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為什麼統治那麼長時間
❶ 宋朝明明很弱小,為什麼存在時間這么久
中國古代小朝代共有六七十個,大點的朝代也有十幾個,大一統的朝代一般認為不足十個,比如秦朝、西漢、東漢、西晉、隋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北宋算不算大一統的朝代,是有爭議的。一般更多人認為北宋屬於局部統一的朝代。也有人稱宋遼西夏對峙時期為後三國時代(區分於曹魏、蜀漢、東吳的前三國)。跟這九個公認的大一統朝代比,宋朝統治面積確實相對較小,可以說是相對弱小,但兩宋統治時間卻達319年,超過這9個大一統朝代。不過如果跟這9個大一統朝代以外的朝代比,宋朝就不一定弱小啦。尤其是為人稱道的經濟文化領域,宋朝與這這9個大一統朝代相比都未必遜色。包括人口數量、經濟規模、科學成就、文化成就、社會開放程度,宋朝都是首屈一指的。說宋朝弱小的,主要是認為宋朝軍事實力弱小,認為宋朝打不過遼國,也沒能滅掉西夏。
宋朝軍事實力相對保守,是有其客觀原因的。一則他的敵人太強大,二則開國皇帝死的太突然,未能完成國家大一統,三則運氣不好。
一般人通常會把北方游牧民族的實力當成同一水平,但其實是有差別的。趙匡胤黃袍加身時,契丹已經立國三十餘年,正是氣勢如虹的時候,甚至遼皇耶律德光在五代後唐時期還攻佔了首都開封(那時候趙匡胤出生沒多久),並在開封登基稱帝。並且契丹(遼國)也是歷史上第一個建立了完整的官僚統治制度的少數民族,國祚209年,必須多中原漢人王朝都久,原非匈奴、突厥等游牧政權可比。以至於像俄語稱中國都是契丹。
二則,在太祖趙匡胤時期和太宗趙光義前期,都是宋朝壓著周圍的國家打,滅荊南,滅楚,滅南漢、滅蜀,滅南唐,滅北漢,攻下遼國數十州縣。只不過由於太祖趙匡胤五十歲就突然暴斃,趙光義繼位不正,本身為文官出身,在軍隊沒基礎,所以過於急功近利想建立軍功,以至於帥疲憊之師攻打幽雲十六州時,高粱河之戰大敗虧輸,將趙匡胤留下的南征北戰滅國精銳損失殆盡,趙光義本人都被射傷,一個人騎著毛驢逃跑。算是偷雞不成蝕把米。趙光義想在軍隊建立威信,卻由於自身短板無法獲取軍隊信任,甚至在高粱河之戰趙光義失蹤期間,剩餘的軍隊還想擁戴趙匡胤的兒子繼承皇位。這對趙光義帶來極大的威脅,也讓他對軍隊產生極大的不信任。因此趙光義開始重文抑武,通過扶持大批文官集團壓制武官集團,以確立自身的統治地位。這才逐步確立宋朝的收縮的政治基調。
說運氣不好,主要就在於幾個方面。1,建國基礎太差。宋朝是建立在中國歷史最混亂黑暗的兩個時期之一的基礎上的,即五代十國(另一個最混亂的時期是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在七十餘年的時間里,中國經歷了5個朝代,十餘個國家的統治,可謂紛亂至極。中原人口十不存一。武將有點地盤有點兵的就敢稱王稱霸,相互殺戮,不可一世。以至於像後周世宗柴榮御駕親征時,大將軍都敢在皇帝眼皮子底下率軍逃跑,在皇帝大勝之後還敢回來邀功。這個背景也導致宋朝社會對武將普遍的防範心理。趙匡胤本身就是行伍出身,身經百戰,他尚有自信杯酒釋兵權,但趙光義一介文官出生的,就沒這個信心啦,尤其還差點死在高粱河之戰的。
2. 遇到的敵人恰好出於全盛時期。宋朝與遼國正面對碰的時候,恰好也是遼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時候,遼景宗、遼聖宗都是遼國歷史上難得一見的明君,更有耶律休哥、韓德讓等一批名臣名將護佐。
3. 宋朝時期,天災太頻繁啦。北宋、南宋期間較大的自然災害有874次。其中水災193次,旱災183次,雨雹災101次,風災93次,蝗災90次,歉飢87次,地震77次,疫災32次,霜雪災18次。兩宋災害頻度之密與唐代相若,但強度與廣度則更有過之。
在這樣的基礎上,宋朝能立國319年,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社會開明,經濟發達。一則宋朝皇帝普遍仁慈愛民,不殺士大夫,比如寇準外放州郡時光明正大的穿黃袍見客喝酒,皇帝管都不管,只讓宰相寫封信罵他一頓。比如只要發生災荒,宋朝就將災民編為廂軍,由國家供養。這也促使士族百姓對朝廷認可程度相對較高,社會風氣開明,百花齊放。所以宋仁宗去世時,老百姓都主動的跑到皇宮門口祭拜。南宋崖山海戰戰敗後,十餘萬軍民跳海自殺殉國。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三個都是宋朝的。宋朝財政收入最高時達到年入一億貫,遠超其他朝代,並且這其中超過70%都是商業稅收。並且宋朝軍事實力雖然不突出,但也沒到爛泥扶上牆的程度。所以澶淵之盟時,宋軍能射殺遼軍大將蕭達凜,合圍遼軍,嚇得蕭太後和幼年的遼聖宗瑟瑟發抖。宋朝的床子弩和神臂弓就是冷兵器時代的導彈,並且還有專門製造火葯熱兵器的火葯作。宋朝對外的保守弱小,更像是仁慈愛民下的不思進取。相比於每年上億貫的收入,不如拿幾十萬出去買和平,大家舒舒服服安生過日子。不然一場戰爭下來,軍費耗費就不是幾十萬能抗的住的,沒個上千萬都不好意思開口,更不用說不管輸贏都要死一大批老百姓啦。
❷ 為什麼宋朝國祚能這么久,或者說憑什麼能這么久
宋朝算是一個比較有特色,並且比較特別的朝代了。很多人在提到宋朝的時候,想到的都是宋朝的「重文輕武」,宋朝有錢,宋朝有「鈔能力」,那麼宋朝特別真的是因為有錢嗎?其實還真不是,那麼宋朝特別在什麼地方呢?
宋朝特別就特別在宋朝的內亂問題幾乎很少,沒有很嚴重的黨派爭斗,也沒有能夠影響到國運的子嗣繼位爭執問題,宋朝的兩次滅亡,都是滅亡在游牧民族手裡。
可是戰爭畢竟是個勞民傷財的無底洞,而且宋遼之間的戰爭一直有來有往,誰也沒有什麼絕對性的優勢,一統中原遙遙無期,所以遼宋之後都不想再消耗下去這就有了澶淵之盟。澶淵之盟後的宋遼維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
這個和平是絕對的嗎?也不是。北宋再不和遼國打仗的時候其實也沒閑著,因為要和西夏打仗,著名的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都是北宋和西夏的有名戰爭。北宋時期當初領兵的基本上都是書生,比如說劉平,王韶,章楶,龐籍,文彥博,韓琦,范仲淹等這些人基本都是進士,文人出身。但也有很多的優秀的武將,比如說狄青,種師道,折克行等等。
宋朝和西夏之間的戰爭也是持續了很久,歷經幾代皇帝,最後終於在北宋末期的時候,宦官童貫率兵出戰,在種師道的指揮之下,最後終於大敗西夏,讓西夏成功臣服。其實按照宋朝的這個軍事實力來看,你要是說它厲害吧,它連打一個小國都要歷經很多年,你要說它不行吧,但是它和強敵又能維持很久,互不相讓。所以宋國的國運長久,跟宋朝奇怪的軍事實力也是密不可分的。
宋太祖趙匡胤在開國之後為了避免五代十國的悲劇再次發生,所以想了很多的辦法去平衡文臣和武將的權力,等到了宋太宗趙光義時期,就乾脆把文臣提升起來,把武將壓了下去。文官開始掌權當道,也是正因為文官地位的提升,為宋朝避免了很多的禍端,也正是因為文官地位的提升,導致北宋的軍事實力一直都不怎麼樣。
後來北宋滅亡了之後,南宋乾脆就直接失去了中原的整個北方,宋高宗趙構最後無奈只能放棄了淮河防線,退到長江以內,只剩下了半壁江山。就連著半壁江山,還是在岳飛,韓世忠,吳玠,吳璘,劉琦等眾多的武將犧牲之下,才算是力挽狂瀾,強行保住了南宋,以及南宋僅剩下的這么一點點半壁江山。
南宋當時也想過想要恢復北方的統治權力,南宋曾經前前後後發起了三次北伐,第一次的北伐失敗差點被金國給趕盡殺絕;第二次北伐也是失敗,還被迫向人家金國的帝王叫叔叔;第三次北伐結果仍然還是失敗,這一次人家要求管人家叫大伯。
就在金國和南宋激戰如火如荼的時候,就在南宋面對金國天天生氣,但沒有任何辦法的時候,這個時候成吉思汗一統蒙古,並且開始率領蒙古大軍,征戰四方,一統中原土地,先是西夏,後是西遼,再滅一滅一些弱雞小國,等到時機成熟,實力允許,就開始聯合南宋,滅掉了金國。
南北兩宋不僅僅是被北方游牧民族滅亡的結果是一樣的,就連被滅之前和北方游牧民族聯合的這個命運,都基本上算是如出一轍。後來金國滅亡之後,南宋還是希望能夠奪回中原土地,沒想到蒙古軍隊實力實在是太過強勁,宋軍原本想著回手攻擊一波,結果直接讓蒙古軍按在了地上一頓摩擦。
之後蒙古開始大舉南侵,火速攻下襄陽,之後蜀地也開始失手,南宋在沒有可以放手逇地方,只能一路繼續南逃,可是繼續難逃之後地方就已經不再是富饒的江南地區了,而是非常貧瘠的蠻荒之地,南宋開始失去了「鈔能力」,再也沒有能夠和其他國家談判的實力,甚至是失去了休養生息的條件,已經不能稱作是一個國家,隨著吳武將被俘,君主跳海自盡,南宋至此,徹底滅亡。
其實宋蒙之間的差異說實話是比較大的,宋遼和宋金戰爭之中,都沒有絕對壓倒性的優勢,但是蒙古有,蒙古對於南宋當時差不多是壓倒性的存在,別說在當時南宋實力不濟的情況之下,就算是在實力水平發揮水準都非常正常的情況下,南宋也打不過蒙古。
其實宋朝無論是在北宋還是南宋,雖然軍事,兵力方面並不是十分的精銳,但是宋朝在軍事方面一直都充分地利用自己的優勢,不斷地想方設法補救,並最大限度地針對敵人的弱點,不斷地調整戰爭戰略。
所以宋朝的國祚能夠持續三百多年,不僅僅是財力,「鈔能力」的關系,其實宋朝在軍事方面也是在不斷地努力,雖然宋朝的發展政策上也有很多的漏洞和缺點,但是總體來說,其實宋朝還是個非常努力,非常優秀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