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王朝和國號為什麼不一樣
① 為什麼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王朝更替如此頻繁,國號卻沒改(王朝為什麼更替)
其實應該換一種思維,為什麼中國要改國號?凡是新舊政權更改都必根據當時文化與法統與政治利益,把前朝遺產劃分出「需要繼承的」與「需要劃清界限的」, 如近代推翻王室的各國更改國號,「王國」「帝國」是必須扔的,否則自身就不合法,但國名卻千萬要留住。 顯然對於羅馬拜占庭等多數國家,國號從法理上講屬於新王朝君主繼續統治的條件,而中國朝代之間,除了臣民領土等實質東西外,僅僅繼承皇帝,天下,天命正統之類的,而非某國之國主。反過來說由於羅馬的姓氏過繼等文化,凱撒一名反而進入了繼承范圍內,從而演變成頭銜。 話說中國先秦也不一定更改國號,如田氏代齊(夏商周秦漢都是不同政權互相吞並談不上更改國號)
② 國號和朝代有什麼區別
同一時期,會存在很多國家,其中一個國家是天子之國,紀年就用天子之國的國號來紀年,稱之為朝代。比如春秋和戰國時代,大大小小的國家有一百多個,其中周王國也是一個國家,為了方便紀年,故用周王國的王號來紀年,稱之為周朝。秦國只是周朝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盡管秦國內部採用秦君紀年,但是通常的紀年還是周王的紀年。秦朝統一天下後,天下並非只有一個秦國存在,但是秦朝是天子之國,故用秦朝皇帝來紀年,比如秦始皇XX年,故稱為秦朝。
在大統一時期,建立了朝貢體系,稱帝的國家為朝,稱王的國家則向稱帝的國家朝貢。比如明朝時期,向明朝朝貢的小國家有十多個,其中朝鮮國君稱國王,接受明朝皇帝冊封。越南國君也稱國王,向明朝朝貢,同時也接受明朝皇帝冊封。朝貢體系的建立,就可以明確這一時期的紀年,採用那一個國家的紀年。通用紀年是一個國家權力的象徵,朝代的作用就是在眾中紀年中,找出一個通用的。
③ 國家,朝代,王朝,王國有什麼區別是不是一個意思有什麼不同
1、朝代
一個國家的歷史可以有很多個朝代,中國歷史有很多朝代、越南歷史有很多朝代、印度歷史有很多朝代、英國歷史有很多朝代,等等。朝代的定義是:建立國號的開國君主世代相傳的整個統治時期。
2、王國
王國的定義跟帝國同理,區別就是國家元首是國王而不是皇帝。在中國歷史,幾乎不存在王國,都是朝代或者帝國。在外國歷史,王國就比較多見了,尤其是歐洲、非洲、中東等地區,大部分都是王國,只有少部分是帝國。
3、王朝傾向於時間概念,國家傾向於空間概念。
或者說王朝是一個歷史概念,國家是一給地域人文概念。如,唐,宋,元,明,清等王朝,雖然分屬不同的歷史時期,但都建立在中華大地上,有著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它們都屬於中國,或者說都是中國的歷史。
④ 關於西方各國的王朝與國名的問題
首先要看下西方古代國家名字的來歷:
中世紀之前,西方大多數國家是城市國家,即所謂城邦,城市名就是國家名,即使某些國家吞並了周圍的國家,也不變名字,比如羅馬帝國、巴比倫帝國都是此例。
中世紀時代,正統地說,國王都是教會封的,羅馬天主教會將整個他們可控制的疆域分為多個領地,而這些領地的名字逐漸就變成了國家的名字,比如倫巴第、波西米亞、諾曼底。這是一種國家名字的來源。另一種是來自族群名,比如法蘭克、西哥特等,不過由於族群逐步穩定於一塊固定領地的原因,族群也逐步等同於地域了。這兩種命名都與統治者無關,一個統治者家族的統治期則稱為王朝。王朝的體現主要體現在他們的旗幟上,因為當時西方的國旗基本上都是統治者的家族徽標加個底色。王朝一變,國旗就變了。當然國旗也有一個逐步固定下來的過程。
至於國家間互相的稱呼,也隨著國家由族群化向領地化的轉變,也轉變為以領地為稱呼,比如英格蘭、法蘭西,除非在需要特別體現他們家族的時候(比如說內戰兩派的時候)。
至於對其他國家領導人的稱呼,為了方便,主要由幾種方法:1.看教會怎麼稱呼他們的君主;2.大多數都是用他們的等同地位。你提到的古羅馬帝國的皇帝的稱呼就是等同地位法的結果,而非他們在國內的正式稱呼。
古羅馬帝國是個集權制國家,權力集中在羅馬政界。各地的總督都由中央任命,的確不是封建制。
中國大多數的朝代都講究一脈相承的正統性。大致就幾種方式:
一個王朝的皇帝封了一個大臣為某王,如果這個王以後升為皇帝,則沿用此「某」為其王朝的名字。比如唐朝、曹魏、晉朝等大多數朝代都是如此。
一些沒機會封到王的人當了皇帝往往根據自己的姓找歷史上的某個同姓王朝的名字來定自己的國名,比如五代十國期間的北漢、南漢和十六國中的前趙的前身漢國,都是因為君主姓劉,就把國名叫為「漢」了。後唐也是如此。後周開國皇帝郭威則是稱郭姓是姬姓的分支,而姬為周朝的帝王姓,所以定國名為周。真也算能攀附的。
沒機會找到正統性的,則有按以下方法來了:
以地名為國名在中國的分裂時期很常見,比如十六國時期的前趙、翟魏、前燕、好幾個涼國和秦國以及遼朝都是如此。
少數民族的國家則會自己搞個國名出來。比如元、金、清。
以宗教名,這個極其少見,但是明朝的明就是因為明教得來的。太平天國也有此思路。
⑤ 歐洲的王朝變更與我國的王朝變更有哪些異同
序言:在我們學習初中的歷史時,便知道我國古代的歷史和歐洲的王朝變更的歷史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首先一,我們應該知道的是我國古代的是封建社會。一直以來長期都是絕對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我國古代的王朝里一統天下,以及代表國家的象徵的都是皇帝。假如說一個皇帝倒下對於這個朝代來說不僅僅是一個改朝換代而已,更是另一個朝代的崛起。所以我國古代的朝代在改朝換代的時候不僅僅對於國號、禮儀或政治都會有很大的變更。
只是對於歐洲國家來說,是一個王朝覆滅了,由另一個通過選舉產生的國王替代了上一個國王。所以在我看來,歐洲王朝的更換和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更換最本質的區別並不是一個王朝被徹底的推翻。歐洲王朝的改朝換代之後,對於這個國家來說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⑥ 為什麼古代中國每個王朝建立都要取一個新國號而不是統稱華夏或者中華古代歐洲國家雖然也改朝換代但基本
LZ您好!
您問題的答案是:無解!
因為國外根本就不是你說的這種情況!
譬如英國,其朝代順序是
諾曼底王朝(1066年-1154年)
金雀花王朝(1154—1399年)
蘭開斯特王朝(1399—1464年)
約克王朝(1461—1485年)
都鐸王朝(1485-1603年)
斯圖亞特王朝(1603年-1714年)
漢諾威王朝(1714年-1901年)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1901-1917年)
溫莎王朝(1917-至今)
而英國的英,也並非該國的國號!
他真正的名字叫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是來自英格蘭的簡稱(然而英國實際上本土包含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四塊.)
所以我們叫它英國,完全就是翻譯的鍋!
然後我們可以再舉一個...德國...
這個國家被稱德國最早也是1871年的事,在此之前你絕對找不到有人把這個地方叫德國.
所以您問題的答案是無解,完全不符合實際情況.
⑦ 為什麼外國的國號怎麼奇怪
他們的名字和平民百姓一樣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教名,不同的是他們的名字前面會有King或者Queen這兩個單詞,意思是國王或女王。至於後面的某某世,則表示他是第幾個叫這個名字的國王或女王。比如說英國的都澤王朝的末代君主就叫伊麗莎白,她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叫伊麗莎白的女王,所以也叫伊麗莎白一世,現在溫莎王朝的君主伊麗莎白是英國歷史上第二個叫伊麗莎白的君主,所以就叫伊麗莎白二世,懂了嗎???
希望採納
⑧ 國號和朝代有什麼區別呢
古代歷史上的國號和朝代有沒有區別,要看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歷史條件。三國時期,可以說是三國朝代,有著名的魏,蜀,吳,三大國家政權,也就是國號並存的局面。當然,在天下大一統的歷史時期,也還存在許多少數民族政權和小政權國家,只是它們後來被滅國或消失。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淵源流長。朝代和國號的更替,推動著中華文明的前行。不忘歷史,不忘初心,才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⑨ 國和王朝的區別,一個國什麼時候可以稱國什麼情況下可以稱王朝。
本質上講,現在對王朝的用法,是不太准確的。很多地方其實應該叫皇朝。不過都用習慣了,也就這樣了。
一個國,無論是區域小國、分封諸侯國、藩屬國或割據政權,首領無論稱王還是稱帝,什麼時候都可以叫國。實際上,按王朝的正確用法,一個國也什麼時候都可以叫王朝(比如漢朝淮南王 統治,就可以叫做淮南王朝)。
不過我們習慣上叫的王朝,大多指皇朝,即能統一區域文明的封建皇朝,且最高統治者擁有皇帝稱號的政權。所以一般,秦國後來可以叫秦王朝,但戰國另外六個大國,就沒有這么叫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