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拍的闪电跟别人的不一样
❶ 拍摄闪电的问题
一、安全是拍摄闪电的基础
闪电,其美丽的外表之后却蕴涵着冷冰冰的两个字——危险。如果你想要拍摄闪电,至少应该离开闪电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一段距离才可以,或者干脆在建筑物或车里拍摄,旅店或者留宿处最顶层的窗子都是拍摄的最佳位置。如果你已经置身于户外,在闪电之前的风暴到来前给自己找个可以藏身的地方吧,至少你应该确保你的照相机和你自己不致被暴雨淋湿。
二、确定拍摄地点
拍摄闪电的地点很重要。由于拍摄闪电需要长时间曝光,就必须考虑背景光线的影响。一般要求背景光越暗越好。
在城市里拍摄,由于有路灯和建筑物的灯光辉映着云彩,夜空显然不会像野外那样黑暗。这就是说,如果采用定时曝光,底片在几秒钟之后就会充分曝光,所以不论闪电是否出现,你都要把底片卷到下一张。由于背景光线太强,曝光时间无法设定得很长,效果不会太好。
对于背包客来说,在户外活动时遇到大雨倾盆也不必沮丧,因为这是拍摄闪电的最佳时机。曝光时间可以设定得很长,就有可能得到较多拍到闪电机会。
由闪电发生点的距离来决定光圈
雷声是估计闪电离开你有多远的依据。由于拍摄闪电时的光圈是根据闪电的远近来估计的。由于光速高达每秒钟三十万公里,我们可以忽略闪电光传播的时间。而空气中的声速是每秒340米。根据看到闪电光到听到雷声之间的时间,可以估算出发生闪电的云层离我们的距离。例如看到闪光后十秒才听到雷声,可以大致推断出发生闪电的云层离我们3.4公里远。
光圈数据的决定要根据闪电离你的距离来决定。一般的规律是使用ISO 100感光度,拍摄大约8公里远的闪电,f/8是最佳光圈选择。如果闪电是在8公里以外发生的,最好是使用f/5.6光圈;如果是接近5公里,则使用f/11。
三、拍摄闪电的时机
无论在白天还是黑夜,你都可以拍摄闪电,通常来说,夜里拍摄的闪电更加生动。白天拍摄闪电没有什么技巧可言,因为想要在白天拍摄到好的闪电图片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背景光线太亮了。闪电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而且速度非常快。无论你的反应速度有多快,等你看到闪电,按下快门,在光圈打开之前,闪电就已经消失了。而且闪电的发生是偶然的,在同一地点连续发生闪电的机会是很小的。因此,白天拍摄闪电能够得到好片子的机会微乎其微。
如果在夜间拍摄闪电,很有可能你会得到非常出色的闪电图片,你可以将快门释放速度控制在几秒到几分钟之间来记录一系列连续的闪电过程。拍摄的手法比较简单,镜头焦距一般取标准镜头或略带广角。采用手动聚焦在无穷远处。由于是长时间的曝光,当然应该使用比较稳固的三脚架和采用快门线或者遥控器。
在拍摄时,将相机架在三脚架上,选择一个具有大片开阔天空的前景,如果使用ISO100的胶片,将光圈设置在5.6,将曝光速度选择拨盘拨到“B”或“T”的位置上,释放快门,如果闪电始终在所取景范围之外闪光,一般不会产生曝光过度的现象,可以将快门保持在打开的状态继续曝光,直到闪电出现在取景框所包括的空间后才关闭快门。如果感觉闪电闪光的位置不够理想,同一张底片也可以按照闪电的亮度不同进行2~4次的重复曝光,只要闪电不在画面中同一区域出现,当然也不会出现曝光过度的困扰了。因此,曝光时间长短的把握,也不是完全取决于光圈的大小,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是否已经拍摄到闪电。
有些摄影爱好者以为闪电光线很强,为了防止曝光过度,以黑布来遮挡镜头,看到闪电时才把黑布移开,这是绝对错误的拍摄方式,因为无论你这个动作的过程有多快,都不可能有光速那么快,所谓的“迅雷不及掩耳”,就是这个道理。
❷ 为什么有的闪电形状会像球一样,不同于普通闪电
球状闪电俗称滚地雷,就是一个呈圆球形的闪电球。这是一个真实的物理现象,绝非科幻小说或卡通片集的能量炮。这种现象早于1838年便有文献记载,科学家已研究逾160年,有关的报告多达数千份,也有二千多份科学论文出版,但是我们对此现象仍未有合理的解释,可是说它可以穿越任何物体是不可信的。
球状闪电有可能激烈地爆发,也可能会安静地突然消失。在颜色方面,则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描述。球状闪电具有破坏力。它既可以破坏玻璃窗,也能使墙壁的外层剥落。它也曾造成人和动物的伤亡,但由于资料不足,未能了解致死的真正原因。
没有证据显示球状闪电会破坏树木,这与普通闪电略有不同。球状闪电几乎无法被破坏,有人曾用步枪射中过球状闪电,但是无效。由于球状闪电出现的频率很低,科学家难以做系统的观测,至今也没有人拍摄得高质量的照片来作科学研究。
理论方面,有人认为它是灼热的空气团或气化了的元素,例如碳、钠又或是铜。虽然这个理论可以解释球状闪电的部分特性,却不能说明为什么它可以在飞机仓内形成。此外还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如等离子体、离子、带电的尘埃、有外层电子壳的水……,但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完满地解释这个科学悬案。
❸ 惊雷前的闪电其实不都是一个样的,你知道他们的区别吗
首先闪电根据不同的物理特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第1种线状闪电,线状闪电属于我们最常见的一种闪电,一般伴随着惊雷的天气都会出现这种闪电,而这种闪电的形状就像一棵没有树叶的树一样,一条主干,然后其它像一些树枝一样蜿蜒的分支曲折出来。
第7种闪电是黑色闪电,黑色闪电是在这么多闪电中表现出来的色彩是比较独特的,一般黑色闪电都会呈现出蓝色、红色、白色或者是黑色,黑色闪电在平常看起来并不起眼,很容易被人们所忽略了,但是这一种闪电主要都是一些发热的带电物质的聚集物容易爆炸,再加上本身承载有大量的能量,所以其危害性和危险性都是很大的。
❹ 我用单反如何拍闪电
任何人都没有抓拍闪电的反应,而且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基本常识,靠雷声找闪电是不靠谱的。
闪电发生的瞬间其本体亮度是非常高的,而且会把视野内的景物照得很亮。现代单反是TTL即时测光的,理论上自动曝光能够把握光线的瞬间变化,但实际上受种种条件限制,闪电这种瞬间显着EV变化并不能每次都能做到准确。尤其是消费级别的DC和普及型数码单反,往往会测光失误,拍出的闪电不够完美。
拍摄中我们就应该用B门或T门+很小的光圈。有闪电的夜晚云层较厚,在闪电没有亮起的时候EV不会很高,这样如果用很小光圈,数十秒的曝光时间也不会过曝。这么做相当于以闪电闪亮的那一瞬间作为快门时间,靠光圈调节总的曝光量。这个原理和用闪光灯是一样的,快门可能是1/250秒,实际上主要的曝光都是在闪光的1/10000s里完成的。
❺ 用相机拍摄闪电有哪些技巧怎么才能拍到
拍摄闪电千万不要只身一人在突兀的山顶拍摄,很容易把闪电给吸过来的。拍摄闪电单反相机要略优于微单,因为微单是利用实时取景模式,快门反应要略微慢于单反。拍闪电,首先要支好并固定三脚架,做好防雨应急措施。白天拍摄:连接好快门线,相机设置为连拍模式。相机面向闪电比较频繁出现的方向,凭感觉,感觉闪电马上出现或者发现闪电正在发生,马上按快门,多按一会儿也无妨,因为有快门线,你再着急或者再激动,也是按在快门线上,这样能保持相机的稳定。
❻ 单反相机怎样拍摄迷人的闪电 闪电的拍摄技巧
如何拍摄闪电归结为以下四十个字,五句话:
先听雷声,后观云层。找对地点,支好脚架。光圈要小,快门要慢。耐心等待,大海捞针。野外拍摄,注意安全。
先听雷声,后观云层。
先听雷声?错了吧?没有错!如果有人对你说拍摄闪电是抓拍,是抢拍,请你不要相信,因为这是不可能的。闪电来得快,去得也快,人是根本来不及反应的。拍摄闪电是等拍。如果有人对你说拍摄闪电要等雷响了后连拍,也请不要相信,因为这也是不可能的。闪电先来,雷声后到,这是人都知道的常识。我说的先听雷声,后观云层的意思是: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季节。一年中的第一声雷一般是在三月份上旬来到,即过了惊蛰节气之后,听到雷声之后,才是拍摄闪电的季节。其次,雷声是估计闪电离开你有多远的依据。由于拍摄闪电时的光圈是根据闪电的远近来估计的(下面会谈到),而正确估计云层的高度对正确曝光是有帮助的。由于光速很大(每秒三十万公里),我们可以忽略闪电光传播的时间。而空气中的声速是每秒340米。根据看到闪电光到听到雷声之间的时间,可以估算出发生闪电的云层离我们的距离。例如看到闪光后十秒才听到雷声,可以大致推断出发生闪电的云层离我们3.4公里远。
找对地点,支好脚架。
拍摄闪电的地点很重要。由于拍摄闪电都用长时间曝光,就必须考虑背景光线的影响。一般要求背景光越暗越好。在城市里拍摄,往往背景光线太强,曝光时间无法设定得很长,效果不会太好。如果有机会的农村,野外去拍摄,曝光时间可以设定得很长,就有可能得到较多拍到闪电机会。由于是长时间的曝光,当然应该使用比较稳固的三脚架和采用快门线或者遥控器(最好用B门或T门)。单反相机还应该用专用罩把观景窗(VF)罩起来以免观景窗漏光。
光圈要小,快门要慢。
光圈数据的决定要根据雷电的强度和云层的高度。如何估计云层的高度(闪电离你的距离)前面已经说过了。一般的规律是使用ISO 100感光度,拍摄大约8公里远的闪电,f/8是最佳光圈选择。如果闪电是在8公里以外发生的,最好是使用f/5.6光圈;如果是接近5公里,则使用f/11,当然拍摄太近的闪电往往是不安全的。
快门应该采用慢速,B门或者T门。由于不知道闪电出现在什么时候,曝光时间越长越好,这样才有更多的机会捕捉到闪电。想要在白天拍摄到闪电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背景光线太亮了。闪电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而且速度非常快。无论你的反应速度有多快,等你看到闪电,按下快门,在光圈打开之前,闪电就已经消失了。而且闪电的发生是偶然的,在同一地点连续发生闪电的机会是很小的。因此,拍摄闪电应在晚上。天空越黑暗,快门允许开启的持续时间就越长,对拍摄闪电就越有利。
在拍摄闪电时,镜头焦距一般取标准镜头或略带广角。采用手动聚焦在无穷远处。感光度一般设定为ISO100。
FC和DC哪种相机更有利于拍摄闪电呢?可以说各有长处,FC更好些。由于拍摄闪电是长时间的曝光,就必须考虑记录介质在长时间,低照度下的特性。DC的记录介质(CCD)在这种条件下,芯片的热噪声问题就变大了。因此,DC相机不可能有太长时间的曝光时间。而FC的记录介质是胶片,在拍摄闪电时,胶片的倒易律失效会起作用。如果外界条件适合,背景光强足够小时情况下,曝光时间可以长达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这对于拍摄闪电是十分有利的。而DC就不能采取这样长时间的曝光时间。用DC拍摄,曝光时间以不发生明显噪点的时间为限(各种型号的DC降噪功能不一样)。按这个时间来设定曝光时间,即使这次曝光没有拍到闪电,也应该换下一张再曝光。好在DC的优点是拍摄不用胶片,即使拍了一大堆没有闪电的废片,只要有几张也可以算是拍摄成功了。
这里顺便说一说倒易律与倒易律失效。也只能点到为止,不作详细讨论。胶片经曝光后会起化学变化,这种变化的程度是用曝光量来描述的。曝光量是像面照度和曝光时间的乘积。即H=E*T,H就是曝光量,单位是勒克司*秒,E是像面照度,T是曝光时间。当像面照度高时,曝光时间就要缩短;当像面照度低时,曝光时间就要加长。只要总曝光量不变,效果也不变。这种总效果保持不变,像面照度和曝光时间可以互相调整的互易关系称为倒易律。在照明光源恒定或频率不太高(1KHz以内)的闪光照明时,这一定律是有效的。此时,胶片的黑化程度只和曝光量H有关,E和T可以互相调节大小。如拍摄运动物体时要求快门速度较高,即曝光时间T较小,则可由加大像面照度,即放大光圈来调节。
但是由于胶片的光化学特性,像面照度低于某个阀值或者曝光时间小于某个值时,胶片并不发生化学变化。也就是说,在特暗的环境下,无法用加长曝光时间来调整得到预定曝光量,在超短脉冲光的照射下,也不能用加强像面照度来调整曝光量。这就是所谓的倒易律失效。倒易律失效是胶片在拍摄夜空(星光,闪电,月亮等)时能采取长时间曝光的主要原因。
耐心等待,大海捞针。
所以我们说拍摄闪电并不是抓拍或者抢拍,DC的快门延迟也变得不重要了。主要是耐心等待,就象大海捞针一样。如果用FC拍摄,则见到闪电就可以关闭快门(B门是释放快门,T门是再按一次)。准备拍摄下一张。有些DC有定时拍摄的功能,如美能达D7可以自已设定时间间隔,定时拍摄多达99张照片。也许在这99张照片中会有几张很好的闪电照片的。在拍摄闪电时,也可以采用多次曝光。也就是在城市里拍好背景,再到野外黑暗环境里去拍闪电,最后合成能得到很漂亮的照片。
野外拍摄,注意安全。
最后,拍摄闪电时必须注意安全。特别在野外拍摄,由于闪电往往伴随着大雨,雷击的危险是存在的。拍摄闪电前,一定要通过观察,摸清闪电的活动规律,以便作好准备工作。选择拍摄地点时要远离制高点;不要在树下拍摄等等。如果能用红外线遥控器或较长的快门线(美能达的电子快门线可长达5米)则更好。
❼ 拍闪电的问题.
拍闪电用B门拍.
在先天雷雨的时候,一般闪电都是集中出现在某一区域.在发现某天空出现闪电后,对着那片天空对好焦,光圈放小点,开B门,等闪电的再次出现.一般过不久就会出现的.
❽ 怎么拍摄闪电,有什么技巧吗
闪电是夏季常见的一种自然景象。每当暴雨降临之际,大风骤起,乌云滚滚,顷刻间大雨如注,倾盆而下。雷鸣电闪也随之而来,转眼之间,大地变成了另外一种景象。这时候多数人是回到室内躲雨,或者隔窗观赏室外的雨景。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如何通过摄影来表现这种奇妙的大自然景象?就成了值得探讨的问题。
说到闪电,我们常常会联想起电影、电视中出现的电闪雷鸣现象,殊不知这些大都是人工制造的,并非真情实景。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谁也不会愿意花工夫拍摄这种假的电闪雷鸣照片,为什么电影、电视中都采用假的雷鸣闪电现象,而不去拍摄真景呢?这完全是由于摄制工作的需要,并非是真的闪电不能拍摄。就摄影来说,过去确曾有人拍摄出非常精彩的闪电照片。我们只要掌握了闪电的产生规律和拍摄技巧,是完全可以拍出精彩的闪电照片的。
拍摄闪电,人和照相机的安全都很重要,必须十分注意,不要因为拍照片而招致意外的危险。一般地讲主要危险是遭致雷的袭击,避免的方法是不要躲在大树下边、高层建筑的边上进行拍摄活动,以防止在拍摄时遭到雷击的危险。
雨中拍摄闪电,还要注意不要让雨水淋湿照相机和镜头。特别是变焦镜头,如果镜头筒上淋上了雨水,一定要尽快将雨水擦干净以后,再进行变焦使用,切不可使雨水浸人镜头内部,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在雨中拍摄闪电,最好在镜头前加用合适的滤色镜,套上遮光罩(可以防雨水落到镜头上),有条件的还可以使用照相机防雨套,或者用塑料薄膜自己加工。确保照相机和镜头的安全。使用结束以后,还要细心地检查、擦干水渍,方可收起。
❾ 一瞬间的精彩 教你如何拍闪电
这几天加拿大安大略地区处于高雷区,雷电不断,每天晚上都被吵醒。醒着也是醒着,于是架起三角架,穿上外衣去阳台上试着拍下这大自然的壮丽奇观。也许这样听起来挺容易的,其实真的拍摄过程中的滋味并不是很好,因为拍摄闪电,摄影者往往需要在漫长黑夜忍受着寒冷,苦苦的等待。当然,当闪电瞬间由高空挥舞向地面,并且成功捕捉到这画面时,内心的欣喜是无与伦比的。皇天不负苦心人,记录下“刹那间的永恒”,这份内心的喜悦与成就感,可不是每个人都有体会的哦。 :) 先看这张,雷雨前的情况,乌云密集,海鸥低飞,这时候就应该知道会有雷闪的可能性。所以可以事先架好三角和相机,设定好一些基本设定,开始一些观察。 白天的闪电不容易拍,因为背景亮,有时无法辨别闪电和天空亮度的区别,所以在晚上拍,往往可以拍出更加精彩的闪电图片来。经过上面一些所谓经验的分析,我把三脚架设定在这块闪电出现机率比较高的方向,并且捕捉到了这个画面。 拍摄闪电切记得一点就是要注意安全,为了拍摄闪电而不顾自身生命安全是犯不着的。拍摄闪电最好是在完全黑暗,视野宽广的地方进行,可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可能性不大,一是宽广辽阔的地方拍摄闪电比较危险,二是这样的机会也是一万分之一,发现有闪电再赶去黑暗辽阔的地方,恐怕赶到了闪电早没了。所以大部分我们拍摄闪电都是在城市区域中进行,这样也就意味着对于曝光的控制很重要,即不可以曝光过度导致主体闪电过曝,细节全失;也不能曝光过于不足导致画面黯淡,主体不凸现。下面我就来说说我拍摄闪电后的一点拙见,希望可以给一些希望有机会尝试拍闪电的朋友有一些小小的帮助,不足和错误之处,欢迎指出,让大家共同进步。
❿ 拍闪电如何设置快门,我看别人都是用长时间曝光,闪电不就虚无了吗
拍摄闪电的地点很重要。由于拍摄闪电需要长时间曝光,就必须考虑背景光线的影响。一般要求背景光越暗越好。
拍摄闪电对机器有一定的要求了,
因为闪电是一闪而过,所以都要靠长时间曝光来实现拍摄。
有些卡片机或长焦机有最长30秒曝光功能。
一般对准雷区固定好相机最低ISO最小光圈曝光30秒即可,
抓不抓的到纯属运气。
为什么要长时间曝光:好处有2点
1、能完整捕抓闪电的光流。
2、取景范围内的景物能有足够的亮度,不会黑乎乎的一团。
另外光圈设置有以下的要求:
由闪电发生点的距离来决定光圈
雷声是估计闪电离开你有多远的依据。由于拍摄闪电时的光圈是根据闪电的远近来估计的。由于光速高达每秒钟三十万公里,我们可以忽略闪电光传播的时间。而空气中的声速是每秒340米。根据看到闪电光到听到雷声之间的时间,可以估算出发生闪电的云层离我们的距离。例如看到闪光后十秒才听到雷声,可以大致推断出发生闪电的云层离我们3.4公里远。
光圈数据的决定要根据闪电离你的距离来决定。一般的规律是使用ISO 100感光度,拍摄大约8公里远的闪电,f/8是最佳光圈选择。如果闪电是在8公里以外发生的,最好是使用f/5.6光圈;如果是接近5公里,则使用f/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