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男人写春天花落而不是花开
⑴ 花开不只在春天
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花开不只在春天,成功不只在舞台。
——题记
成功的花儿,不只在春天绽放,而是一颗芽经过夏天的烈日、秋天的寒风、冬日的雨雪才慢慢绽放。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痕,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时,无悔的付出。
花儿不是只在春天绽放,别样红般的夏日荷花,金灿灿的秋日丛菊,压不住的.冬季傲梅不是也有各自的美丽吗?”腰悬三尺佩剑、傲气凌人的他曾用自己的才华征服了世人,才在春天前嗅出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但在小人的谗言后,春光的温柔并没有让他拂面,骤然间冰雪漫天。并非玄宗不容“力士脱靴,贵妃磨墨。”的他,只是锋芒毕露而已。他在雨雪中反而蓬勃生长着“五步杀一人”的傲骨,才奏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自信。经受了江山易主,国破家亡的李煜,曾走上过王城边缘看着昔日春花秋月、往日雕栏玉砌应犹在却朱颜已改。外景一片春意融融,内心却早已冰冻雨雪去。雨雪中,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中无数次痛苦回首,在“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中悲鸣。纵观古今,多少文人、将军的人生得意和辉煌并非出现在最顺乎人意的情况下,花开不只在春天,成功不知在华丽的舞台上。
人生何时不开花?为什么不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花期,去释放那蓄势已久的美丽呢?只停留在春天能收获不路过的幸福吗?
冰心说道:“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的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这爱情、这友情,再加上一份亲情,便一定可以是你的生命之树翠绿茂盛,需要阳光与风雨里共筑爱。花开不只在春天,因为花需要四季的考验,只活在春天里的花又能绽放多久?感情也是一样的,不仅要自然地生长,还要有荆棘、有考验。历经风霜,驶过雨雪的感情才更长久。在顺利中、快乐中的日子里度过的感情是脆弱的。感情的积累不只在朝朝暮暮,花儿的绽放也不只需要春天的暖风。
花开不只在春天,这是物性使然。还需要我们有坚忍之志,坚持自己,并要有毅力坚守到最后。像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凝聚和一水一泥的积累,才铸就壮观之城。 像春蚕吐丝一缕一缕的坚持与一层一层的环绕,才有破茧时的美丽。只有坚持,不断坚持,才有花开的那天。若不坚持,不努力,永远没有春夏秋冬,没有磨练,也就没有成功。花开在于努力与坚持,而不在于春天的到来,若努力,花开就在此时。
与其说:“花开不只在春天。”不如说:“生命是一朵常青不败的花。”而那烈日、寒风、雨雪便是滋润花的养分,没有挫折的花迟早会枯萎,想要心中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只有在遭遇挫折时排遣痛苦,积蓄力量,为目标奋斗。还需要我们有变通之智、化苦水为美酒之诗意情怀。花开不只在春天,而在整个生命。
历经风霜雨雪的花儿才长久,花开不只在春天,而在时刻点滴。
⑵ “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更加灿烂”,为什么不是 “ 花落不是为了花开,而是为了更加灿烂呢”
而是后面用了“更加”说明前面不能用花落,且每次花落之后的花开不一定比上次花开更加灿烂,所以我觉得是前面这句。
⑶ 王维的鸟鸣涧写的是春景可为什么是人闲桂花落,桂花可不是春天开的呀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
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
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⑷ 为什么春天不是花开的季节而是花谢的季节
花在春天开放,但是没有一朵花会开得太久,花开春天,必然也会凋落在春天…农历二月十二日是花朝节,那天是百花的生日。
⑸ 高中语文,诗词欣赏里落红不是落花吗,为什么说是春季的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歌!
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
⑹ 以“花落春犹在”为题的议论文,怎么写啊,应从哪方面写啊
矛盾,从矛盾入手。很简单的题目衍生折射很多现实的具体问题,英雄走了,精神在,这个就是最基础的一类方向;深度点,那就要,走到历史长河去看看了,中华文明世界文明发展史;再深入剖析,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哲学上讲的唯物唯心两个对立的观点,不断的矛盾曲折,举例子,下定义等等的手法,长短不一的叙述段落形式……脑袋一下子就会开窍了
⑺ 桂花在什么时候开为什么诗人王维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1.中秋节前后哦!
2.人的心闲静下来才能感觉到春天桂花从枝头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惊动了山鸟,时而在山涧中发出鸣叫声。
“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
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
满意请采纳,谢谢o(∩_∩)o
⑻ 六年级下册语文《鸟鸣涧》为什么说春天桂花落
首诗释义的分歧,主要体现在首句“人闲桂花落”中的“桂花”上。从全诗来看,这首诗是写春天夜色,这点是无可争论的。但是,为什么在春天,却出现了只有秋天才有的景色“桂花”呢?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目前,学术界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其一,认定诗中的“桂花”是“四季桂”。理由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那种。现在出版的有关《鸟鸣涧》赏析的教科书,多采用此说。
其二,认定诗中的“桂花”属于文艺创作,而艺术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如王维名画《袁安卧雪图》中的“雪中绿芭蕉”。
其三,诗人的失误——误将一些春花当成了“桂花”。“也许王维也像我等一样缺少桂花的知识,不知道桂花是只在秋天开花的,那天夜里,他看到(或听到甚至是闻到)一种花从树上落下,误把它当成了桂花,写在了诗里;也许王维不喜欢桐花、杨花之类普通的花,他认为只有桂花才适合这首诗的意境,就‘一意孤行’地写成了桂花。”(见曹丽英《王维的桂花》
其四,流传过程中造成的失误。
关于第一种观点,缺陷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在夜色茫茫中,是否是桂花,分辨起来比较困难——更何况还是刚刚“月出”之时;第二,若是用“桂花”写景,诗人大可不必非得写春景,其实,写秋景也一样,只不过将诗中的“春”字改为“秋”字而已:“人闲桂花落,夜静秋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秋涧中。”关于这点,曹丽英在《王维的桂花》一文中,有比较详细地论述。第三,更重要的是,“四季桂”是近年来新培育出来的一种桂花品种,是高科技的产物:它突破了普通桂花一年只开花一次的常规,每年可分别于2月、5月、8月、11月开花,花期通常为20天左右。很明显:在王维生活的唐代——虽然唐代非常强大,科学技术也领先世界,但是还没有发达到能培育“四季桂”这样的高科技产品。也就是说,王维诗中的“桂花”,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秋天“桂花”。
关于第二种观点,关键在于搞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王维为居住在若耶溪边的朋友皇甫岳而写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其中的一首。纵观这五首诗,每一首都是描写皇甫岳居地——若耶溪边的一处风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风景写生诗,写实诗,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不同于王维本人创作的《袁安卧雪图》,可以在冰雪中加入自己创意的“绿叶芭蕉”。因此,就这首诗而言,艺术创造可能性很小,或者说根本就不可能。
至于第三种说法,似乎更不可能。众所周知,王维是盛唐时代一位大诗人,博学多艺,才华横溢。即使他再糊涂,也不至于将春天的“桐花、杨花之类”误作秋天的桂花。况且季节差别甚大,作为一位凡事观察细致入微的大诗人,王维不可能连桂花在秋天里开花这个常识也不知道。退一万步讲,就算王维自己不知道桂花是秋天的花,或者当天晚上王维饮多了酒、或者天黑看不清楚,错认了;难道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以后他还不会发现?况且,其时的王维,已经名满天下,即使王维自己发现不了,他的那些幕僚们、他的那些诗友们,特别是皇甫岳,难道也发现不了?更何况这组诗是为他的朋友皇甫岳而题写的?
至于第四种观点,可能性也不大。在唐代,王维就是一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可以说是天下传唱。即使一两个版本在流传的过程中失误了,也不可能所有的版本在流传的过程中都失误了。
总而言之,以上观点,都存在明显的不足。那么,王维诗中的“桂花”到底指什么呢?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关键要搞清古汉语中通假字的有关知识。通假又叫通借,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遣词的一种方法:即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这首诗中就有一个通假字,那就是“桂花”的“花”字。“花”通“华”,“桂花”亦即“桂华”,也就是月亮的意思——传说月中有桂树,故月亮又有桂轮、桂宫、桂魄、桂华等雅称。
“桂华”作为月亮的意思,在唐诗中还有很多。着名诗句如:“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见张九龄《感遇》)“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见张九龄《秋夕望月》)“桂华满兮明月辉,扶桑晓兮白日飞。”(见李白《拟恨赋》)等等。
弄清了“桂花”的意思,这首诗的诗意也就迎刃而解了。
补充回答:
鸟鸣涧
作者:(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解析
这首诗全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的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春涧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溪沟。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 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 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 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而庵说唐诗》:"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唐诗笺注》:"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诗意
春天的晚上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诗的景色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鸟鸣涧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们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尔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我们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⑼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桂花和春有矛盾,有人说没矛盾为什么
王维《鸟鸣涧》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意境优美,没有难字,易读易懂,所以旧时注家往往不着一字,而又一向被选来供儿童学习,背诵。我很小的时候就念过这首诗,当时并不大懂,也不觉得不懂,就那么糊里糊涂兴高采烈地背得滚瓜烂熟。几十年匆匆过去,就是到现在,也不敢说就很懂了。这首诗实在有点怪,只能做些猜测和假设。诗里写到“春山”、“春涧”,那么肯定是写春夜的了;而第一句却道是“人闲桂花落”,桂花是秋天开的花,“桂花落”当然更在秋天。一首写春山夜景的诗为什么第一句却去谈秋天的情形呢?这有两种可能:其一,唐朝的桂花同现在的不同,花开花落都在春天,所以诗里这麼写。其二,“人闲桂花落”一句另有奥妙,不宜作一般的理解。请教过研究植物学的专家,回答是:古今的物候虽然有变迁,但桂花的开落由春徂秋,没有听说过。再研究吧。看来此路不通。曾经有学者指出,这里的“桂花”指月光,意谓月光照亮了大地。这个说法不大容易理解。不错,月亮里是有一棵神奇的桂花树,犯了错误在那里劳动改造的吴刚伐之不倒,所以诗人们或说“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或说“吴刚捧出桂花酒”;但从来不曾有人说过桂花代表月光、“桂花落”就是月光照亮了大地的。何况下面还有一句“月出惊山鸟”,如果诗里一开始月光就照亮了大地,那下文的山鸟也就不会忽然被惊动了。在一首很短的诗里重复地写同一个意思,决非王维的作派。看来,桂花还是那个桂花。根据常识我们知道,桂花很香,却又很小很小,“桂花落”一般来说是很难感觉得到的;但是像王维这样的富贵闲人、艺术大家那就不同了,他能够感觉到,他的心同自然界完全相通,特别地气定神闲,有着超常的听觉和视觉。何况周围的环境也安静极了。任何轻微细小的变化,在春夜寂静的空山里都是重要的信息,桂花落是一个事件,月亮出来、山鸟惊鸣更是特大事件。王维喜欢这样静谧的境界。我们今天生活在车马喧、人声杂的城市里,感觉已经很迟钝了;也非迟钝一点不可,否则简直难以存活下去。王维在蓝田有他的辋川别墅,他的耳根清净之福,是今天难以想象的。他的一些阔朋友,也都各有其高级别墅。《鸟鸣涧》正是他那着名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云溪别墅同样幽静美好之至。也许有人会问,照这麼说诗的境界固然是虚静芬芳高妙之至了,但其如春与秋的矛盾何?我想王维可能有两种解释:一则可以说,诗的第一句只是说闲人耳朵灵,即使是桂花落地也颇有所闻,这同季节无关。二则更干脆的说,管他什么春夏与秋冬呢,在我的画里,各种不同时令的花卉可以同时开放,雪景中也照样有繁茂的芭蕉,这又有何不可,要的是这个意境!王维画的真迹,我们现在看不到了,宋人沈括是看到过的,并有收藏,他介绍说:“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难可与俗人论也”(《梦溪笔谈》卷十七)。读王维此诗,大约有必要拿这段话来垫底。