫紅色砂岩與泥岩所覆蓋,故稱「紅層盆地」,是中國中生代陸相紅層分布最集中地區。四川盆地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為主,次為低山和平原。
海盆時期
四川盆地屬揚子陸台一部分,稱為四川陸台,屬較穩定的地區,但仍經過兩次大規模的海浸。第一次從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開始,延續到3.7億多年的志留紀,不斷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紀時發生加里東運動,除了西部的龍門山地槽繼續下陷外,其餘地區上升為陸。2.7億年前的石炭紀末,發生范圍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為海洋占據。二疊紀時海陸交替,形成重慶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礦。二疊紀末,盆地西部岩漿噴出,峨眉山小金頂及清音閣一帶的玄武岩就在這時生成。
湖盆時期
距今1.9億年的三疊紀,「印支運動」使盆地邊緣逐漸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沒的地區逐漸上升成陸,由海盆轉為湖盆。當時湖水幾乎占據現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稱為「蜀湖」,從此結束了海浸的歷史。在中生代漫長的1億多年裡,盆地氣候溫暖濕潤,到處生長蕨類、蘇鐵和裸子植物,是又一個成煤期,永榮煤礦即在三疊紀和侏羅紀時形成。東起長壽、墊江,西到江油、邛崍,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貴州赤水,還是天然氣富集區。這一時期爬行動物恐龍稱霸一時。1957年在合州發現的「合州馬門溪龍」身長22米,高3.5米,是中國亞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龍化石。
陸盆時期
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發生又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燕山運動」。盆地四周山地繼續隆起,同時產生不少大斷層,如西部的龍門山大斷層和東部的華瑩山大斷層,把盆地分為三部分。蜀湖縮小為僅有2萬平方公里的蜀湖。封閉的盆地地形及急劇縮小的水面,使氣候逐漸變得乾熱,沉積物由海相、海陸交替相變為陸相,大量風化、侵蝕、剝蝕的物質在盆地堆積了數千米厚,形成紅色和紫紅色的砂、泥、頁岩。裸子植物不斷衰退,恐龍滅絕了。內陸湖泊在乾燥條件下,經強烈蒸發,濃度增大,鹽分不斷積累,形成鹽湖,後來泥沙掩埋而保存於地層之中,經過漫長的地質作用形成岩層,自貢一帶是著名的井鹽產地。 2000多萬年前的新第三紀,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距今二、三百萬年的第四紀,地殼再次發生構造運動。從而,四川盆地由內流盆地變為外流陸盆,由封閉的內流區變為外流區,由以堆積為主變為侵蝕為主,經歷了海盆——湖盆——陸盆的滄桑之變。 第四紀是冰川廣布的時代,盆地西北山地發育大量冰川。冰川消融後,大量沉積物由岷江、沱江等攜帶,堆積在西部的凹陷區,即以前的蜀湖之中,最終形成了成都平原。 四川盆地地貌豐富,平原7%,丘陵52%,低山41%。
Ⅳ 四川盆地是中國四大盆地之一,為何被稱為「紫色盆地」
之所以四川盆地被稱之為紫色盆地,那是因為當地的大部分的岩石都是紫色的頁岩,除此之外他們的土外表呈現出一種紫色的外表。因此從遠處看去四川盆地,它就像是一個紫色的陸地一樣,非常的好看,給人一種非常與眾不同的感覺,還有就是因為四川它周圍的地勢都比較的高,靠近一些高原和高山,因此這就形成了一個4周高中間低的一種地形,這就是獨具特色的四川盆地,打造了一個天府之國的所在之處。綜上所述,四川盆地作為我們國家的四大盆地之一,它的海拔在1千米到3千米之間,整個地形呈現的是一種4周高中間低的感覺,也正是因為這些獨具特色的地理風貌,才造就了別具一格的四川美景。
Ⅳ 四川盆地怎麼形成的
四川盆地的形成是由於地殼運動,由原來的湖盆轉變成了今日的盆地。四川盆地的形成可推至遠古時期,住上推萬萬年前歐亞板塊之沖擊所稱為巴蜀湖者,則形成最早即今所稱之赤色盆地。當三迭紀時期,四川盆地繼續下沉,海水煙波,一片汪洋。
經早中三迭紀印支早期運動後,到晚三迭紀,四川盆地進入半鹹水至淡水湖盆沉積;川西甘孜、阿壩地區為濱海環境,氣候溫暖潤濕,植物繁茂」。「侏羅紀時期,巴蜀湖面大為縮小,成為蜀湖,面積約二萬平方公里,巴蜀湖面大約縮小到十分之一」。
之後,受白堊紀開始的喜馬拉雅山運動的影響,巴湖、西昌湖、川滇湖相繼消失,蜀湖退縮到以灌縣、新津以南的蒲江、雅安、洪雅一帶為湖心的位置。至老第三世紀末、新第三世紀初,四川形成了一個地勢起伏和緩、分布廣袤的平原。
(5)為什麼四川的盆地不一樣擴展閱讀:
從地理條件上看,四川位於長江上游地區,西部為地勢高亢的川西高原,東部為盆地。其地勢變化特點為西高東低,高差懸殊,過渡帶狹窄。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東西地貌的差異,明顯可分為兩大部分。
西部為川西高原,屬青藏高原的東南翼,主要由高山和極高山構成,大多數山地頂部海拔4100——4900米,少數在6000米以上;東部的四川盆地,大致以廣元、雅安、敘永、奉節四點聯線為界,盆地底部海拔200——750米,地層平緩,廣泛分布侏羅系、白堊系的紅色砂岩和泥岩,故又有「紅色盆地」之稱。
Ⅵ 為什麼同樣是盆地,四川盆地濕潤,吐魯番盆地的氣候卻很乾燥
LZ您好...
請看圖.
由圖可見,四川盆地的降雨其實和東南季風關系不大,而是西南季風帶來的。(夏季西南季風則是由印度上空的亞洲低壓東側產生的。)
四川盆地西南是呈現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這個山脈的方向與西南氣流的方向幾乎平行,也就是說這些山脈根本擋不住西南氣流,反而還起到了導流的作用,使其進入四川盆地。
而西南季風沖出四川盆地後,才在湖北一帶與東南季風匯合。但總而言之東南季風和四川降雨指定是沒什麼關系的。主要還是印度洋區的水汽。
而與此同時,處於低氣壓北部的吐魯番盆地終年在西風,或者指向低壓的北風的影響
而第一張圖我標出了地形圖,這個天山,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向東還延伸到祁連山,幾乎對吐魯番形成了完美的包圍結構,更況且北冰洋或者西風帶的最後一絲水汽也會因地形而榨乾。
Ⅶ 為什麼四川盆地被稱為「紫色盆地」
因為四川盆地是全國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
無論從構造還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個典型的盆地。它從震旦紀以來就是地殼比較穩定的大型拗陷區。晚三迭紀的印支運動中成為一個內陸湖盆,但范圍要比今日的四川大得多,中生代堆積了厚達3000~4000米的紫紅色的砂岩和頁岩,因此人們又稱它為「紅色盆地」或「紫色盆地」。
四川盆地四周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脈和高原所環繞,北面是大巴山、米倉山、龍門山,西面是青藏高原邊緣的邛崍山、大涼山,南面是大婁山,東面是巫山。
(7)為什麼四川的盆地不一樣擴展閱讀:
四川盆地可明顯分為邊緣山地和盆地底部兩大部分,其面積分別約為10萬多和16多萬平方公里。邊緣山地多中山和低山。景觀各要素過渡性明顯,如動植物組成上分別滲透了華中區、西南區、青藏高原區和華北區的成分。邊緣山地區從下而上一般具有2~5個垂直自然分帶。
邊緣山地是四川多種經濟林木和用材林基地。農業上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盆地底部多丘陵、低山和平原。地表組成物質新而單一,多砂泥岩與第四紀沉積物。氣候上屬中亞熱帶,熱量遠比邊緣山地為高,但降水量不及邊緣山地。植被為人工的次生林木所代替,覆被率低,耕地連片,夏伏旱和洪澇是這一地區最大災害。
Ⅷ 為什麼重慶和成都同屬於四川盆地,只有成都叫天府之國
成都是平原地區,與蘇州、上海、北京、武漢、南京五個發達城市的自然環境一樣,一馬平川視野開闊便於擴建城市、市內交通發達暢通無阻,不僅如此,而且成都的商業氛圍、經濟實力也一直跟江蘇省南京市不相上下,稍微僅次於蘇州。重慶的地理自然環境是丘陵多山少平原地區、道路狹窄,又名山城,地勢因素不便於擴建城市,市內交通不便時常會堵塞。
因此,成都是天府之國。
Ⅸ 中國的盆地有哪些,為什麼分布不同
我國國土遼闊,地形千姿百態。在地球內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四大高、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等地形單元,由於所處海陸位置和地形條件的不同,它們的特徵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1.塔里木盆地
位於新疆南部,天山和昆侖山之間。這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盆地。主要特徵是:內部沙漠廣布,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面積有30多萬平方千米;周邊山前地區多綠洲,是重要的農耕區。

四川盆地
Ⅹ 比較四川盆地和關中盆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都是盆地,其實更多的稱為關中平原。
不同點:四川那邊已經是南方了,所以氣候濕潤,霧氣更大,而關中這里屬於西北地區,氣候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