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滋兩次顏色濃稠度不一樣為什麼
『壹』 中醫膏方(膏滋葯)處方及熬制
1、辨證分析,治療原則
這部分內容,即俗稱「脈案」。要充分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要有虛有實,在理論方面要作適當的分析發揮。
2、處方
膏滋葯的處方,要立足於補,做到既能「補虛」,又能「療疾」。例如一個哮喘病人,既有肺腎虧虛,脾失健運的一面,又有肺失宣肅,痰濁留戀的一面。但處方的原則,應該把補腎納氣,益肺健脾的葯物,如黨參、黃芪、五味子、仙靈脾、補骨脂等放在主位,而把宣肅肺氣,化痰平喘的葯物,如麻黃、射干、紫菀、款冬、杏仁、蘇子等放在賓位。同時在處方時要注意補而不滯,切忌「蠻補」。
因此,在運用滋膩葯物時,要適當選用砂仁、陳皮、佛手干之類相配,以助運化。如果不注意這一點,一味蠻補,往往會使某些脾胃消化功能較差的病人,服用膏滋葯後,出現胃脘脹滿,食慾不振,以致中止服膏,半途而廢。
關於處方葯物的味數,一般在20~30味,相當於湯劑的2 3倍,每味葯劑量一般可掌握在100 200克,例如黨參、黃芪、當歸、白芍等常用100~150克;如鐵落、磁石、牡蠣、石決明等金石介殼類葯物,用量要大一些,可用300克左右;而砂仁等用量較小,一般可用50克左右。因此,以此估算,一料膏滋葯常用劑量,大約在3000克左右,或相當於湯劑的20 30帖。有的葯物,例如旋覆花含有絨毛,蒲黃系粉末樣葯物,蠶砂稍煎即成糊狀,這類葯物,仍需要包煎。但在湯劑中需要先煎或後下的葯物,則在膏滋葯中不一定都要求按一般常規做。因為膏滋葯要求煎三汁,煎的時間很長,所以先煎或後下的意義都不大。如果用人參、鹿茸等貴重葯物,則不宜與他葯同煎,以免造成浪費。應該用文火另煎濃汁,於收膏時將汁沖入,或將人參、鹿茸研成細粉,於收膏時調入膏中亦可。這樣可以充分提高葯效。
3.煎法、服法
第一步、煉蜜:
煉蜜作用有二,一是蜂蜜致中和除去偏性;二去除雜質水分,提高質量便於保存。方法:將蜜於鍋內融化,熬沸除去上面的浮沫,當水分熬得差不多時會起大泡,蜜會呈老紅色,這時候再加一點水,煮沸倒出濾去雜質,備用。一般一斤蜜會敖成八兩。
第二步、膏方熬制:
葯物搗碎,加水浸沒,泡上一夜,然後將葯物反復不斷的煎煮,熬到葯物味道很淡了為止,然後取各次熬取的葯汁於一處,靜置並反復過濾去除雜質。
然後將葯汁置於鍋中,武火煮沸濃縮,並隨時去除浮沫,待葯汁變得椆厚之後,改成小火避免熬糊,熬到將葯物滴一滴到紙上沒有水分滲透為度,稱之為清膏。
如果方中有膠類,此時加入清膏。膠(膏)類:有葷膠、素膏之分。葷膠如驢皮膠、龜板膠、鱉甲膠、龜鹿二仙膠、牛鞭膏、霞天膠等。素膏如金櫻子膏、桑椹膏、枇杷葉膏等。葷膠可用黃酒(即紹興酒,俗稱老酒)250~500克浸湯燉烊,因葷膠多屬血肉有情之品,味腥,黏膩膠固難化酒浸後可解腥膻之氣,並助運化之力。
如有貴細名貴打粉服用葯物,也可此時加入攪拌均勻。
根據口味加入適量上一步熬得的蜜。如果不用密,也可以用適量的糖,於鍋中炒黃加一點水或預留的葯汁化薄,濾去雜質,隨後將清膏與之會合,文火濃縮,熬到能滴之成珠為度。
以上糖類總量可以掌握在500克左右,膠類總量可掌握在150~200克。糖類或膠類的配料,均可根據需要選用,例如陰血虛者,可選用驢皮膠、龜板膠;陽虛者可選用鹿角膠;陰陽兩虛者可選用龜鹿二仙膏;便秘者可選用蜂蜜;糖尿病可免除糖類;肝病則不必用黃酒浸膠。總之,選用配料,均應因人而異。
服法:
每天清晨空腹服一湯匙,或早晚空腹各服一湯匙,均用開水沖飲。如方中用熟地等滋膩葯而配料膠類劑量較大,則膏滋較稠黏難以烊化,應囑其隔水蒸化後服用。並囑咐:如遇感冒發熱、傷食腹瀉等則應暫停服用。服膏滋葯期間,應忌萊菔及飲茶。如屬陽虛有寒,忌生冷飲食;如陰虛火旺,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哮喘患者,忌蝦蟹腥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