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為什麼總是做不好
❶ 為什麼我們很重視績效考核,卻總是失敗
績效考核在部分企業中應用的並不好,沒有效果或者容易失敗,大概是有以下幾個共性問題:
1、企業的發展目標缺失
kpi的源頭就是將組織目標進行分解、落實,企業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和發展目標,績效考核才能做的有依有據;如果企業自身都不知道何去何從,談何績效考核呢?
2、管理者重視程度不夠
有些時候,大老闆精力有限,更多關注在一些業績指標上,對於績效考核這類管理方法的運行,實際上並沒有花費太多心思。另外,績效考核也是需要企業付出管理成本的。績效考核的投入和付出是實實在在的,但是績效考核所帶來的效益是個未知數。有可能短時期帶來的動盪導致業績下滑也是很正常的,大老闆們是否願意付出這個時間成本和管理成本也是一個影響因素。
各級參與績效考核的管理者們,對考核的認識深度和重視程度也是關鍵影響因素。有些管理者壓根就不願意做考核,認為計劃趕不上變化,考核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而不是把此當做自己的職責;有些管理者在考核時並不客觀,有「護犢子」情結,「息事寧人是很多管理者的基本哲學,當管理者了解績效考核的結果直接影響到員工的收入和任免,就自然不自然地把表現欠佳的下屬也給予一個不錯的考核結果,而表現出色的下屬的考核結果也沒有脫穎而出,導致績效考核也流於形式。
3、考核工具被機械套用
企業在運用kpi考核方法時,機械地套用管理工具,只有寫目標管理卡的動作,反而沒有足夠重視kpi指標提煉和目標形成的很多細節和過程,僅僅看重考核二字,員工和企業對考核標准和內容並沒有達成一致,導致在打分時出現相互推諉、不承認考核指標、爭執矛盾的情況。
4、現有薪酬/發展的吸引力不足
員工對於績效考核結果表示關注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們期望自己的工作結果能夠在薪酬或者職業發展上得到回報,如果薪酬或者職業發展本身對員工並沒有什麼吸引力,就會導致員工對於績效考核結果漠不關心,績效考核也發揮不了什麼作用。
原因可能並不限於以上四點,供參考,找到源頭才能制定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❷ 績效考核少不了,績效考核為何總是太難走
❸ 公司有績效考核,績效考核為何總是太難弄
很多公司績效考核失敗之根源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老闆績效考核思想不純,以扣工資少發錢為出發點,如此則會造成員工的反作用,從而導致企業整體業績下滑,公司發展受阻!指標設置不科學,考核一個人希望從各方面都進行考核,所以一個人設置10多個指標,讓該崗位無重點、無方向,工作混亂!家族企業環境過濃,老闆是避重就輕或者公私不分;公司招聘人員都是混日子的,沒有野心與激情,工資多少只要能在這里混下去就可以;無論何種原因,都不外乎老闆自身原因、員工自身原因、考核體系不合理、企業文化歪曲等四個維度,請根據此四個維度進行診斷,必然得出你想要的結果!
❹ 績效考核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作者:李老師
很多企業想做績效考核,但大多數不太成功,我總結歸納為五大主因。如果找到根源,避免走入誤區,這樣推行好績效考核才有成功的可能!
(圖:只有利他共贏,才是最好的選擇)
專注薪酬、績效、股權合夥人、人才之道、預算管控等實踐與落地26年!
相關原創文章:華為的績效管理是怎麼做的?
企業要如何做好利益分配?
❺ 影響員工績效不佳的原因有哪些
影響員工績效不佳的原因有16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員工不知道該做什麼
這是比較常見的原因。員工不知道該做什麼通常有四個答案:
1、員工不知道什麼是該做的;
2、員工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
3、員工不知道什麼時候結束;
4、員工不知道什麼才算是完成。
第二個原因:員工不知道為什麼做
員工經常會做一些任務性的工作,但是做這些工作意味著什麼,很少有人告訴他們,他們也很少能自己思考透徹。經常聽到的說法是:「問那麼多幹嘛,只管去做就是了。」
由於員工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和公司的目標、公司的業績及價值之間的聯系,員工通常沒有動力把工作做得更好,經常停留在淺層次,只是幹了一些活,但是沒有體現價值,沒有體現出所做的工作對公司的貢獻。
如果員工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對公司意味著什麼收益,做不好會帶來什麼風險,他們就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事,和經理的要求不吻合,最後導致員工績效不佳。
第三個原因:員工不知道該怎麼做
員工不知道怎麼是因為知識、經驗和技能不足。很多企業在培訓之後,並沒有對員工進行測驗,員工是否掌握了技能,是否可以把知識運用到工作中?對於這些經理沒有明確的認識。通常,員工帶著耳朵聽課,聽完了也就完了,甚至筆記都不做,更別說課後的練習了。知、信、行之間是有現有順序的,員工知道了才會信,信了才會去行動。但是企業的培訓往往只是停留在知的層面,甚至員工知了沒有,知道了多少,企業也無從知道,因為沒有任何形式的考試測驗。這是其一。
其二,企業會讓一些有經驗的人培訓新人,但是企業沒有考慮一個問題,讓有經驗的人去教新人,那麼,誰來教這些有經驗的人如何培訓新人的方法。這些人是否具備講課的技能,是否知道如何能把知識更好地傳授給員工,如何對員工進行測驗?這也是企業經常忽略的問題之一。
其三,知道會去做是不一樣的。知道了並不一定保證就會做,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可以書本上學習到游泳的知識,我們甚至可以把游泳的知識掌握的很深厚,但是當我們下水的時候,還是會被嗆幾口水,還是會沉下去卻浮不上來。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從書本上,從老師那裡,掌握大量的駕駛汽車的知識,但是我們能馬上開車嗎。
所以,知道了沒有去訓練,沒有實戰的經驗,同樣會導致不知道該如何做。經理要對員工進行測驗,給員工練習的機會,輔導員工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
第四個原因:他們以為他們正在做
這是缺乏反饋的表現,由於在工作的過程中,經理很少和員工溝通,任務布置下去了,就任由員工自我發展,對過程不關心,不過問,只是在最後要結果。當截止期限到來的時候,才發現員工做的結果和自己心目中的結果有很大的距離,但是員工似乎並不這么認為,員工認為他一直在按照經理的要求做。由於缺乏反饋,就導致了經理和員工對工作結果的不同理解。
所以,經理要加強和員工的溝通,把工作任務分解為幾個小的階段,在一些關鍵節點上,適時過問一下,了解員工的進展情況,並加以輔導,調整員工的工作方向,使之朝期望的方向前進,這樣就不至於當經理拿到結果時發現相去甚遠的尷尬局面了。
第五個原因:員工有無法控制的障礙
很多有工作不需要其他同事、幫助協助的,沒有一個崗位和員工是孤島,我們都需要其他人的幫助,我們也給其他人提供服務,每個人在完成工作的過程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障礙。
問題是經常到了最後才發現這些障礙,例如,當銷售部門需要交付產品的時候才發現大量產品品質不良,才發現數量不足,更嚴重的問題,經理認識不到這些問題的存在,只管和員工要結果,而忽略了這些外部障礙的存在。
所以,經理需要和員工坐下來,針對工作,系統梳理存在的績效障礙,並幫助員工協調資源和支持,將這些障礙性因素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
第六個原因:他們認為你的方法不會成功
經理經常喜歡按照自己的經驗和喜好教導員工,當經理安排員工做一個工作的時候,告訴員工,「你按照我的方法做,這樣做…」。但是,經理似乎並不喜歡說太多的話,往往是點到為止,之後多說一個字都很不願意。
這個時候,員工會有一個想法,「經理又拿權威來壓我,我怎麼做你管不著,我看你的方法也不怎麼樣,我只要給你結果就是了,你管我怎麼做?」遺憾的是,經理不會聽到這種聲音,因為員工從來不會直接告訴經理他們心裡想的話。但是,這並不代表員工不會和其他人說,員工一般會和自己身邊的人說,「經理的那個做法,我看是行不通的。」如果碰巧經理比較開放,准備用會議的形式討論一下,這時候,就會有一個聲音出來:「那麼做不一定行。」而且這個時候會有一些人參與進來,「對,我看也有問題。」這樣的話,經理就會比較尷尬了。
所以,作為經理,僅僅認為自己的方法行的通是不夠的,你需要把行得通的理由,最好有成功的經驗介紹,一起說出來,這時候員工才會相信,否則,僅僅是「按照我的方法做」,員工是不會領情的。
第七個原因:員工認為自己的方法更好
員工有自己的想法是好的,也是受經理歡迎,但是經常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的情況,有些員工很有想法,但是這些想法可能做成事,也可能給公司給同事帶來不好的影響,作為經理,你要把這些情況分析給員工聽,分析完之後,如果員工仍然堅持他們自己的做法,你要做的就是幫助員工排除障礙,提供支持,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想法。
第八個原因:他們認為有更重要的事情做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和下屬要一個之前你們已經達成一致的任務的結果時,下屬告訴你,他正在做另外一個事情,因為那個事情導致了這個任務沒有完成?這是什麼原因?是員工沒有搞清楚優先順序,在經理的心目中,優先順序是做好先前確定的任務,而下屬則認為他手頭正在做的工作比那個任務重要,這就背離了經理的優先順序。
這時候,經理要再次和員工重申優先順序,使員工理解經理的優先順序是什麼,把員工的工作方向拉回正常的軌道。
第九個原因:做了沒有正面的效應
這是缺乏正面反饋的表現。反饋的來源有三個,一個是工作本身,當員工完成工作時會有成就感,會增長知識經驗,會開闊思路,這是工作本身對員工的反饋,一個是同事,當完成一個工作,同事抱以微笑和感謝,可能還有贊賞,這也是反饋,第三個就是來自己經理的反饋,當員工完成工作時,經理給與肯定和鼓勵,指出不足,甚至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對員工來說是不錯的激勵措施。
當工作本身和同事都沒有給予反饋的時候,經理就是唯一的反饋來源。如果員工做了一個工作,經理沒有給予物質獎勵,也沒有給予表揚,贊賞,員工就不會去做。
我們必須清楚的是,行為得到獎勵,次數會增加,行為得到懲罰,次數會減少。如果員工的行為沒有得到獎勵,就會逐漸減少。
所以,經理應給予員工積極的反饋,給予正面的肯定。
第十個原因:做了有負面結果
正如前文,行為得到獎勵,次數會增加,行為得到懲罰,次數會減少。
有一些工作做了有負面結果,比如,當一個很麻煩的事,大家都不願意去做,而小王把它完成了,那麼,這對小王意味著什麼?很有可能是下次有更麻煩的事還找小王做。時間長了,小王的積極性就沒有了。這就是做了事情有負面結果,行為次數會減少,導致績效不佳。
對於這種情況,經理在安排工作的時候要考慮是否可以請另外一些人來攻克難題,讓小王做一些輔導性的工作,把握一下方向,而不是具體去做一個令人討厭的工作,理由僅僅是因為他之前成功了完成了一個令人討厭的工作。
另外一種情況,當員工提出一個想法時,經理會說,「很好,你去做吧。」還有,當員工提出一個想法,反倒激發了經理的想法,最後落實的一定的經理的想法,員工什麼也得不到。
這些情況都是做了有負面的結果,類似於這些情況,經理在面對員工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責任——幫助下屬成長,不要打擊了員工的積極性,讓員工再無想法。
第十一個原因:不做有正面的結果
有些事情不做還有正面的結果,比如,你讓家裡的小孩去和叔叔打招呼,問好,小傢伙看了叔叔半天,沒有問好,反而大哭,這個時候你的行動時什麼?很可能是給小孩糖吃,把小孩攬入懷中,安慰一下,這就是不做還有正面結果的例子。
這樣做的結果是激勵了員工負面的行為,經理人要做的是當員工不做的時候,給予批評和懲罰,而不是默不做聲或裝作不知道,沒有上班就要扣工資,沒有達成績效結果就要進行處罰,這樣員工的績效才會提升。
第十二個原因:不做沒有負面結果
作為經理,無論員工如何表現你都不會開除員工嗎?無論員工多麼自由散漫,你都僅僅是善意的提醒而不進行懲罰嗎?你對付表現差勁的員工,就是將他們調到其他部門嗎?你會避免斥責或寫警告信件給問題員工,因為你不想讓他們難過嗎?你給他們警告與斥責,但卻從來不採取懲戒行為嗎?你有一些總是表現差勁,但名字卻仍在你的薪資名冊里的員工嗎?
如果你有一個答案是肯定的,那麼表現差勁的員工沒有受到懲戒便是你的過失。有些員工很容易發現他們並不需要做你要求的工作,只要有事做,領得薪水就行了。為了績效良好的員工的權益著想,你必須懲罰那些績效不佳的人。
第十三個原因:個人能力不足
面對績效不佳的情形時,這通常是經理人第一個會問的問題。然而,這個問題和它的答案必須在績效分析之後才能對你的管理行為有益。如果沒有績效分析,你很有可能得到錯誤的答案。假設我們做了績效分析,並判斷出影響績效不佳的原因。
有了以上這些信息之後,你必須判斷:「這名員工有能力辦得到嗎?」
確實是員工的能力問題,又無法通過培訓解決,最好的辦法是調離崗位或辭退。
第十四個原因:員工有恐懼感
員工經常會告訴經理,「我害怕做那個工作」。問他什麼原因,他說自己也說不清,反正就是害怕。「反正就是害怕」是不解決問題的,作為經理,你必須讓員工說出來,有時候員工的害怕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只有員工具體地說出來他們害怕的原因,你才能幫他們分析。
另外,你要讓員工看到,解決問題帶來的正面影響比後果大很多,收益遠遠大於風險,這樣員工才可能放下包袱去做事,績效才會改善。
第十五個原因:個人問題
員工的身份都是雙重的,既是有著職位的員工、經理、上司、下級,也是別人父親、母親、丈夫、妻子,所以,員工很有可能會被家裡的事情困擾,而影響工作的情緒,導致績效不佳。比如,一個員工和妻子關系不和,正在鬧離婚,這個時候,員工的工作情緒是很差,很多工作可能被拖延,至少也是無法保證質量。
作為經理,你要和員工談,了解員工的家裡情況,表示關心和同情,同時,你要明確地告訴員工:「我很理解你的處境,我可以盡我的力量幫助將你,但是,作為你,同時有兩個工作,一個是公司里的事情,一個是家裡的事情,這兩件事情都要處理好,工作時間,你要把應該做好的工作完成。」這樣,員工就會認識到雖然自己遇到了撓頭的問題,工作還是照樣開展的,績效也會因此改善。
第十六個原因:沒有人做得到
這個問題超出了組織里員工的能力范圍,導致績效不佳,那這個時候,就要考慮這個事情是否繼續做,還是請外援來幫助企業改善績效。
❻ 企業為何做不好績效考核
不同性質的企業對績效管理的需求不一樣,但績效管理始終是HRM的核心。而績效管理做不好的原因,歸納如下:一:績效考評不考評績效二:總經理不參與績效考核...
❼ 績效管理很難落實,根本原因是什麼
主要原因是對公司發展經營的認識不到位。如果公司的業務邏輯不清晰,仍然很難實現完全兼容的績效管理計劃。目前行業內也有一些企業在績效管理項目上做得不錯,比如產品口碑咨詢、北大戰略等績效管理的難點在於客觀、公正、合理,能夠有效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專業的人應該留給專業的任務。如今,企業普遍將績效管理移交給公司。目前我們主要是和產品口碑咨詢合作,他們的方案還算不錯,給出的解決方案也比較強。
沒有制定指標的計劃。建議從零散的數據中尋找線索。即使沒有計劃好的企業,也總有會議紀要、各種任務安排、老闆講話等。即使沒有寫出來,老闆腦子里也一定有一個該怎麼做的方向。把這些挖出來提煉,就會有公司層面的指標。約談部門負責人、關鍵崗位,了解主要職責任務問題。有了這些,部門崗位指標就有了來源,如果原始評估數據做得不好,會有一些信息可用的。
❽ 為啥你那麼優秀 績效缺不好
公司作為一個經營實體,必須靠利潤去維持發展,而要發展,便需要公司中的每個員工都貢獻自己的力量和才智。公司是員工努力證明自己業績的戰場,員工證明自己的唯一法則就是業績。無論何時何地,如果你沒有做出業績,你遲早是一枚被棄用的棋子,但是自己能力強,業績卻不如那些能力弱的?為什麼呢?
每次績效公布的日子,公司的論壇都會被委屈和吐槽湮沒??
「我為啥比別人付出了很多,最後的績效成績卻那麼差?!」
「他比我成績好,還不是因為他更討領導喜歡,瞧他每次在領導面前那副討好的賤樣兒,我可做不出來!」
「早知道,我也硬著頭皮多去邀功了,吝於表達,實在太吃虧了!」
??
經歷這么幾個回合,於是大家似乎得到了一個公認的「潛規則」――「會哭的孩子果然有奶吃。」
真的是這樣嗎?是的!但這其中恐怕有太多誤解。
首先,如果你明明十分優秀,做出對工作超出常人的價值,績效卻還
❾ 那些年終績效總是完不成的人,是哪裡出了問題
很多企業想做績效考核,但大多數不太成功,我總結歸納為五大主因。如果找到根源,避免走入誤區,這樣推行好績效考核才有成功的可能!
企業為什麼做考核?績效考核是不是扣罰的工具?
1、建立工作標准與目標,達不到標准或目標的就扣錢、問責;
2、評價員工工作量,以便增加員工工作項目;
3、用來作為發獎金的主要依據;
4、用來作為定崗、晉升等的標准。
另外,設計與推行績效考核的人也很重要,如果這些人不具備專業能力、心態不穩定、對個人利益患得患失,勢必影響績效考核的成效。
績效考核有很多工具,傳統的工具有KPI、CPI、MBO、BSC、RAG、EVA等等,多數企業的考核都是KPI+CPI+BSC這種模式,但這種模式並不適合薪酬激勵。
有的企業為了追求簡單,實行評分或打分制,並且以此取代考核。評分制的價值其實十分有限,短期有點價值,可是作為單一模式很難持續。而且評分制用於360度評價還行,不過評價不等於考核,它只是考核中的一小部分。而作為小微企業,如實行傳統的績效考核模式,費人費力效果卻不好。
如果績效模式用錯了,結果是什麼?
1、先天腦癱,後天再努力也白搭;
2、激勵無效,錢多也不用到刀刃上;
3、從設計開始就誤入歧圖、走進迷宮,看起來很美好,卻可能越繞越遠;
4、回到原點,周遊了一圈,發現做與不做差不多。
績效與激勵設計是績效管理的核心,而模式是核心的中心。
很多企業在業績下降、管理困難時,就想推行績效考核,分解責任與壓力;也有些企業在利潤下滑時,就極力拉員工入股,共同承擔風險。這種現象就好比人得到重病才去看醫生,難免投錯醫用錯葯。大多數員工願意同企業分享發展成果,只有極少數能夠與企業一起面對挑戰、承擔經營風險,這就是人性。
如果沒有共贏的思維,沒有擔責的高度,團隊其實就是團伙。
推薦宏成咨詢的全優績效系統,創始人李老師專注薪酬績效10年,系統研發出目前國內領先的薪酬績效模式KSF+PPV+op,專門解決企業員工動力不足,工作積極性不高,員工流失大,老闆不會分錢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