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高中歷史學不好
A. 為什麼歷史到高中就考不好了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
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羅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
B. 為什麼高中歷史怎麼難學呢
對課本後面的時間表要有印象,對每個小節裡面的術語要記住,在上課的時候做好筆記(筆記不一定要規范,自己看到懂就行。我們上高中的時候為了更快地記筆記,都設計了一套屬於自己的「密碼」)對歷史要有信心,還要理解一下:他跟語文差不多,你感覺不對吧,老師又給你分了,你感覺對吧,分有時候給的還蠻少的,這就是文科的特點,沒有標准答案,只有參考答案
C. 為什麼高中歷史學不好
高中歷史怎麼會很難呢?歷史是和有條理的,但要你去發覺,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記住歷史,如從時間方面從古到今,從事件方面則要記住重大事件的發生意義,原因和背景,時間的話跟著就可以推出來了,時間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事件帶來給人的啟示,這才是最重要的,希望你會很快學好歷史,先使自己喜歡歷史吧,興趣改變記憶呢,或許有了一股動力,你就很快掌握了歷史
D. 我是一名高中生,對歷史有點 感興趣但學不好,怎樣學習
一、讀史可以明智。我就很喜歡歷史,但我感覺就幾乎就沒怎麼背過,但每次考試都很好。特別是古代史。興趣是第一老師,真的不錯。一定要設法培養自己的興趣。
二、我當時學的時候經常會用到縱橫比較,我覺得這個方法不錯。比方說孔子是生活在公元前551——479,那麼誰和他是同時代的人,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做了什麼?翻開課本看一下。又比如說華佗,他是醫學家,他生活在東漢末年,那麼你再想想,在別的朝代,各有哪些醫學家,他們有什麼成就。列一個表格,免的遺漏。總之,就是要突破歷史書上這一課、那一課的限制,要系統的分析,還要對每個朝代做個總結。
三、還有就是把學歷史當成看故事,經常看一些歷史方面的書或電視劇,在故事中就把歷史記住了,我小時侯看古裝戲或歷史劇的時候,經常翻出課本來看一看。比方說,你看武則天的電視劇,裡面有長孫無忌、儲遂良,你就知道他們是同時代的人,再一看,儲遂良還是個書法家。
四、還有,就是每一科都通用的,腦子放電影。就是,每當你閑下來的時候,比方說睡覺前,想一想,看看能想起什麼,什麼東西你懂了么?沒記住的,沒懂的,第二天,趕緊看一下。到了第二天,再放電影,相信你記不住的,不懂的就會少很多。如果還有,那麼起來之後,趕緊再看。
五、區分重點,任何事情都有主次,不可眉毛鬍子一把抓,我以前學習的時候,就是不分主次,這樣你會很累,往往還沒有成績。如果你要把書中的每一點內容,都記下來,這根本就是不可能。象某個人的生卒年,你要看,因為你要知道他跟誰是同時代的人,他是哪個朝代的人,但是如果你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就不要記這些,只要看了就行了,因為考試很少考到某個人的生卒年。相反,如果你記住了某個人的生卒年,而不去比較他跟誰是同時代的人,那麼純粹的記住是沒意義的。
六、多看多列年代紀事表,這主要是讓你記住事情的先後,並不一定是讓你記住某件大事發生的時間。不過,有些也是要記得。
七、筆記是要記得,也不止是學歷史。記筆記是增強記憶的手段,也是一個提煉,便於復習。說到這里,我建議提前要預習,這樣你在聽課的時候就會比較明了。
八、要注意適當調節作息,如果感到已經頭暈腦漲,就不要再背了,你可以到處走走,邊走還可以邊放放電影。
九、將自己設想成老師,想想怎麼講這一課,我以前經常用這種方法,老師講完之後想想老師講的怎麼樣?換做你,又會怎樣講。
十、要及時做練習題,趁熱打鐵,不可把好幾節的題目放在一起做。
十一、中央台有個《百家講壇》節目,講的基本上都是歷史,這個節目挺好的,讓你在娛樂中學歷史。其實,我們身邊有不少人是歷史通,多跟他們接觸,耳濡目染,受益匪淺呢!
亂七八糟的說了那麼多,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 學習應該是比較輕松的。
E. 高中歷史怎麼學才好,背了又忘了。而且考試的時候很少有用
高中歷史這個學科的最大難點還是需要記憶的量太大,如果你記不住、背不下來,很難說怎麼才能學好,尤其是對歷史沒有興趣的人,想考好成績,更是難上加難。沒興趣,也就記不住,你連記都沒記住,怎麼理解,做題的時候,怎麼對應作答。
所以分析下來學好歷史的關鍵在於在堅持學習和記憶的同時逐漸培養形成興趣,這就需要一個小計劃。很多人都覺得學習歷史就是個死背,上補習班也不確定作用是否有效。作為過來人,我的建議是,如果你自己看不進去也記不下,去補習一下還是有必要的。
1.我就是典型的腦子不好使學不好理化但是歷史又懶得背的學生,先是在南方休閑廣場5樓上的新王牌小班學習數英,後來看見有歷史,就跟著歷史吳老師一起上歷史課,歷史老師是不是都給人以博古通今之感呢?通過他准確風趣的講解,能夠將各種知識點相互關聯起來記憶,經典題型講解能夠讓我們抓住重點!現在我學歷史,真的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呢。
2.歷史雖然平時是要背誦,但是考試的時候也是要靈活運用的。聽說現在的吳老師在課堂上還要求寫作文,哈哈哈,想想就刺激,果真不是一般的老師。
F. 歷史怎樣才能學好,感覺也背了,為什麼就是考不好請網友能幫忙分析分析,謝謝。高中歷史哈。
身為高三學生,或許我的感受對你有一點點幫助,文科生,外界對我們的評價大抵四字 死記硬背,其實不是,文科的東西更難理解,因為文字比定理更抽象,仁智之見嘛,所以光背並非沒有用,也並非有全用,可以這么說,背只佔百分之七十五,剩下25,就是理解,
歷史最重的三步,一,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二,知道事情的影響與作用,三,探究原因。歷史就是一件一件的事嘛,這些事構成了一個個時代,目前我們的教材大都是按專題,而不是按時間,目的就在於讓學生分類學習,勤學思考之法,只會從公元2015背到公元前2015隻能說你博聞強識。所以,自己捋清事情,總結體系,比如說,新中國法制建設歷程?你可以從建國初共同綱領到54年憲法到文革糟踐踏到15大明確依法治國到82年憲法到寫進憲法。這便是一個完整(個人認為哈)的小體系,然後再把其中的事情我說的三步走好,考試考到這兒百分之90的把握就有了。
所以說既要基礎知識背得牢,又要勤學多問為什麼,想想原因,影響,將相關考點串聯,做到凡考點,就個人總結小專題,之後在與參考校對,事半功倍。課本便搞定了。但是,試卷又是需要下足功夫的,試卷不僅考課內知識,還靠你思維方法,學歷史的,就要嚴謹,還要講證據,沒有明確證據都是妄語,或以課內事情為例,依樣畫樣的思考,總之課外再偏,總不會脫離書本,都是建立在那上面的。
多加瀏覽課外知識,很重要的。另外上述做的不錯的話學校里如果不發的話,就自己買本 通史復習模式的書,有利於將某一時間的事放在一起,因為考試常考你聯系18世紀啊17世紀啊什麼的。好了這也只是我個人的經驗與將來的學習計劃,與你分享一下吧,參考即可,無須全做,不過上面雖然說得多,涉及背得卻不是很多,但是這一切都建立在基礎掌握不錯之上,連背都不會背又怎麼應用?莫處則為遠志,出則為小草,眼高手低。希望對你有幫助,寥寥拙見,與君共勉,希望你,也祝願我自己高考得志!
G. 高中歷史學了又學背了又背但一直成績不好,怎麼辦
歷史的學習需要記憶,但不能只是硬背。學好的過程是這樣的:先構建整體框架對整個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形成宏觀把握,然後再按照知識點去進行深刻理解,最後學習答題技巧,再加以必要的練習和考試。
H. 怎麼高中的歷史那麼難學啊有什麼好辦法嗎
高中的歷史學科學習方法 很多學生認為歷史學習只是死記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談史色變」。其實是沒有理解歷史學科的特點,沒能掌握歷史學習方法。愛因斯坦說過:「成功就是艱苦的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只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採取正確的學習方法,歷史學習一定會事半功倍,其樂融融。 一、歷史課堂學習「四習慣」:預習—筆記—思考—溫習 我們常說,習慣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良好的習慣多麼重要。學習更是這樣,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歷史學習要養成四種好習慣:即不經預習不上課,不動筆墨不看書,不經思考不提問,不經溫習不作業。要養成預習、筆記、思考、溫習的習慣。 課前的預習必不可少,只有預習,才能對課文有個大致的了解,明確重點難點,以便上課有目的、高效地學習。預習時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標記,以便上課時重點突破,迎刃而解。預習時還要掃除文字閱讀障礙。預習就是自我學習的過程,體現出學習主體性原則。上課認真記筆記,看書時圈點劃批,便於系統掌握,能夠分清主次。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多動筆墨還可以提高記憶力。古人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見勤於思考多麼重要。歷史學習更要深入思考,大膽質疑,不然「讀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話。我們常說「溫故而知新」,上完課要及時溫習鞏固。在溫習的基礎上,再去寫作業。很多同學等寫作業時,再把書拿來翻來翻去,這樣不僅學習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識也是支離破碎的。 當然,這四種習慣對其他任何學科的學習也都是實用的,只不過對歷史學習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學們堅持不懈,養之有素,習慣成自然,歷史學習就會輕松自如。歷史教師更要強化學生的歷史學習習慣。 二、歷史教材閱讀「九到位」 歷史學習一定要提高歷史教科書的閱讀能力。學生往往是拋開課本背筆記,丟下教材看資料;即使看書,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這樣是很難學好歷史的。歷史閱讀要全面、仔細,要提高閱讀能力,既要快速瀏覽,也要重點解讀。還要帶著問題去研讀。老師應當對學生進行歷史閱讀指導,甚至要用學語文的方法去學歷史。 (1).閱讀課前「說明」,明確學史目的 高一歷史「說明」中提到:「高中教材的編寫,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道德品質、文化科學知識、審美情趣和身體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學習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促進學習的全面發展,為高一級學校和社會輸送素質好的合格的畢業生。」這段話,讓我們明確高中歷史學習的目的,積極的心態,是學習成功的前提。當然,「新課標」對歷史學習目的另有表述。 (2).閱讀課文目錄,形成框架結構 歷史課文是以章節體系編排,每一章構成一個單元,體現出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反映出歷史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經常閱讀目錄,便於我們從宏觀上把握本冊歷史結構,從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縱橫對比,融會貫通。新課程是以專題形式編寫的,閱讀目錄可以對該專題有個立體的了解。 (3).閱讀章節導言,把握背景線索 高中章節導言主要是介紹國內國際背景和主要線索。導言是高度概括濃縮的語言,讀導言也是便於從宏觀上了解這一章或內容,明確該章大事所處的時代背景,從而形成立體的時空觀和系統的歷史感。常讀導言還可以提高歷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裡,由此及彼。」 (4).閱讀歷史正文,夯實歷史知識 每節正文1200—1300字,顯然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重點和主體,因此要高度重視。每節都有相應的子目,閱讀正文要圍繞課題與子目,了解歷史的原因,經過和影響,注意每節歷史事件、人物的關系。高中學習,尤其要分析歷史動因和影響,理解歷史表象背後的因果關系。讀正文,要注意領會理論性的表述和歷史結論性的論語。正文的閱讀應帶著問題去研讀。如「鴉片戰爭」這一節,要思考:英國為什麼要發動鴉片戰爭?林則徐為什麼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英雄?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什麼影響?這些問題在課文正文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I. 影響高中歷史成績難以提升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歷史是一門文科,你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覺得他枯燥無味
其二,高中歷史相對於初中的歷史也變得難了許多。
其三高中歷史的內容,知識量相對於初中更多。
建議:學習歷史時,你可以邊理解邊學習,不要去死記硬背,除非是實在無法理解的,把每一個時間段的故事串聯起來,形成一條時間線,在腦子里形成一種思維,這樣去答題,就會事半功倍的,比如高一歷史的第一課,分封制對應的就是宗法制,以及周朝。
J. 高中歷史很難嗎
高中歷史不算很難,不過很多年份跟事件需要記憶,所以要多看多背。
學歷史技巧:
第一個技巧是畫圖,這個圖並不是指圖畫,而是指聯系圖,歷史事件之間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往往是我們理解歷史和答題的關鍵所在,比如一個歷史人物在特定的環境下選擇某種行為的原因是什麼,這種行為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除此之外這種聯系圖還可以讓人更加清晰直觀地看到歷史事件的沿襲發展的先後順序,因此是非常有效的一種學習歷史的方法。
第二個技巧就是編口訣,很多歷史事件是需要我們仔細記憶的內容,包括時間的人物,地點,事件發生的順序,以及對應的歷史影響和地位,這些都需要學生記住,這個過程中時常會出現搞混的情況,導致記憶的不明確以影響到考試成績。
尤其是選擇題,選擇題的分值在考試中還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我們牢牢的記憶,這種時候我們可以採用編口訣的方式,將易混易錯的知識點和自己平時所熟悉的事物聯系起來變成口訣會更方便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